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研究
作者: 王曦摘 要:课程思政是实现高等教育“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行政管理学作为行政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课程内容蕴含诸多思政教育元素。但以往的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往往忽视了专业课程立德树人的作用,忽略课程“隐性教育”。因此,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行政管理学的专业教学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行政管理学;课程思政;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1-0176-04
Abstract: The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arry out the whole-staff education, the whole-process education and the all-round education. The course of Administration Science contains man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need to do some research on how to streng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dministration Science.
Keywords: Administration Science;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and measure
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要“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号召的有力手段。其关键点是各类专业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协同育人。
一、行政管理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以及相关教学与科研岗位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业行政管理人才。相比其他专业,此专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管理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课程专业地位尤为重要,且课程内容本身就涉及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修养的相关内容,暗含众多思政元素。因此,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首要落实行政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思政。通过行政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教育,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达到隐形教育和显形教育相结合。培养德才兼备,既拥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又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并且掌握较强的行政管理技能的全面人才。
二、行政管理学课程思政融入困境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建设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相互独立,成为彼此脱节的“两张皮”。纯粹的思政课程的空洞说教,枯燥乏味,德育效果不佳;专业课程又往往只注重传授本课程知识点,忽略隐含的思想道德教育。虽然当前各大高校都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也积极推行各门课程思政,但仍有部分专业课程的老师认为专业课程重在知识传授,忽略课程的德育功能;大部分老师困惑于不知道具体如何将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巧妙融合。只能将思政元素强行植入专业课程,结果适得其反,教学过程显得相当生硬。
行政管理学的课程思政也毫无疑问面临此困境。许多老师进行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时,要不就是忽略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要不就是视课程思政为一额外增加的教学任务,简单地在某个专业知识点传授时强行塞入几个思政内容;或者在已有的专业知识框架之外,单独增加一个思想政治内容的章节,直接对学生进行灌输式道德教育课程思政。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没起到隐形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效果,反而影响了专业知识的传授效果。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实现智育和德育的同向而行,强调在教育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三位一体,应是专业课程知识和思政课程知识的水乳交融,而不是思政知识在专业知识点中的生搬硬套。
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师如何结合目前高校课程思政的大背景,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际教学需要,在教学环节中继续保持行政管理专业的特色,又切实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落实“三全育人”,引导学生知识、技能、道德同步发展,是目前行政管理学课程思政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困境。
三、行政管理学课程思政融入路径
针对行政管理学课程思政的困境,可以尝试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入手,对症下药,促进课程融合,实现课程之间的协调统一,达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一)改革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很大程度影响教学质量。为满足课程思政的需求,需要对行政管理学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思政元素如何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来,既不影响传统课程的内容,保证学生专业知识、能力与素养的获得,又“润物细无声”地完成德育目标,是破局关键。
1. 传统专业课程对知识点的选取,只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获取。可考虑从课程思政视角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力求通过专业知识点的讲述,无形中引导学生获取有关思想政治的价值观念。比如在讲述行政管理的含义时可结合国家意志与行政的关系进行阐述;在讲述行政管理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时可结合我国改革和发展路线以及各个阶段的成就,借机让学生树立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讲述行政职能,行政领导方法的知识点时可结合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并让学生深刻体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讲述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知识点时结合我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执政理念以及坚持走群众路线,追求实事求是的原则展开,在讲述公务员制度的知识点时可结合我国国情,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等等。课程内容依此路径改革,既可顾及专业知识的传授,又暗含政治素养的培养。且课程内容深入浅出,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大空”刻板印象,学生不知不觉中同步实现知识认同和价值认同。
