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AM的体育专业学生智慧课堂参与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程园园 宋亚明
摘 要:文章针对淮南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学生疫情时期线上教学的痛点问题,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通过技术接受模型(TAM),从有用性、易用性、行为、态度及意愿五个变量,对男女生、不同年级进行差异性分析,以及五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得出相关结论,为提升淮南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大学生智慧课堂的参与度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体育专业;智慧课堂;参与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3-0050-04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ain points of online teaching during the epidemic period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o organize and analyze the collected information. In this study,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in different years from five variables of usefulness, ease of use, use behavior, attitude and willingnes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ive variables was also analyzed.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this study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Key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wisdom classroom; participate in the behavior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开启了新的征程,教育信息化随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奋进之笔”,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现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5G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智慧课堂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中担当了主要角色,体育教育信息化也开始受到学校的关注,体育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能创新体育教学方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因此当前提升体育专业学生对智慧课堂的参与度,是学校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智慧课堂如何在高校更好地扎根,在日常教学中真正推动大学生参与智慧课堂是本次研究的目的。
一、研究对象
淮南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学生智慧课堂的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络查阅相关学术内容,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以及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归纳智慧课堂,为本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问卷调查法
面向淮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学生,设计智慧课堂中学习参与现状的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获取当前智慧课堂中学生学习参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数理统计法
本文使用数据分析法进行研究,对问卷调查所收集的资料和数据,用Excel 2019以及IBM SPSS STATISTICS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以新技术为支撑,以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为理念,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教学之中,打造富有智慧的课堂教学环境,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智能化、数据化、高效化教学,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智慧的生成。体育专业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更好地将智慧课堂运用到体育专业的课堂中,需要对受用者进行调查与研究。
(一)受调查者基本情况分析
由表1可得知,接受调查学生的男女性别分布情况,男生占73.8%,女生占26.2%;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年级人数的分布情况,大一21.9%、大二31.6%、大三26.2%、大四20.3%。
(二)智慧课堂相关变量情况分析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在意愿的平均值最低达到1.77,其标准差为0.71时离散程度较小。在对以上变量得分的设定方面,“1”代表对“有用性”“易用性”认可度最高,学生态度和行为最积极,意愿最强烈,“5”代表得分最低,意愿最弱。表2显示平均值在1.77~1.96区间,小于2,说明学生对智慧课堂的有用性和易用性较为认可,使用态度端正,在今后的行为和意愿较为强烈。
(三)差异性分析
1. 各变量在不同性别方面的差异性情况
由表3可知,在意愿、有用性、易用性、态度、行为五个变量中,男、女学生对智慧课堂的易用性认知方面,P值为0.03,小于0.05,说明差异具备显著性。结合在此变量的平均值男1.91、女2.11,可以认为相对于女生,男生对智慧课堂设备的流畅度、系统纠错、完成学习任务、及时反馈方面的功能认可要更强一些。
其余四个变量,意愿P值为0.76、有用性P值为0.24、态度P值为0.39、行为P值为0.34,均大于0.05,说明男女学生没有差异性。
2. 各变量在不同年级方面的差异性分析
由表4可知,在使用意愿方面:大一和大二、大一和大四的P值分别为0.002、0.007小于0.05,说明在使用意愿上,大一和大二、大四差异具备显著性。其他年级之间显著性P值均大于0.05,说明没有差异性。
由表5可知,在有用性方面:大一和大二、大一和大三、大一和大四的P值分别为0.000、0.002、0.000,均小于0.05,说明在有用性方面,大一与大二、大三、大四差异具备显著性。通过数据分析说明,大一学生认为智慧课堂,对他们的学习、完成作用等方面有较大的用处。
由表6可知,在易用性方面:大一和大二、大一和大三、大一和大四P值分别0.000、0.010、0.000,均小于0.05,说明在易用性方面,大一与大二、大三、大四差异具备显著性。
由表7可知,在态度方面:大一和大二、大一和大三、大一和大四P值分别0.000、0.007、0.000,均小于0.05,说明对待智慧课堂态度方面大一与大二、大三、大四差异具备显著性;大三和大四P值为0.003,说明这两个年级在态度指标上具有差异性,大三年级比大四年级态度要好;相对其他三个年级,大一学生对智慧课堂的使用态度更加积极。
(四)相关性分析
对“易用性”“有用性”“态度”“行为”和“意愿”五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8,变量之间两两关系均具备统计学意义,其中意愿与易用性(r=0.650,P<0.01)、有用性(r=0.666,P<0.01)、态度(r=0.678,P<0.01)与行为(r=0.663)相关具备显著性。
(五)回归分析
TAM模型最早被Davis应用于用户接受信息系统的研究中,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哪些因素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使用者接受信息系统,其最初意愿是研究计算机被广泛接受的相关影响因素,本文借鉴经典的技术可接受模型,设计变量之间的关系路径,并通过回归分析来进行检验。
1. 有用性、易用性、态度对意愿的回归分析
由表9可知,有用性→意愿的标准化系数为0.227,(P=0.009<0.05),说明有用性对意愿有正向影响,具备显著性,学生感知到智慧课堂的有用性水平越高,他们对智慧课堂的使用意愿越强。易用性→意愿的标准化系数为0.261,(P=0.000<0.05),说明易用性对意愿有正影响,具备显著性,学生感知到智慧课堂的使用越方便,他们对智慧课堂的使用意愿越强。态度→意愿的标准化系数为0.288,(P=0.001<0.05),说明态度对意愿有正向影响,具备显著性,学生对智慧课堂持有态度越积极,他们对智慧课堂的使用意愿越强。
表9显示:有用性、易用性、态度与意愿之间路径系数具备统计学意义,均有正向影响。
2. 意愿与使用行为的回归分析
由表10可知,意愿→行为的标准化系数为0.663,(P=0.000<0.05),说明意愿对使用行为有正向影响,且具备显著性,学生对到智慧课堂今后的使用意愿越强,他们未来对智慧课堂中的师生交流、完成任务、展示学习成果等一系列的行为意愿越强。
四、结论
1. 学生对智慧课堂的有用性和易用性较为认可,使用态度端正,在今后的行为和意愿较为强烈;男、女学生对智慧课堂的易用性认知方面,差异具备显著性。
2. 不同年级之间:在使用意愿上,大一和大二、大四差异具备显著性;在有用性方面,大一与大二、大三、大四差异具备显著性;在易用性方面,大一与大二、大三、大四差异具备显著性;对待智慧课堂态度方面大一与大二、大三、大四差异具备显著性,大三与大四比较,大三比大四好。
3. 在有用性、易用性、态度和行为与意愿之间路径系数具备统计学意义,均有正向影响;学生对智慧课堂今后的使用意愿越强,他们未来对智慧课堂中的师生交流、完成任务、展示学习成果等一系列的行为意愿越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6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
80425_334188.html.
[2]万灵娟.高校体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及应用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9.
[3]DAVIS F D, BAGOZZI R P, WARSHAW P R.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J]. Management Science,1989,35(8):982-1003.
[4]刘邦奇.智慧课堂的发展、平台架构与应用设计——从智慧课堂1.0到智慧课堂3.0[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3):18-24.
[5]雷迅.网络教育对听课效率的影响[J].亚太教育,2019(1):127-128.
[6]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51-56+73.
[7]陆翌军.“互联网+”背景下中学体育“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的新探索[J].体育学,2020,40(4):38-39.
[8]黄河,高佳妮,夏丽莎.“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的翻转式教学模式构建[J].科技风,2021(2):27-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