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共同体的边缘性参与管理理论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金浏河 陈镇

实践共同体的边缘性参与管理理论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0

摘  要:文章从人类学领域的视角对构成情境学习核心要素的“实践共同体的边缘性参与管理”与高职酒店管理实践教学进行理论与实践适用性的深入探讨。尝试运用一种新的分析学习和理解学习的观点为教育目标与行业需求的结合提供进步的支点,并通过理论的指引与实际的切入使教育及行业对那些可能被忽略的学习经历的关键方面引起重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酒店实践教学的合理发展。

关键词:实践共同体;边缘性参与管理;人才需求;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2-0075-06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this paper deeply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pplicability of "marginal participation management of practice community", which constitutes the core element of situational learning, an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hotel management. This paper tries to use a new viewpoint of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learning to provide a fulcrum for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industry need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make education and industry pay attention to the key aspects of learning experience that may be neglected through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entry, and promote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otel practice teaching.

Keywords: practice community; marginal participation in management; talent demand; practice teaching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发布的最新《2015全球旅游报告》(UNWTO Tourism Highlights 2015 Edition)显示,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产生地,年接待国际过夜旅游者1.37亿人次[1]。这不仅为旅游行业创造了无限商机,也使中国酒店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与此同时,市场消费群体的不断细分催生酒店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和并生并存。这些趋势和转变促使酒店业在人才需求方面对服务人员要求发生重大改变,重点需要的是面向国际型酒店管理人才,他们熟悉酒店服务准则,有把握市场调查和数据统计能力,这对培养酒店管理高级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在阅读大量有关酒店行业人才需求及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酒店专业教育评价满意度及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等文献的基础上,尝试着是否可以凭借实践人类学学派的相关理论基础,即“实践共同体的边缘性参与管理”理论,通过一系列方法,跨出以往单纯从学校和企业间寻求对策措施的研究范式,寻求学校培养目标、酒店实际需求与学生就业观念的三方利益融合点。这不仅是为教育目标与行业需求的结合提供进步的支点,同时也是谋求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逻辑分析的理论基础,这又是一种值得摸索和研究的新途径。

二、相关文献综述

200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旅游就业规模从目前的6 000 万人增加到1 亿人左右[2]。面对如此浩大的人才需求,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3]。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就业能力是一个被反复强调的重点[4]。从文献的收集和阅读过程中发现,众多的学者已经从多种角度来研究酒店专业毕业生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研究领域主要聚焦于毕业生的行业流失、择业与就业的现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学习满意度及教育质量[5-7]等。从以上的研究内容可见,似乎都只是从教育本位出发,对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进行评价和衡量。在充分展示研究案例的同时,更需要从日常实践与活动中,从人与人相依的复杂、虚拟与真实的环境中寻找人类学习过程的机理,并由此观察、透视学校中的如何学习[8]。针对这一领域更深层次的研究发现,为实践人类学学派的研究方法和其对应的相关理论给予应有的支持和提升空间。近几年,教育学者运用人类学学派中“实践共同体”概念以及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对课堂教学、职业能力、顶岗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9]。纵观这些研究还是未能对以下关系等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即教育培养目标与学生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与职业可持续发展、培养目标与行业实际需求、行业需求与人才流失的矛盾。因此,本文将透过“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等一系列专题译丛中“实践共同体的边缘性参与管理”的核心概念去寻找能和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问题相匹配、参与行业实践度高相关的理论。分析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目标与酒店行业需求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机理,根据这个理论,学习酒店管理的学生在与酒店行业对接过程中,建立学生、学校、社会联合一起的“实践共同体的边缘性参与管理”方式,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方法论及应用性支持。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法。样本及数据来源于两部分:一是围绕预先设计的五大主题对酒店行业管理者进行深入访谈和调查问卷;第二是以酒店新员工(酒店专业毕业生)针对酒店从业人员的行业要求及需求进行问卷调查,范围包括广东省和浙江省内6家3至5星级酒店(包含经济型酒店)管理层人员和一线新员工。

研究过程中结合大量文献阅读、自身的专业教学、学生的职业以及借鉴JONASSEN等[10]和CATHERINE等[11]的研究成果。问卷调查首先请有关专家论证,经过修改之后形成正式问卷,向有关员工发放80份,回收44份,回收率达到55%;向酒店管理层发放50份问卷,回收43份,回收率为86%;深入访谈15位。经过问卷表数据检查,深入访谈后的总结材料,最后对所有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四、数据分析及问题的提出