2. 行政管理学的课程思政,不仅仅是行政管理学单一课程和思政课程的结合,还可考虑将不同课程的内容融合,甚至是跨专业的课程内容整合,打造多元立体思政课程。比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宣扬现行治国理政的理念;结合历史课程,通过讲述古今中外行政管理理念和思想的发展,使学生深刻认同现行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制度的优越性;结合人物故事,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结合优秀的诗词文化作品,使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人文素养提高,文化自信生成。
3. 课程内容还可结合当前热点问题进行教学[2]。一方面,国家许多政策的出台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连,教师带领学生密切关注并深入研究社会热点问题,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与时俱进,增强行政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热点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不再因为行政管理学的理论枯燥乏味而产生厌倦感,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再次,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思考,可以把握这些热点问题对学生思想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有利于及时正确引导学生。
通过这些方式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既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广度,又拓展了学生专业知识深度,并且同时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鉴别能力。学生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开始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具有洞察世事的动机和能力,成功达成行政管理学课程思政目标。
(二)改进教学方式
传统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以教师直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优势在于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吸收最多的专业知识,但容易忽视“隐性教育”,思政效果不佳。此困境可通过改进课程教学方式来实现破局。
1. 增加实践教学
除传统的课堂直观讲授之外,行政管理学专业课教师可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学生阅历,拓展学生见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相比其他专业的优势在于,涉及此专业的岗位很多,学生有更多机会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可开设专业实训课程,在教师带领下直接模拟实习,仿真实习;还可以争取系部或学校行政部门设立助理岗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岗实习;甚至可以鼓励高年级学生直接到社会上相关部门或岗位兼职或实习。实现实践赋能,知识创新。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加深行政管理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习得行政管理的相关技能;同时通过实践过程中的耳濡目染,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树立文明竞争意识;学会与人和谐共处,提升自我社交能力;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念;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情商的获得也是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标志之一。
2. 丰富第二课堂
课程思政强调的不是结果,其成效更多地蕴涵在教育过程之中。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针对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到党政相关部门参观,到企事业单位相关岗位走访,提供各种见习机会让学生长“见识”。经常邀请党政部门负责人或知名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讲座,以学生更喜闻乐见、热衷参与的方式,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最新的政策走向。提供学生与行业人士交流共处的机会,使学生近距离观察专业人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感受到专业人士的人格魅力,从而自觉模仿,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建设。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将课程教学范围扩大,教育过程延长,悄无声息地输入思政元素,影响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思政效果比课堂强行灌输更有效,影响更深刻、持久。
3.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行政管理学的教师还应结合大数据时代特点,整合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的多维授课模式,使课程思政建设延伸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除了传统专业课的课堂讲授法外,可建设慕课、微课等多种课程呈现方式,增加学生学习渠道,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可应用“学习通”等软件进行网络教学、在线学习;借助相关信息工具实现翻转课堂,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线下课堂教学环节,除传统专业课程常见的PPT演示,还可穿插音频视频等链接,增加课程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适当增加课堂讨论,加强师生互动。专业课教师还可抓住信息化时代知识获取的快捷性、便利性,选取某个有思政元素的专业知识点,鼓励学生现场阅读互辩;或者课后查找资料,以小组方式呈现。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互助友爱,协同合作,求同存异的团队精神;坚持创新,追求真理,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实现“三全育人”,完成课程思政目标。
(三)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需要通过一定方式对行政管理学课程思政进行检验,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否则课程思政就很可能流于形式。
课程思政和以往的专业知识教育一个比较显著的差异在于,它是一种隐性教育、内化教育,且教学效果具有滞后性,所以很难和以往的专业课程教学一样,通过期末考试这种单一方式进行的量化考评。应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结合行政管理学课程传统考核方式,探索一种全面有效的综合评价形式。
首先,应加大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且加大平时成绩权重。比如将学生课堂出勤率、发言积极性、小组讨论参与度、作业质量等都列入考核范围。既可增强学生课程参与度,又通过这些形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彼此情感交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实现自我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提高,社会交往适应力增强。其次,评价方式可多样化,除开卷或闭卷考试对专业知识点是否掌握的传统考核方式外,还可采用读书笔记、小论文撰写等多种方式灵活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读书笔记和论文的撰写,既可以检查学生对行政管理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借此让学生对行政管理学科学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增强学生对相关学者及其思想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增强其对行政管理学科的热爱。尤其当学生对学科代表人物的从内心敬佩并加以模仿时,本身就实现了课程思政的目标。这种“平时+期末”的综合评价模式,时间更长、范围更大、形式更灵活,评价也更客观和准确,能更有效地促进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