以“课题式教学”带动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科创能力提升

作者: 孔德斌

摘  要: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管理学被定位为锤炼中国心的重要学科之一。公共管理学作为管理学门类最重要的一级学科之一,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既要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良好品德。“课题式教学”是提升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科创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用课题串联教师和学生、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科研、阅读与写作,打通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论文发表、科创竞赛等诸多环节,才能有效提升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

关键词:课题式教学;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科创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0-0156-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cience was positione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subjects to tempering "Chinese heart".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rst-class subjects of management scie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took the great historical mission of "casting the soul and educating people".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ould not only master deep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ut also have proficient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good moral character of "studying for the rise of China". Now, the "project-based teaching" w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it was the further deepening and expansion of research-based teaching reform.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knowledge literacy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of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we should use projects to connect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lass and out of class, teaching and research, reading and writing, etc. We also should get through many links such as classroom teaching, project research, paper publis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mpetition.

Keywords: project-based teaching;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新文科建设,公共管理学作为管理类的领军学科,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如何提升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科创能力?各高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笔者所在的扬州大学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改革,逐渐摸索出一条“课题式教学”的新路。实践证明,“课题式教学”对提升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科创能力效果显著。2017-2021年,扬州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共获得校级以上科创项目58项(其中国家级科创项目5项、省级科创项目6项)、“挑战杯”校级以上各级奖项7项、各类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项31项、发表学术论文35篇。学生的获奖率保持在60%以上,科创项目参与率保持在90%以上。同时,“课题式教学”也倒逼老师们努力申报各类科研和教改课题,2017-2021年,扬州大学商学院公共管理系17位教师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1项,厅级科研、教研课题28项,到账课题经费359万元,发表科研论文、教改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4部,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校级和院级教改项目8项。2017-2021年,公管系的本科生和专任教师共获得学校颁发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优秀个人、优秀指导老师、优秀调研报告等各种表彰50余次。

一、“课题式教学”的涵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教学”,老师“满堂灌”,学生“记笔记”,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考核方式是闭卷笔试。研究性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颠覆,主要特征是老师“研究性的教”与学生“研究性的学”相结合,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考核方式“以过程性考核为主(70%)+以结果性考核为辅(30%)”。其巅峰成果就是“五大金课”(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教学、虚拟仿真教学)。

“课题式教学”是对研究性教学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它既保留了研究性教学的“探究”精髓又凸显出“课题研究”的中心地位。所谓“课题式教学”,就是以课题的申请立项、调查研究、验收结项的全过程为核心,倡导师生合作、资源嵌入、团队研究、方法创新、结论应用的新型教学方法。课题既可以是横向课题也可以是纵向课题,既可以是科研课题也可以是教改课题,教师和学生围绕课题自由组队、合作研究、成果共享。

扬州大学从2014年开始在行政管理专业试行整专业研究性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16年,研究性教学试点范围进一步从行政管理专业扩展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同时升级为“课题式教学”。这样,扬州大学就初步实现了公共管理类两个本科专业全部实行“课题式教学”,改革当年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立项国家级科创项目2项、省级科创项目2项,教师立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2018年行政管理专业顺利通过研究性教学试点项目结题验收,评价结果良好。

二、“课题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课题申报。具体分为教师主持申报、学生主持申报、师生合作申报三种方式,课题类型包括科研课题、科创课题、教改课题、横向委托课题、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课题五类。如果是教师主持申报成功的课题,一般情况下高级别(省部级及以上)的课题不支持本科生参与实际的课题研究,但是允许和鼓励本科生做一些社会调查、资料整理、数据分析、会务接待等辅助性的工作。学生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熟悉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和流程,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好基础。如果是学生主持申报成功的科创课题,通常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深度参与下才能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主持科创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自己组建团队并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分工和工作进度,从而锤炼学生的“带队”能力。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课题,在申报阶段需要教师和公司深入沟通,但项目研究计划的执行离不开学生的深度参与及团队配合,此类课题是师生合作、资源嵌入和团队研究的典型代表。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课题申报,成功之后所立项的“课题”都是“课题式教学”的重要资源。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而言,无论是主持还是参与课题研究,直接经验都是最宝贵的。申报课题的过程,既要“摸清家底”,强化前期积累和明白短板所在,又要“理清思路”,创新研究思路、方法和寻找新的突破口。在申报阶段,广泛动员、积极参与、竞争主持人和师生精准配对是申报成功的四个充分条件。

