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李倩 陈建高 闫晶敏 王施韦 毛旭虎摘 要: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主干课程,在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不仅是“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根本举措,同时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办法。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重要时代背景,分别从课程的定位思政、理论思政和实践思政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索和实践,将疫情防控与教学知识点有机整合,深入发掘相应的思政教学事例,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育德才兼备的新型军事医学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1-0013-04
Abstract: Clinical Microbiology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main course for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is not only the fundamental measure of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military talents", but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results. Here, we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course position, course theory and course practice under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COVID-19, and take the teaching knowledge point as the entry point. Furthermore, we deeply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amples, and integrate those examples into the course teaching,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new military medical talents with both political and moral integrity.
Keywords: COVID-19 epidemic; Clinical Microbiology Technology;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高校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指示,大力推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1]。陆军军医大学肩负为全军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的重任,坚定贯彻习主席提出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以此为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面对强军事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强劲需求和新时代院校体系重塑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陆军军医大学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加大医学专业课程改革力度,深入推行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保证军队医学院校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努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军事教育根本问题,为军队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储备重要力量。
陆军军医大学是目前全军唯一一所培养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高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作为一门主干专业课程,要实现贯穿全课程的思政教育,需要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寻找和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同时,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将思政元素引入课堂,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和学习中,最终实现教与学思政、思与行思政。
一、课程定位思政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作为一门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的专业课程,其核心是基于微生物学基础理论与技能,重点研究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特征和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与策略,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课程内容综合了基础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该课程定位于服务临床诊断,一方面,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仍然严峻,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到国家层面的高度,因此新冠肺炎疫情下对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的教育是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另一方面,为解决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难以满足当前临床快速诊断的困境,伴随着细菌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转化医学的广泛重视,临床检验新技术与新方法不断涌现,切实体现了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精神,是课程思政的另一个重要切入点。课程定位思政是课程思政的指挥棒,是有效实现课程思政的全局谋划。
二、课程理论思政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以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为基础,课程内容与人类健康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许多知识点具有德育的潜力和价值。在课程理论讲解过程中,抓住关键问题和关键环节,将思政元素和理论讲解进行有机地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2]。
1. 在讲解生物安全知识点时,有机结合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融入课程思政。此次疫情中有大量医护人员感染,凸显出安全防护知识的明显匮乏。同时,在此次疫情中也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短板和不足。因此,习总书记提出“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通过结合实事讲解,使学生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同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面对严峻形势,陆军军医大学紧急抽组150人医疗队连夜奔赴武汉支援的紧迫情形,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有不少队员是参加过多次防疫战斗的“老兵”,抗击非典、汶川地震救援、抗击埃博拉都有他们的身影,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再次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战场”。通过讲解陆军军医大学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所作出的贡献,弘扬了“红色军医精神和抗疫精神”,增强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2. 