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途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作者: 安鑫龙 申淑琦 杨超 李雪梅摘 要:海洋生态修复是海洋环境科学本科生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构建完整的课程内容基础上,文章主要从精心打造思政素养和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队伍“主力军”、精雕细琢课程建设“主战场”、精准占位课堂教学“主渠道”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和实践。结果表明,通过上述“三精”途径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有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建设和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海洋生态修复课程思政建设对推进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海洋生态修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0-0181-04
Abstract: Marin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undergraduates.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trengthening morality education, creating the "main for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he teacher team, meticulously crafting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ecisely occupying classroom teaching "main channel" were explored and practiced 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ng a complete course cont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above-mentioned "three-essence" approach can effectively explor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integrate them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and realiz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Marin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marin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maritime power.
Keyword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Marin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practice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1]。海洋生态修复课程是海洋环境科学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肩负着培养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课程思政建设对推进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意义重大。
一、海洋生态修复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
2014年12月28日至29日,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2]。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4]。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5]。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强调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6]。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为深入领会《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我们进行了海洋生态修复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和实践。
二、海洋生态修复课程思政建设的构想与实践
(一)海洋生态修复课程思政建设的构想
海洋生态修复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状况,培养学生修复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能力。人类共有一片海洋,人海和谐促进健康、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不断强化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提高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水平。课程组以海洋生态修复课程为例,从精心打造思政素养和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队伍“主力军”、精雕细琢课程建设“主战场”、精准占位课堂教学“主渠道”三方面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建设和教学全过程中,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海洋生态修复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
1. 精心打造思政素养和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队伍“主力军”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教师队伍“主力军”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攻手,本课程组教师全部是共产党员,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视学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课程主讲教师长期从事海洋生态修复基础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专业知识丰富、教学本领过硬,组织编写了第一本《海洋生态修复学》教材,加之长期从事新生班主任、专任班主任工作,思想觉悟高、政治素养强,对学生思想动态和情感世界有深入了解,这样有利于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 精雕细琢课程建设“主战场”
课程建设“主战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绿茵场,精雕细琢“主战场”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起着决定性作用。海洋生态修复课程建设主要依据课程组编写的《海洋生态修复学》教材[7],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8],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把绿水青山即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即优质海洋生物资源(蓝色粮仓)和海洋环境资源(蓝色耕地)做得更大,让蓝色成为我国海洋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1)海洋生态修复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必须立足于课程本身的知识结构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课程建设过程中,达到课程内容中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完美结合。
海洋生态修复课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思政教育资源蕴含丰富,挖掘其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过程对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热情,协同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具有极其重要作用。
课程第一部分为绪论,讲授海洋生态修复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海洋生态修复学发展简史,我国海洋生态修复学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海洋生态修复学与其他课程间的关系,我们挖掘“世情、国情、党情、民情[1]”“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8-9]”“爱国、敬业、诚信、友善[8]”“家国情怀[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统筹山水林湖田草系统治理”“建设美丽中国[8]”和“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10]”和“科学家精神[11]”等思政元素。
课程第二部分为海洋生态修复背景,讲授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我们挖掘“新发展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8]”等思政元素。
课程第三部分为海洋生态修复学理论,讲授海洋生态修复的基本任务、基础理论、基本程序和判定标准,我们挖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山水林湖田草系统治理[8-9]”等思政元素。
课程第四部分为海洋生态修复具体内容,讲授海洋生境修复、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和海洋生态系统管理,我们挖掘“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山水林湖田草系统治理”“陆海统筹”“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10]”和“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开拓创新[8-9]”等思政元素。
(2)海洋生态修复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建设
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挖掘后高质量有机融入课程内容建设是体现专业教师思政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可以有效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节以绪论部分和海洋生态系统修复部分为例,介绍本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建设的实践。
绪论讲授海洋生态修复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海洋生态修复学发展简史,我国海洋生态修复学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海洋生态修复学与其他课程间的关系。开篇我们设计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是统筹推进“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湖田草系统治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海洋大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海洋生态修复概念设计时,我们遵循“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认为海洋生态修复是指在充分发挥海洋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的基础上,采取适当工程或非工程措施等必要人工手段,促使受损海洋生态系统恢复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健康、稳定和能够自我维持状态,从而改善增强其生态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并最终恢复其服务功能的一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设计海洋生态修复学时强调,海洋生态修复学是基于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背景下诞生的一门年轻学科,党中央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生态修复工作并出台若干政策,人民群众热切期盼海洋生态修复早见成效,科技工作者爱国敬业全身心投入到海洋生态修复事业中来,促使这门年轻学科蓬勃发展,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本门课程,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海洋生态修复学发展源于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日本水俣病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70年来沿海国家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不断进行海洋生态修复研究;为了养护海洋生物资源,我国科技工作者和管理部门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广西钦州开始了人工鱼礁投放,随后结合科研和管理过程先后出版了多部与海洋生态修复相关的学术著作和教材并发表了大量科技论文,这些前期工作促成了海洋生态修复学形成,海洋生态修复学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家国情怀”。我国海洋生态修复,是在党中央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顶层设计指导下进行的全方位生态修复,各方面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投入到各自岗位兢兢业业、开拓创新,体现了“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政治认同”“集中力量办大事”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海洋生态修复学与其他课程间关系密切,课程建设时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教材、网络课程等进行全面、系统、富有探索精神的学习,多了解、多体验,做到“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