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与国防工业部门融合协同推进指挥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黄松平 唐姝 丁兆云 朱先强

摘  要:当前,指挥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依靠院校单一平台,存在培养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学习内容固化陈旧等弊端,要贯彻军民融合战略,以岗位需要为导向,拓宽校企合作的培养途径,根据院校和国防工业部门两个育人主体的特点,探索院校与国防工业部门融合协同推进指挥信息系统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国防工业部门;指挥信息系统;军民融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1-0156-04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training of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 professionals mainly relies on the single platform of academies. There are drawbacks such as a single training model, emphasis on theory and light on practice, and outdated learning content.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the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strategy, and expand the training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based on job needs. Way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main bodies of education in academies and the defense industry,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academies and the defense industry to promote the "3+1"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the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 specialty.

Keywords: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department;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cultivation of talents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被国内外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院校广泛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从1906年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提出的“合作教育”计划算起,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较为成熟的模式主要有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和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当前,世界各主要大国均高度重视院校与国防工业部门融合协同推进人才培养。美国在依托院校和企业合力培养军事技术人才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成熟的“旋转门”制度为军事技术人才横跨军事领域和国防工业领域培养提供了方便和可能;俄罗斯成立了国防工业机构高技术人才培养监管中心,对国防工业部门保持和发展人才潜力的保障措施,进行研究和情况分析,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加强院校与国防工业部门融合协同推进指挥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融合协同推进指挥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已迈出历史性步伐,取得一批重大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逐渐步入提速增效的快车道。融合协同推进指挥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正是贯彻落实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是落实军民深度融合战略要求的具体举措。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选择,要加强战略引领,加强改革创新,加强军地协同,加强任务落实,努力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1]。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有利于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指挥信息系统是我军装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队的“大脑”,在现代战争中对提升作战效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多个国防工业单位重点研究和研制对象。研究院校与国防工业部门深度融合,利用两者的优势,达到“1+1>2”的效果,协同推进指挥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课题,正是落实军民深度融合战略要求的重要举措。

二是有利于解决国防工业部门高层次人才的紧迫需求。当前,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已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各军工单位型号任务饱满,武器装备的指挥控制与管理人才需求旺盛,指挥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仅靠院校培养难以满足人才需求。同时,由于地方高校没有专门的指挥信息系统专业,国防工业单位对该专业方向高层次人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只能招聘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利用实践逐渐锻炼人才,需要相当长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时间,成才时间较长。以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联合单位之一的航天17所为例,该所对指挥信息系统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但很难得到直接补充,一些本需指挥信息系统专业的岗位,只能退而求其次地招录来自于通信、计算机、雷达信号等专业的人才,虽然这些专业的人才经过锻炼也能适应岗位需要,但一般都有2-3年的成长适应过程。因此,亟待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指挥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效率。

三是有利于优化指挥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专业型指挥信息系统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当前相对较为薄弱的一环。只有通过参与院校与国防工业部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才能够掌握并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进而提高自身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有必要针对指挥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主要包括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同时鼓励院校教师积极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增加具有实践教学性质的教学内容。

二、指挥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指挥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亟待引起重视。

(一)培养模式单一

当前,指挥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依托院校单一平台来进行,学生四年本科学习生涯基本是在院校度过的,学习平台和育人环境单一,即便是高年级学生也对指挥信息系统缺乏直观了解和认识,专业培养整体与国防工业部门和工作岗位缺乏有效对接和沟通渠道,亟待融合院校和国防工业部门两种不同的教育环节,将理论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将传统的院校单一培养模式改为“3+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前3年在院校进行通识课、专业平台课教学;第7学期到国防工业部门进行现场实践教学;第8学期在国防工业部门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通过贯彻军民深度融合、工学结合、双向参与的原则,实施定岗实践的办法,培养学生具备在部队、院校和国防工业部门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二)重理论轻实践