在讲解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知识点时,要强调在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中,标本的正确选择、采集和运送是临床实验室检验工作准确和有效的前提。尤其是某些特殊病原体的检验,如厌氧菌检验,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并且需要放入特殊的厌氧转运管或厌氧转运瓶运送,对后续厌氧菌的成功检出至关重要;再如衣原体的分离培养,需要特殊的细胞培养或鸡胚培养,而这一特殊培养方法的建立,离不开汤飞凡教授的贡献。在20世纪中期,汤飞凡教授面对饱受沙眼病之苦的民众,决心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来解决此临床棘手问题,在反复尝试、多次失败之后,成功通过鸡胚卵黄囊接种和链霉素抑菌的方法,首次分离出世界上第一株沙眼衣原体,并“以身试菌”证明了沙眼衣原体是引起沙眼病的病原体,为衣原体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此被誉为“衣原体之父”[3];除此之外,黄祯祥教授建立了病毒培养新技术,将早期只能从动物或鸡胚里培养病毒的方法,改良为可以在细胞层面培养病毒,极大地简化了病毒培养技术,推动了病毒学研究领域的发展[4]。通过对科学家们卓越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们要以服务人类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为己任,共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也使学生们了解到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要不畏艰难、勇于挑战。
3. 在讲解细菌耐药性检测知识点时,要着重让学生们意识到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世界感染性疾病治疗领域面临的严峻问题,我们正进入一个后抗菌药物时代,在这个时代,普通的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菌感染)将再次成为难以阻挡的杀手。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吉姆·奥尼尔教授预测“若不采取措施,到2050年,全球每年约1 000万人将死于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由此可见多重耐药的形势不容乐观,2016年联合国就细菌耐药性这一全球性问题召开了大会商讨解决方案。我国是抗菌药物使用大国,随着抗菌药物应用日益增多,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进行有效管理刻不容缓。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职责首先是为临床感染尽快找到感染病原,提供辅助性诊断依据;其次提供准确的药物敏感报告,为临床选择药物提供依据;第三就是支持感控,一方面实时监测、上报耐药菌出现的情况,及时反映细菌耐药监测数据,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办法提供循证依据;另一方面,协助感染控制和预防感染爆发。当病原在某一个地区爆发时,通过微生物检测及时发现病原,上报给感染部门,能够有效、及时地控制感染的爆发。这些实事案例,鲜活生动,引领作用极强,加强了学生们的职责和使命感,使学生们对于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入。
4. 在讲解微生物检验的自动化知识点时,讲解内容贯穿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的整个发展历程。传统微生物鉴定是基于微生物培养为前提的,依赖显微镜观察和染色技术,检验周期费时费力,无法满足临床快速、准确诊断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先后经历了以数码鉴定和半自动微生物鉴定技术为基础的诊断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质谱鉴定)为基础的分子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到以基因多态性测序技术为基础的基因微生物学检验技术阶段[5]。目前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质控等方面有了根本性的进步,微生物检测更趋向于快速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出现了自动化接种培养系统、自动染色系统、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以及全套自动化检验系统等。通过介绍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历史,使学生们认识到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习和工作,保持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心态。另外,也要提到相较于国外,我国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发展面临滞后的问题,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创新能力还不足,比如检验科或其他医疗辅助机构大都处于使用国外检测仪器和方法的现状。那么如何改变现状,如何提升我国的研发技术和平台,尤其是军事检验技术水平呢?通过介绍我国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鼓励学生们积极响应“科技兴国、科技强国”,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创新技术,大力促进军事相关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创新发展。
5. 在讲解幽门螺杆菌检验知识点时,必须要提到澳大利亚消化科医生Barry Marshall敢于质疑、探索真理的事例。传统观点认为胃液的酸性很强,胃里面不会有细菌存在,而Marshall通过微需氧技术从慢性胃炎病人胃黏膜活检标本中成功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并提出幽门螺杆菌可能引发胃肠道疾病,但当时学界并不认可他的研究成果,Marshall不惜“以身试菌”,通过大量试验最终证实了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元凶”,颠覆了传统的医学认知,并在200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殊荣[4]。此外,幽门螺杆菌因其特殊的寄居部位,使得针对幽门螺杆菌的特效疫苗研发工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停滞状态,直到陆军军医大学邹全明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十余年的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个幽门螺杆菌疫苗——“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也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跃居世界前列,邹教授团队因此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的荣誉。通过讲解这些事例,鼓励学生要以前辈为榜样,在学习教材中的知识点时要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保持一颗不断深入探索科学真理的初心。
6. 在讲解临床病毒学检验知识点时,要强调有些病毒性疾病病情严重、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如埃博拉出血热、艾滋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在采集和转运病毒样本时必须符合相关生物安全规定。尤其在应对诸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突发病毒性传染病时,临床微生物工作者需穿戴三级生物安全防护装备对疑似患者进行标本采集,即使在夏日高温的环境下仍坚持在一线开展工作,培养学生们的敬业精神,希望将来步入工作岗位之后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学习和工作,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在讲到埃博拉病毒检验知识点时,尤其要提到在非洲埃博拉疫情来势汹汹,传播途径尚不明确,且没有疫苗和完全有效治疗方法的情况下,陆军军医大学第一时间响应国家号召,派遣医疗队奔赴利比亚协助当地疫情防控工作,后被国家授予“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援利抗埃”行动展现了陆军军医大学攻坚克难、救死扶伤、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红色军医”精神,彰显了“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当代革命军人本色,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培养学生锐意进取、勇担使命的历史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