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OC与学习通的深度学习模式构建

作者: 朱伟松

摘  要: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系统性变革的重要动力,其在引领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等方面必然发挥重要作用。文章重点论述借助SPOC、学习通构建深度学习模式,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从而实现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提升学生深度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价值目标。

关键词:SPOC;学习通;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2-0117-04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systematic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is boun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ead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renewal of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model.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eep learning mode with SPOC and Xuexitong, and the innov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so as to realize the value goals of enhancing students' deep learning ability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 SPOC; Xuexitong; deep learning

2019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明确指出: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MOOC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有力地提升了高等教育规模化、社会化的效果。随着后MOOC时代的到来,如MOOL、DLMOOC、SPOC等新型线上学习方式陆续出现[1]。SPOC、学习通与实体课堂相结合的深度学习模式融合了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双重优势,实现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协调统一。以“自主学习、学测结合、集中讨论、深度课堂(自学)、课后拓展”为特征,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深度学习模式,为学生构筑起以培养深度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为目标的学习环境,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实现深度学习。

一、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传统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到课率、上课“抬头率”、课堂互动频率,甚至在教室中引进了学生面部识别技术,并以此管理大学生听课状态。信息网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对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路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显然,传统教学方式及学生课堂管理要求,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产生了偏差。为此,在本次深度学习模式构建及实施工作中,经与学院、教务处沟通,我们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对试点课程的学习方式:全程参与实体课堂教学或全程自主学习,把学习形式的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当然,选择全程自主学习的学生,也要参加由授课教师组织的,不定期的小范围面对面讨论、学习通网上讨论、分享、展示等学习活动,即全程自主学习不是完全放任学生自学,而是由授课教师参与的,更侧重于方法引导、思维能力培养、高度自律的自主学习。同时,无论学生选择哪种学习方式,均需完成授课教师布置的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在课程结束时,接受最后的期末考核。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教学安排,能够帮助教师团队更充分、更全面地获取教学改革实施效果的信息。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教师团队还可以不断探索、完善、丰富深度学习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及实施内容。深度学习模式的实施,对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团队也要积极面对深度教学模式对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设计水平、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挑战。

二、借助SPOC、学习通,构建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自学平台

(一)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制作形式多样的SPOC,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指出在适当的环境下,人类具有的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能够被很好地激发出来[2]。在教学实践中,当学生意识到学习内容与自身未来发展需要相关时(如参加各类型资格考试、未来执业所需必要知识等),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明显增强。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学生获取知识的路径较以往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因此,高校教师应当掌握学生学习路径及状态的转变,努力为学生提供能够提高其学习效果、完成由浅层次学习向深层次学习的、有效学习手段及学习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SPOC以小规模班级为授课对象(一般少于30人),有利于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较为详细的学情分析。基于学情分析的结果,授课教师可以制作与教学单元对应的教学动画;录制短视频;制作教学情景;制作知识点答题闯关等形式多样的SPOC。摒弃以往简单的授课录像,通过这种学生喜欢、内容及形式多样,但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SPOC,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渐成为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探究专业前沿、热点问题的主体。通过SPOC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将其与实体课堂、深度自学相互衔接,使其成为推进后续教学环节的基础。

(二)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制作内容新颖、充实的SPOC

以某门具体的课程为例,授课教师在充分掌握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详细的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拆分、细化,以教学周次为界限,划分相对完整的教学单元(有时需要根据课程进度、课程开展情况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任务完成度、能力提升状态等实际情况,在每个教学周中安排适当时长的SPOC基础知识自学、SPOC拓展知识自学等学习任务。除教师团队制作的SPOC外,网络教学资源也为充实SPOC内容提供了可靠的来源,如中国大学MOOC网;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等教学资源;学习通等学习平台中提供的大量的相关热点问题、专题讲解等视频资料、教辅链接等,都可以作为SPOC的构成元素。授课教师通过对上述资源的重构、组合,并将其融入学生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安排中,能够帮助学生既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又能够及时掌握相关领域的动态及趋势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养成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的学习习惯。