第二步,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既是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核心专业技能,又是开展课题研究和“课题式教学”的主要手段。商学院的主要做法有三种:一是依托签约的社会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定点驻村/社区/部门调查,优点是可以“一任接着一任干”,跟踪基地每年的发展变化,缺点是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少面板数据。二是由老师带队选择若干个典型地区进行“随机社会调查”,优点是可以跟踪掌握学术前沿和社会热点情况,缺点是容易“浅尝辄止、走马观花”,且受课题经费的制约无法常态化进行。三是与学生寒暑假的社会实践相互结合和转化的社会调查,尤其是“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点是容易进入现场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缺点是每个团队分散进行,社会调查缺乏系统性和完整的计划。

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三种社会调查的做法可以任意组合或者单独使用。当使用多种社会调查手段时,理论上也就具备了“一鱼多吃”的可能性,即能够通过一个课题的研究,同时解决学生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论文发表、成果获奖、科创立项结项、挑战杯比赛或者学科案例比赛等多方面的需求。无论课题的主持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将课题研究和“课题式教学”结合起来进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教师在完成课题研究的同时,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传授给学生最前沿的学科理论、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最正宗的学术规范。学生在完成课题研究的同时,可以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相互验证,从而擦出创新的思想火花,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科创能力、逻辑思维和人际关系技巧,学会适应和融入社会及团队。从这个角度讲,“课题式教学”是最适合和最优先适用于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教学模式之一。

第三步,验收结项。前已述及,“课题式教学”的成果是可以多方面转化的,因此,验收结项工作实际上主要有两块事情要做:一是按照申请书的承诺和立项合同或者课题管理规范的要求,提交包括经费预决算表在内的全部结项材料,完成验收和结项并颁发结项证书。二是对已取得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和拓展运用,将“一鱼多吃”从规划变为现实。例如,笔者曾指导学生申请成功国家级的科创项目《构建多元化农村养老体系研究——基于昆山市淀山湖镇晟泰村的调研》,然后以此为基础形成的调研报告获得校级“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主持和参与该科创课题的同一批学生继续组队参加“挑战杯”竞赛获扬州大学校级一等奖。课题组的6位同学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分工和占有的材料情况单独或者合作发表论文6篇,其中一位同学在项目、获奖和论文的加持下成功推免硕士研究生,参与该课题研究的其他同学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毕业后皆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三、“课题式教学”与提升学生科创能力的关系

“课题式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科创能力的最好渠道,这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闭环全方位提升本科生科创能力的创新举措。“课题式教学”与提升学生科创能力之间是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的互赖关系。下面以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简称“科创”)为例,分析“课题式教学”是如何提升本科生科创能力的。

第一,“课题式教学”有效锻炼了学生发现和聚焦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术敏感性。科创项目选题一定要做到“四度”,才有可能被立项。一是“高度”,即选题必须要紧扣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善于发现和聚焦现实生活的痛点、热点、难点问题。就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选题倾向而言,教育、环境、养老、医疗、社区管理、乡村振兴等议题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领域,从这些领域中凝练“可研究”的问题,就能将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学术敏感性巧妙结合,从而提炼出有“高度”的科创选题。二是“深度”,即课题要选用成熟的理论,精准研究核心问题,从而发现本质、提炼规律。很多本科生研究科创课题时,容易“浅尝辄止”,获得的研究成果质量不高。这时就需要本科生导师的积极介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开展深入研究,引介理论、拓展思路、创新方法、优化模型、妙用数据、调整重点,最终得出有“深度”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三是“宽度”,即课题的研究方法要尽量使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视野宽阔、方法多元,才能促进学生科创能力的持续提升。俗话说,“横下来有多长,竖起来就有多高”,有“宽度”的选题某种意义上能够拔高学生今后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帮助学生实现思维和阶层的跃迁。四是“靓度”,即申报书的文本必须格式规范、排版美观、语言精炼,这既体现了申报者的能力问题,又反映了申报者的态度问题。俗话说,“能力不够态度凑”,一份精美的申报书让人看了心旷神怡,被立项的概率也就随之加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