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毒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作者: 刘旭东 张玉超 杨旭摘 要: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融入思政内容的课程思政教育是当今高校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途径之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担负着为地方培养应用技能型高素质复合人才的重要任务,在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思政教育,形成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育人合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食品毒理学为研究对象,探索在专业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为相关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参考,提升课堂育人的效果。
关键词:食品毒理学;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2-0168-05
Abstract: Nowaday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take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knowledge as the carrier and integr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mplete the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in cultivation". Local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task of cultivating application-oriented and high-quality composite talents for local areas. How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re effectively while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how to form a joint force betwee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This study takes food toxicolo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s how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in cultivation" while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s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education.
Keywords: Food Toxicolog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course construction;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in cultivation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都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但在非思政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尤其是在更加强调专业技能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教育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显得相对孤立,某些时候甚至被忽视。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使我们了解到在任何类型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教育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忽视;也使我们认识到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将其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必要性。
一、食品毒理学的德育目标
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食品毒理学在众多高校中均有开设。食品毒理学是以食品整个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过程中的外源化学、生物、物理等可能产生毒性作用的因素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性质、来源、产生的毒性效果及致毒机制,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安全性评价的一门学科。课程主要内容涉及食品毒理学相关概念、食品中常见的毒性物质、外源化合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外源化合物的一般和特殊毒性作用及机制、外源化合物的一般和特殊毒性作用评价等[2]。内容不仅涉及食品相关专业知识,还涉及生物学、基础医学、动物学、组织病理学等相关知识,是食品相关专业课程中唯一一个接触到动物实验的课程。根据课程的特殊性,以本课程为相应载体寻找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始终,完成一定的德育目标将具有很大优势。本课程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爱国主义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3-4]。在食品毒理学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更能有效实现课程德育教育目标。
二、食品毒理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国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基本义务。在生物性毒素及致毒机理相关内容的介绍中可以融入我国疫情防控整体情况的介绍,在别国疫情情况不乐观的情况下,我们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已转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将抗疫战士英勇事迹,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伟大壮举等融入课程,可以通过案例展示、纪录片观看、图片文字学习等方式将相关内容传递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以上内容介绍,可以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对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行提升。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成为祖国需要之人才的远大理想信念[5]。
(二)社会责任感教育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食品毒理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介绍中可采用案例法介绍我国近年来较为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例如:瘦肉精、吊白块、苏丹红、三聚氰胺、塑化剂等食品安全相关事件。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使学生明白从事本专业的学习、本门课程的学习意义,以及未来投身食品安全领域所肩负的重大责任。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引导学生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从业者。
(三)职业道德教育
任何职业都有相应的道德要求,都需要遵守相应的行业规范。在外源化合物毒性评价相关内容的介绍中可以通过介绍食品检验人员日常工作状态,科研人员的实验操作过程,使学生能够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专业,了解专业重要性和专业价值,提高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树立为人民服务,全力保障人民饮食安全的职业情操。对于茅台学院的学生,可以通过饮酒健康效应相关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明确过量饮酒有害身体健康的观点,提倡公众健康饮酒,为促进酒业健康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而不是因为学校的特殊性,一味地提倡饮酒。促进学生对于学习和工作都有一个严谨、公正、科学的道德素养。
(四)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在食品毒理学剂量效应关系相关内容,尤其是“低剂量反向刺激效应(hormesis)”相关概念的介绍中可融入相关研究案例介绍。水是生命之源,但是如果生物体短时间内摄入的水量远远超过排出量,就会导致体内水分过多引起滞留,大量的滞留水会增大循环血的血量,还会引起血浆渗透压的下降,严重者可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或死亡。钠盐对维持机体酸碱度和渗透压至关重要,但是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高盐饮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6]。对于茅台学院学生,可重点介绍过量饮酒有害身体健康,但是低剂量饮酒(<1个酒精单位)可以降低45岁以上女性糖尿病患病风险。通过以上具有hormesis现象的化合物毒性介绍,促使学生以辩证的眼光和思维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五)历史观教育
在食品毒理学相关概念的内容讲解中,可以介绍历史上一些毒性事件案例,让学生认清历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例如,引用二战时期战场上使用毒气弹、细菌弹、进行人体实验等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伦理道德教育。可通过历史上的“反应停事件”介绍致畸作用相关内容时,介绍凯尔西医生为了阻止该药物继续上市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致敬凯尔西医生的同时,培养学生严谨、公正、客观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六)动物福利教育
动物福利指动物,尤其是人类食用、陪伴、研究等所需要使用的动物,在被使用的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基本需求应得到满足,遭受的痛苦应该降至最低,全程处于较为康乐的状态[7]。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动物福利问题都有所重视,我国也已经将保障实验动物福利的内容写进相应的法律法规中,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必须采用有效的手段保障实验动物福利。
食品毒理学是所有食品相关专业课程中唯一一门以动物实验为中心的课程,在外源化合物的一般和特殊毒性作用评价及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对于那些不敢操作实验动物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能够克服心中的恐惧,勇敢进行尝试。在整个动物实验过程中要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动物福利和伦理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尊重生命,严格操作,将动物的伤害降至最低。对学生进行3R原则教育,介绍目前已有的一些实验动物替代方法。例如,向学生介绍类器官(organoid)技术及其在毒理、药理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在未来的科研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实验动物的思想。要求学生按相关制度要求对使用过后的动物进行人道主义处理,对实验动物致以崇高的敬意。
(七)科研精神教育
食品毒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最终的研究结果要求可外推到人,对研究过程要严谨客观。在外源化合物的一般和特殊毒性作用评价及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带领学生阅读权威科学文献,掌握外源化合物毒性评价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要点。通过近年来一些学术不端事件,少数科研工作人员为了自身名誉利益,虚构编造研究数据和研究结果,导致一些不良风气在科学界蔓延,阻碍科学技术前进和发展来警示学生在以后的学术生涯和工作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通过“反应停”事件中的凯尔西博士,让学生了解有许多追求真理的科学家和管理人员,甚至冒着生命危险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进行着科学研究、坚守着科学真理,他们为人类避免灾难贡献了巨大力量。引导学生崇尚真理,淡泊名利,无畏无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肩负自己的职责。
(八)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在介绍外源化合物的生物转运和转化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以农药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例进行介绍。使用农药虽然可以有效地除去杂草、防治病害虫害、提高产量,但农药可通过多种途径对环境造成污染。进入生态环境中的农药,可以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最终对人群造成伤害。引导学生树立生态环保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