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六目标-六模块-六途径”课程思政模型的建设与探索
作者: 林佳 王莉 贺宝玲 何冰 曹蕾
摘 要:通过明确思政六目标、建立思政六模块、实现思政六途径,形成“123456”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并实施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有机地融合思政教育,深挖知识表象之中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道德伦理,以期激发未来医生的医者仁心和大医情怀,并为其他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生物化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3-0054-04
Abstract: By defining the six goals of thought and politics, establishing six modules of thought and politics, and realizing the six ways of thought and politic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of the cours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123456", we explor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Biochemistry. To excavate the scientific spirit, value orientation, morality and ethics in the surface phenomenon of knowledge, we hope to stimulate the benevolence of doctors and the feelings of doctors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other courses.
Keywords: ideology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Biochemistr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教育部2020年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皆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2]。
生物化学是生命的化学,重在从分子水平探究生命体的化学组成、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及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代谢及能量产生的基础生命科学。华北理工大学的生物化学课程是为所有大二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学生中常以“名词众多、概念抽象、反应复杂、细节繁冗、记忆困难”著称,堪称医学基础学科中最复杂、难懂的学科之一。基于华北理工大学“培养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研究与创新型人才”的办学定位,OBE理念及宽视野、厚基础、强技能、重临床的专业特色与目标,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和融合思政教育,旨在深挖知识表象之中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道德伦理,培养未来医生的担当之心、责任之重和大医情怀。
一、明确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将思政元素融入生化教学,以培养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顶尖医学人才为目的,明确并建立了“普及科学历史,塑造价值观念;了解诺奖励志,树立科研思维;介绍中国贡献,培养家国情怀;健全学科素养,传播科学知识;融入案例教学,完善知识体系;探讨时事热点,传播正向能量”的课程思政目标。
二、建立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
我们分析并梳理了生物化学各个章节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归纳总结出了生物化学的六个思政元素案例库模块,即生化发展历史案例库、科学诺奖故事案例库、中国创新贡献案例库、知识联系生活案例库、知识联系临床案例库、社会热点事件案例库。方便任课教师在备课时进行查阅,并在每周集体备课时,根据教师建议随时进行更改补充。目前案例库模块中共梳理思政元素契合点119个,撰写教学案例50个。六个思政元素案例库模块示例如图1所示。
三、实现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途径
生物化学知识点与思政元素契合点案例库模块建立后,我们一直在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何使两者自然和有效地融合,避免强拉硬拽,以成功实现思政在课程中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根据课程思政案例库模块和其对应的思政元素契合点,总结出了两者有效融合的六个途径,即历史追溯引经据典、诺贝尔奖举世闻名、中国贡献引以为傲、生活生化包罗万象、医学生化学以致用、社会热点求同存异。
(一)历史追溯,引经据典
1903年生物化学才以这个新名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经历了静态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三个阶段,以讲述科学趣事、科学发展和科学历史为引领,以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在阐明酶的化学本质的过程中,讲述美国独臂科学家Sumner的励志故事。Sumner在失去左臂之后不顾友人让其改学法律的劝阻,坚持自己喜爱的化学研究,坚持不懈地进行利用脲酶重复探究其本质的实验并最终确定了脲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这种在其他权威科学家的质疑声中仍然坚持真理不放弃的精神,使得他在现代酶学发展史上画上了浓重的一笔。在授课过程中结合重要知识点,回顾生物化学发展中重大理论学说的发现过程,通过讲述科学家的科学故事,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
(二)诺贝尔奖,举世闻名
诺贝尔奖代表了人类科学研究的最高成就,其科学贡献在促进人类科学研究、技术进步、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0世纪的诺贝尔奖有60多次颁发给了生物化学领域[3],说明了生物化学在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授课中通过阐述生物化学与诺贝尔奖的密切关系来说明生物化学对科学发展特别是医学的巨大推动作用。如讲解美国“非典型”科学家穆利斯发明PCR技术的故事,因为他小时候就对科学充满兴趣,大学时选择了化学专业,之后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博士学位。穆利斯写过书,在甜品店打过工,而后在一家生物公司开发了利用计算机自动合成寡聚核苷酸的程序,人生一波三折。在一次夜晚开车过程中他受到汽车在公路中行驶的启发,设想扩增DNA片段时,若加足够的两条引物,分别扩增DNA的两条双链,便可进行无限循环的扩增。这样,穆利斯就发明了PCR技术。提问学生“PCR技术本身原理并不复杂,为什么穆利斯能够想到并因此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通过这个诺奖故事,告知学生在求知过程中要积极探究,善于探索和总结,锲而不舍,努力奋斗,获得属于自己的成绩,为祖国作贡献。
(三)中国贡献,引以为傲