中国素有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重道轻器”就是这种传统的高度概括。这一文化的余绪一直延续到现代。即使是学科学的人,也多半擅长用笔与纸,而缺乏动手技能。钱学森在国内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名列前茅,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受挫。无论在性格上还是在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上,钱学森与麻省理工学院都大相径庭。钱学森想要的是一种理论式的教育,而麻省理工学院的航空工程系则以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一毕业就能投入生产的工程师为傲[2]。指挥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也一样,理论教学比重偏大,实践课程占比偏小。即便是有限的实践,基本上也是老师在课堂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分组完成后上台汇报,与实际装备“面对面”接触的实践少之又少,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特别是缺乏工业部门实践这一环节,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三)学习内容固化陈旧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有新的课程体系与之相适应。根据专业人才的特点,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建立在行业与技术领域职业分析和所需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之上,并坚持与时俱进、学以致用的原则,强调专业基本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基础性、应用性和专业技术理论的应用能力,学习内容和课程体系应该与时俱进,适时更新。目前,指挥信息系统专业所使用的《指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指挥控制原理》等教材内容相对较为陈旧。网络信息时代,指挥信息系统发展日新月异,其体系结构框架、结构设计、设计验证、运行机理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甚至是质的变化,而现有的教材传授的内容往往是基于工业化时代的经验而总结凝练出来的,如指挥信息系统所蕴含的制胜机理就从单域联动向全域融合发展、作战体系由静态集中向分布柔性发展、指挥决策由人工主导向智能辅助发展、对抗博弈从物理信息向全域认知发展,如果学习内容不做改进,学生一毕业就会面临无所适从的状况。

三、指挥信息系统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指挥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相关行业和技术领域基层业务与管理岗位,培养学生具备在部队、院校和国防工业部门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坚持军民深度融合,以岗位需要为导向,拓宽校企合作的培养途径,根据院校和国防工业部门两个育人主体的特点,提出“3+1”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的内涵:由院校与国防工业部门签订军民融合人才联合培养合同,以此推进双方长期合作,为军民融合人才提供专业的教育培训。在具体培养模式上,可以由院校与地方院校合作办学,要求其按年份、依次在院校和国防工业部门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还可以建立共享型军民融合培训、实习基地。根据指挥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院校、国防工业部门两个育人主体的特点,以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军民深度融合战略,协同教育的理念,要求学生利用3年时间在院校完成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利用1年时间在国防工业部门进行毕业岗位实习,由院校本科全程导师和国防工业部门的一线工程师共同指导其完成毕业设计。“3+1”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实质上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互动培养问题。其本质特征是教师和工程师两个育人主体在院校和工业部门两个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指挥信息系统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由三个相辅相成的系统组成,即运行系统、保证系统和评价系统。运行系统包括培养目标的确立、国防工业部门合作单位的选择、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建立合作教育组织、建立兼职教师队伍、联合设计教育教学方案、实施教育教学等环节。保证系统由思想保证、组织保证、条件保证和机制保证组成。评价系统包括过程评价(方案、实施)、最终评价和推广。

人才培养模式要有新的课程体系与之相适应。根据指挥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特点,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建立在行业与技术领域职业分析和所需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之上,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强调专业基本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基础性、应用性和专业技术理论的应用能力,构建与“3+1”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指挥信息系统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设计包括在院校的“3”阶段教学设计和在国防工业部门的“1”阶段教学设计两个部分。“3”阶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院校教育水平为标准,以国防工业部门需求为依据,充分听取国防工业部门和用人单位的意见。“1”阶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培养目标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充分利用国防工业部门教育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和素质教育环境中学习岗位本领。在这一阶段要注意方案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结合,指导学生结合国防工业部门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

四、提升指挥信息系统专业师资队伍能力

名师出高徒,教之本在师。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这里的师资队伍是广义的,既包括院校的教师,也包括国防工业部门的合作“教师”——工程师。要培养出合格的指挥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教师应具备政治定力、综合能力和道德魅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