(一)从工作年限及就业趋势上分析

在被调查的43名管理者中发现从事酒店行业的工作年限5~10年的占50%,其进入酒店行业从事工作的第一个部门即餐饮部(35.2%)或客房部(20.5%)。这两个是酒店用人量最大的,处于服务一线的部门,与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实习或入职时集中派遣的岗位情况一致。从样本上来看,近50%的管理者在经过毕业实习后仍继续留在酒店行业,5~10年的占23.5%,10年以上的占26.4%。

叶娅丽等[5]分别对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和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酒店管理毕业生进行了详细调查,该专业毕业生能在酒店工作一年的不足40%,第二年的不足20%,第三年的就更少了。另外,黄丹、姜红[12]通过对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专科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仅仅13.4%的学生会选择酒店管理专业工作,61.6%的学生没有明确目标,而21.4%的学生明确表明不会选择酒店管理及其相关行业工作。从这些统计数字中可明显预见的是学生即使还没有真正就业,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有近一半开始放弃并流失。在酒店行业能坚持10年以上的管理者的从业经历与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出现严重的断层,这种极大的误差促使本人对年龄、职业承诺、职业责任感、学校教育体系产生整体性解决方案的思考,如果引入“实践共同体边缘性参与管理”理论能否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具体方法呢?

(二)酒店从业人员和需求的调查分析

此项调查人群分别是管理层和员工层(包括毕业实习生),问卷内容设计完全一致。目的是想通过以上二类人群对同一张问卷的回答是否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答案,从中寻找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从而结合相应理论探求双方之间寻求平衡的落脚点。从样本统计中发现,管理层和员工层对新员工入职衡量标准、员工特质、员工素质以及对升迁技能的选择四个方面出现惊人的类似。具体如图1至图4所示。

图1 对于酒店新员工最重要的入职衡量标准

这些说明管理层和员工层对于酒店行业所赋予的独特的内在个性及外在行为特征所持的期待和现状都是高度认可的。这无疑为后面“实践共同体”的创建提供了很有力的真实人文环境的支持。而且出乎意料的是,双方对“毕业生在实际岗位中最突出的问题”这项回答也出现了近“异曲同工”之状,具体如图5所示。

双方都选择“实践能力薄弱”(分别占58.8%、40%)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岗工作中最显现的问题。这明显预示着酒店从管理层到员工层都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契合度不高。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是:根据实习生参与在酒店活动中形成了特殊的身份,这种身份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认识,即学生是在一个实践共同体内,开始“新手”接触参与实践活动,逐渐与“老手”相互学习,逐渐成为全员参与,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称为“边缘性参与管理”[13]。“新手”和“老手”的区别是根据对酒店业务熟悉程度来定位的,与参与实践共同体前后次序无关。因此,这种合法性和边缘性参与会使“新手”通过对实践的介入和与“老手”的互动掌握该共同体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以上的分析可以初步构建起如何认知、分析和解决教育培养目标与行业实际需求之间内在普遍现状的理论依据。调查问卷的答案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引证。导入“实践共同体的边缘性参与管理”理论的目的是以一种最新的观察角度来审视学校教育中的实践教学,进而开辟一种新的实践教育观点。

五、“实践共同体的边缘性参与管理”内涵及应用于专业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实践共同体”及“边缘性参与”是人类学领域情境学习的核心要素。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知名学者J.莱夫和E.温格(Jean Lave& Etienne Wenger)在1991年合著的《情境学习: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Situated 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一书中提出来的,并成为人类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经典名著。在他们看来,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存在方式,而不是认识的方式。从对知识的认知到投入社会实践的过程是学习的一个整体,是不可分的社会实践,进而提出学习新概念框架“学习是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管理”这一著名论断。

(一)实践共同体

实践共同体不是简单地把几个人组织在一起去完成一项目标任务,而是给与学习者一个合情合理的真实岗位或者真实工作任务。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的颁布形成了目前国内酒店管理专业实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统一范式。工学结合是将学生面向市场,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带动教育改革,使教育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且接纳学生实习的酒店企业和实习生符合温格提出的实践共同体三要素:相互的介入(mutual engagement)、共同的事业(shared repertoire)、共享的技艺库(shared repertoire)。

1. 相互的介入(mutual engagement)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