生物化学的发展之路不应只有国外科学家的名字,中国科学家的智慧也同样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夏朝时期劳动人民就懂得用“曲”酿酒,发酵自制酱和醋,孙思邈用动物肝脏防治夜盲症等,介绍这些令人津津乐道的古老文化历史,贯穿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历史观、文化观、民族情怀与民族自信等元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进行蛋白质结构内容讲解的时候,向同学展示我国在1965年独立进行的结晶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以显示中国科学家拥有翻越世界科学高峰的能力和信心。在进行DNA结构和功能讲解的时候,强调中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30亿个碱基对的测序任务。中国科学成果振奋人心,一项项科学突破令世界瞩目、造福人类,讲授这些中国贡献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深植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生活生化,包罗万象
生活中与生物化学有关的现象不计其数,几乎每一个章节都有与生活相关的生物化学,将学生身边的事、物联系生化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国家战略和美育情怀方面厚植学生情感。如在讲解蛋白质元素组成时介绍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在讲解核酸结构时介绍核酸类保健品的虚假宣传,在讲解酶的不可逆抑制作用时介绍战争毒气和有机磷农药,在讲解糖代谢时介绍运动后的饥饿感,在讲解脂代谢时介绍减肥产品的功效,在讲解氨基酸代谢时介绍健身时食物的补充,如此深挖生活与生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生化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培养学生的健康理念,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五)医学生化,学以致用
生物化学是医学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在生化教学中引入与药物机理和临床疾病诊断治疗等典型病例有关的案例,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医学基本功,获得独立分析医学问题、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唤醒其医生职业角色意识,培养其大医情怀、医者仁心的职业素养。如告知学生抢救重症昏迷病人时必须及时吸氧的救治措施,主要原因是糖的有氧代谢途径可以产生大量ATP为机体提供充足能量,并同时介绍临床基础代谢疾病糖尿病“三多一少”的症状,引导学生思考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原因,糖尿病与糖代谢的关系以及糖尿病患者日常应如何控制饮食运动等。从临床的典型案例联系生化中重要糖代谢的主要过程,从机体内物质代谢情况以及机体获得能量的方式指引学生树立临床医生的责任意识和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
(六)社会热点,求同存异
当代大学生身处相对密闭的校园空间内,手机和电脑已经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学习和社交工具,他们普遍对社会时事热点新闻敏锐关注。捕捉热点新闻中与生物化学知识点有关的内容,利用新闻余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切入点。如从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切除乳腺和卵巢引出DNA损伤修复的内容,从黑龙江酸汤子中毒事件引出ATP的合成机制,从孕妇大出血导致酸中毒引出糖酵解的概念,从“猪坚强”震后顽强存活引出脂肪酸分解代谢过程,这些社会热点新闻非常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关注力和兴趣点,给予学生充分的知识联想空间,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也有助于学生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形成生物化学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项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课程思政融入探究活动为亮点,采取“知识讲授+自主探究+思政元素”相结合,在课堂讲授中融入隐性思政元素,在疾病探究中体会医者情怀与担当,形成“123456”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图2)。
(一)一条主线
以 “拿起科学武器勇于创新,才能实现振兴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科技创新和“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健康中国为主线,培养和增强学生以创新健康理念进行临床疾病诊断的意识。
(二)两个核心要素
促进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以思维培养和医者素养为核心要素,通过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讲解,构建逻辑思维,展示医者仁道;通过物质代谢及其联系的构建,提升双向思维,坚守医者仁德;通过基因信息与传递的拓展,培养科研思维,启迪医者仁智;通过实验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提升创新思维,践行医者仁术;通过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拓展临床思维,彰显医者仁心。
(三)三个课程案例库
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促进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形成三个课程资源案例库。一是以爱国情怀、民族创新、伦理道德以及以人为本等为内容的思政元素库;二是以诚信为善、健康中国、民族自信、实践运用等为内容的生活案例库;三是以前沿进展、奉献精神、生命至上、人文关怀等为内容的疾病案例库。
(四)四个中国系列模块
模块一讲好中国故事,讲解科学家故事、民族文明故事及知识拓展故事;模块二讲好中国情怀,讲解医生的职责和关爱、树立学习的决心和信心、奉献医者的仁心和爱心;模块三讲好中国制造,讲解自主创新、迎难而上;科技创新、勇于担当;民族创新,助力健康;模块四讲好中国精神,讲解医德,人生领航,讲解医风,价值所现,讲解医心,大道所向。
(五)五条思政之路
打造学大家——引领诺贝尔奖之路,学经典——引领经典实验之路,学马哲——引领唯物辩证之路,学做人——引领人生之路,学求变——引领实时之路。
(六)六个教学实施环节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验为关键、网络为载体、考核为准绳,通过“课前+课中+课后+自主探究+实验实践+考核评价”六个实施环节,完成教学,真正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统一。
课程思政追本溯源是我们作为教书育人者一直秉承的教育理念,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这一重要课题,我们也一直在不断深入思考。在今后的生物化学专业教学中,我们将持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导向与生化知识传授相融合,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实现思政契合点的知识点全覆盖,继续明确课程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教书与育人齐驱并进、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高宁,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9):17-22.
[2]林泉伶.“课程思政”: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9.
[3]郭晓强,时兰春.生物化学与诺贝尔奖[J].医学与哲学,2005(5):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