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作者: 蔚艳梅 潘云翠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世界文化日趋多元化,而翻译学科的独特性使得高校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非常重要。文章在对翻译课程思政的背景、内涵理念阐述的基础上,分析探讨当前翻译教学中思政课程融入的困难和必要性,并就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和翻译教学实践相融合进行探究提出几点思考,如加强翻译教学思政改革中领导机制的核心作用,强化课程思政改革中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的内生动力,重视翻译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提升等,以期为理论探讨与教改实践的同向同行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理念;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2-0180-0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world cultu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and the uniqueness of translation discipline makes it very important to integrate translation teaching with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courses onideology and politics, its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difficulties and necessities abou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urrent translation teaching practice with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lso offers several proposal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core role of the leadership mechanism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reinforcing the inner motivation of educational quality evaluation mechanism i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as well a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ranslation teacher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ynthetic countermeasures of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ranslation teaching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改进中不断加强提升对思政课的教育力度。翻译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是“为了把立德树人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培养学生的译者素养、翻译知识和翻译能力的全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2020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高校要在教育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自此,“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成为全国高校关注的重点。鉴于此,高校积极从多方面展开以课程思政建设为主题的研究探索,大量研究探讨了思政课程的内涵、育人功能以及运行机制,但是目前学界对于理论探讨如何与教改实践同向同行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本研究尝试在“大思政”的背景下,探索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翻译课程教学体系的路径,利用相关的学科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立德树人,以发挥翻译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课程思政

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 年)》。改革的核心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重视立德树人,形成“课程思政”理念,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将上海的课程思政改革纳入《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文件。习近平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7年12月4日,教育部党组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教学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秉承协同育人的理念,运用显隐有机结合的方法,改变传统的教育结构,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立体多元化结构,树立科学的创新思维。切实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思想引入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打造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新理念。

二、课程思政在高校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一)困境

作为一项涉及多方面协同育人功能的系统工程,当前高校翻译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推进面临诸多困境。如:

1. 翻译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理念不明晰,价值取向不鲜明,意识形态领域复杂,课程知识体系的目标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缺少对课程思政清晰科学的融入路径。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但是忽视其德育功能,缺失对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引导,育人与育才相脱节。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思维认知,高校对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以及实施方法缺乏统一的认知标准,未能有效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功效。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要创新改革思路,加强教育的顶层设计层面和长效机制的执行落实,了解各专业学生的思想动态,将抽象化的思政知识融入到具体的翻译课程教学中来,以实现协同育人的效应。

2. 涉及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所需要的各方支持和保障机制不健全。课程思政具体的实施过程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翻译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以及学科保障体系的衔接不充分,机制保障措施不完善等等。此外,课程思政改革的整体规划设计有待进一步细化,将育人元素融入到具体的翻译教学需要系统的研究和设计路径,高校应组织行政部门协同配合,整合多方资源共享,不断健全完善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如何建构出一个高效的机制体系,提升课程思政的质量和实效性,实现翻译课程自身与其他课程层面上的协同性,改变思政课重形式而轻内在的无序状态,是当前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 师生对于课程思政的地位作用和认同度不足。首先,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新兴事物,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很多翻译教师注重专业理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而忽视课程思政的教学,认为课程思政的教学归属于专业思政教师的教学范畴,不愿意积极主动地探索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融合的教学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法,高校教师应从认知层面和能力层面不断提升自我,肩负起育人职责。其次,作为高校教育阶段的常规课程教育内容,课程思政的教学对于当代社会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个人的成长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学生受应试教育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忙于应付学业和各种集体活动,对于枯燥的灌输式思政教学模式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因此,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维度、心理维度和行为维度,以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这是当前各高校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4. 课程思政缺乏优质的共享教学资源。应对新时代的教育需要,高校翻译教师应遵循新的教学理念,顺应学生思想状况,充分开发利用新型的优质思政教学资源,挖掘思政元素,并对教学实践成效进行不断地总结,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理念。然而,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思政课教学资源很难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实现转化,即实现新理念-资源-教学体系-教学知识-育人价值的转化。首先,新型的思政教学资源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范围,但是信息技术过多占用师生的互动交流时间,二者时间占比不合理,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其次,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主要以时政、教学案例和相关的网络资源为主,忽视本地区的大学校园文化资源,高校思政教师缺少对思政教学资源的自主开发意识和参与意识,照搬利用网络课件资源进行授课,使得思政教学资源的价值无法得到真正的提升。再次,高校翻译教师对思政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开发方式对教学效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教师对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没有结合具体的院校特点以及各专业学生的特点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变,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这是当今各高校思政改革中普遍面临的挑战。

(二)必要性

长期以来德育教育就是高校教育的基础,但是课程思政有别于传统的课堂德育教育模式,其根本任务是挖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资源,使教育回归本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引领学生加深理解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强化学生的政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进而形成文化认同,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

1. 英语翻译教学自身的特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需求,新时代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目标不仅仅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翻译实践技能,更承载着立德树人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历史使命。翻译担负着政治文化传输的中介作用,传播中国博大的传统文化思想,增进各国文化交流,需要高素质的翻译人才。翻译学科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为我国实现民族文化复兴,提高国际政治地位和话语权提供重要的保障。因此,要重视翻译教学中的思政元素,遵守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国家培养大批具有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当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2. 中国文化输出的必要性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世界文化日趋多元化。面对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如何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抵制外来文化入侵,维护民族文化独立,确保文化安全,避免出现本土文化失语的现象,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高校翻译教学与思政的融入凸显出其重要性。翻译是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了解世界,用他者的语言表征自己,与世界对话、相处和共存的方式。翻译作为文化输出的手段,肩负着新的时代使命,即通过翻译课程教学中的思政素材,让学生精准理解中国的政治文化政策和主流意识形态,遵循“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国家发展战略政策,平衡中西方文化的输入与输出,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和服务意识。因此,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有效促进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进一步引领世界文化潮流,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3. 新时代德育教育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要求是育人为本。因此,高校翻译教学,除了课程教学本身,还要实现其课程的教育功能,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各高校应系统科学地整合优质主题资源,利用丰富的教学素材,全方位多角度的有效切入思政知识,增加学生的中外背景文化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辩证思辨能力,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翻译学科与思政融合的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体现了外语课程的思政育人价值理念,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进而对其思想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