(三)通过SPOC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完成深度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育组织者应注重学习者的自我肯定及自我实现,要营造出以学生为中心,并能够激发学习者创造潜能的学习情景,帮助学习者从自身发展的角度,结合认知和经验来获取新知[3]。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在安排具体教学活动、对SPOC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以授课对象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综合考量授课对象的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个性化差异等基本要素。而不是仅以选定教材或者教师的教学经验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

在SPOC创建的特定情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是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自觉开启深度学习的重要元素。通过教师设计的SPOC情景,学生可以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背景等学习内容。同时,学生还可以将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运用在情景中,将情景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已有知识相结合,从而发现认知上的冲突,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授课教师又可以将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带入实体课堂或通过学习通进行线上讨论、分享,构建SPOC与实体课堂、深度学习的有机联系。基于授课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线下或线上讨论的方式参与对问题分析、推理、验证的过程,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巩固、更新对知识的认知,实现知识迁移。

三、重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方式强调授课教师应围绕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授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各知识点进行讲授。这种教学安排,显然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体,占据了大多数的教学时间。对于学生而言,如果授课教师不布置课后复习、拓展知识学习等学习任务,其学习相关知识的时间则仅限于课堂教学时间。由于受到教学学时限制,授课教师无法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基础知识、拓展知识、前沿知识等内容的全面介绍;学生也缺少机会参与对实践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其学习的广度、深度也无从谈起[4]。以SPOC形式为切入点,对教学流程进行再造、重构,能够有效优化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完成深度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一)SPOC与学习通有机结合,学测互检,助力学生完成课前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课前,授课教师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SPOC内容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学生通过身份验证后,按照授课教师的要求(如学习时长、制作思维导图、制作自学笔记等)对相应教学单元的基础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学生完成上述自学任务后,授课教师还可以布置一次针对相应学习单元的课前测试。学习通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能够帮助授课教师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度及效果,并以此为依据,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针对选择全程自主学习的学生,授课教师可以根据统计结果,发现学生预习不充分或预习效果不理想的知识点,为后续进行的线上讨论、解读难点等教学活动做好准备工作。同时,通过对学生课前预习信息的分析统计,也能够为下一次布置课前预习活动积累经验。

为提高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不断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授课教师应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特别注重对学生自学方法、自学方式的引导。

(二)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讨论相结合,学以致用,助力学生完成知识迁移

在线下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状态,授课教师会安排较短的时间对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重点、难点进行解读。而在剩余的大部分时间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五人为一组)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翻转课堂、辩论+知识点总结、情景表演、无领导小组讨论、思维导图接力、组织模拟法庭等形式多样,内容有深度,对学生有吸引力,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活动。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还会在每个小组的学习桌上放置一个计分器,学生每完成一项课堂任务或者针对某一问题的阐述、分析、解答、抢答等,都可以为本组加分。每节课结束时,授课教师统计各组得分,并对得分最高的小组进行奖励。在上述课堂活动的开展中,学生可以运用自学知识,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体验自学知识适用的实际场景,并在实际情景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知识迁移,实现自我挑战、自我提升。同时,上述课堂教学活动也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表观点、参与活动的机会,其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针对选择全程自主学习的学生,授课教师将针对其课前预习情况,在每个教学周的周一布置与本单元学习相关的学习与拓展资料、主观讨论题目、线上答疑、线上讨论、自学要求等,由学生按照规定时间完成自主学习。参照实体课堂教学的形式,全程自学的学生也被分为固定的小组,授课教师将会对学生提交的主观题答案、讨论过程及结果、学习成果展示等内容进行批阅,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从而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为了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授课教师会在布置完自学内容后,在每周三、周五第五教学单元,通过学习通组织网上教师答疑、问题展示、分组讨论等活动。此外,在适当的教学周,授课教师还会组织这部分学生进行线下分组讨论,检验学生深度思维能力的提升状态,并以此为依据,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的、个性化的指导。对于自学效果不理想、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予以警告,给出明确的改进目标、改进期限,并将其列入重点考查对象,加强对其自学进度的监督,引导、帮助其顺利完成自学任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