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校治理体系下民办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建设逻辑与制度构建
作者: 赵慧敏摘 要:学术委员会是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履行着高校学术事务的最高决策权力。因民办高校办学主体的特殊性,既要遵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又要立足校情考虑市场需求,充分激发民办高校的办学活力。在民办高校建设学术委员会,要借鉴学习公办院校学术委员会成功运作的经验,同时又要切实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在遵循以学术为核心的大学组织逻辑前提下,探讨从学术委员选举、师生代表加盟、管理者参与、统分两级结合、工作运行体制等方面层层入手,规范明确学术委员会的定位,理顺组织架构,打破举办人和管理者利益至上的现有体制,充分发挥教授、专家在办校治教中的关键作用,推动民办院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治理体系;民办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逻辑;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3-0058-04
Abstract: Academic committe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performs the highest decision-making power of academic affairs.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not only abide by the basic law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but also consider the market demand 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so as to fully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build academic committees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operation experience of academic committees in public universitie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combine our own development reality and follow the organizational logic of universities with academic as the core.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election of academic committee members, the alliance of teacher and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the participation of managers, the integration of two levels, and the work operation system. We should standardize and clarify the orientation of academic committee, straighten out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break the existing system of putt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organizers and managers first, give full play to the key role of professors and experts in running schools and teaching,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colleges.
Keyword: university governance system; private university; academic committee; construction logic; system
加快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高等教育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人才培养、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要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更要加快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术委员会是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履行着高校学术事务的最高决策权力,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是民办高校破解学术治理困境的必经之路,对高校的内涵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但因民办高校办学主体的特殊性,在民办高校建设学术委员会,必然有其独特的建设逻辑和运行机制。
一、建设民办高校学术委员会需遵循两个规律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大学推进内涵式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学术委员会是大学学术治理的组织体系。对于民办高等院校来说,要生存、要发展,首先要认清形势、立足校情,严格遵守教育、市场两条基本规律,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办学活力,激发办学动力。
(一)依据民办高校教育属性需遵循教育规律
1. 遵循教育规律就是要坚持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
民办高等教育的第一身份属性是高等教育,首先应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教育改革发展“九个坚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般规律性认识指明了方向,因此首先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 “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宗旨,首先设计好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关键问题答卷。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就是要转变观念,改革方式方法,从以往的规模扩张、空间拓展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优化结构和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民办高校办学环境建设、硬件条件改善等硬实力提升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而厚重的校园文化、鲜明的办学特色、强大的师资队伍、科学的办学理念、优良的办学传统以及严谨的校风、学风的形成都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岁月的积淀,科学规划,集中精力抓好内涵建设,才能厚积薄发,建设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现代高校。
2. 遵循教育规律就是要符合学生成才的规律
民办院校要积极倡导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1],并始终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提出: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以德育为引领、智育为支撑、美育和体育为载体、劳动教育为关键”的“五育融合”的教育新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基于相关教育教学标准组织教学,同时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和保障,改革教学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依据民办高校办学性质需遵循市场规律
1. 遵循市场规律就是要以市场需求发展为导向
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它与公立学校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举办主体不同,经济投入的来源不同,民办学校是社会力量办学, 办学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自筹; 公立学校是政府办学,资金由财政统一拨款。由此可见民办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完全依赖于市场,简而言之市场需要什么,民办学校就应为满足市场需求准备什么,因此民办学校从创办之初就应遵循市场内在机制的运行规律[2]。民办高校需要保持高度的市场敏感性,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紧缺什么样的岗位、什么样的人才标准,民办高校就应跟随市场指挥棒及时做出调整和优化,动态设置、退出专业,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遵循市场规律就是要合理追求效益,确保可持续发展
民办学校办学经费完全靠自筹,需充分考虑成本核算和盈利。身处高等教育大环境,民办高校既要面对强大的公办院校竞争对手,又要与其他民办兄弟院校竞争,如果在管理上缺乏实现利润的有效举措和科学运营模式,很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生存价值,最终难逃被淘汰的厄运。因此要确保学校良性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需遵循市场规律,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并进行科学测算,合理设定学校规模,有效配置教学资源,科学规避办学风险,追求合理利润,以此不断优化学校管理,加强内功修炼,凸显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确保学校良性可持续发展。
二、民办高校学术委员会的现实困境
(一)学术氛围淡薄,学校重视不高
诸多学者对高校学术委员会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涉及民办高校学术委员会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大众普遍对民办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实际学术权力和学术能力持怀疑态度,而民办高校本身内部也确实存在对学术权力机构及相关工作的不重视,受民办高校的第一条市场生命线制约,学校董事会及其他权力机构首先要确保举办者的办学成本和效益,因此往往放弃了投入大、见效慢的学术科研工作,导致学校整体学术氛围不浓。
(二)独立行使学术权力较弱
根据湖南省内10余所民办高校调查数据,均已在机构设置上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机构。但因为民办院校学校管理体制是实行董事会(理事会)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是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事业规划的领航者,而校长也主要是对董事会负责,执行董事会的决议。因此其他的各类权力也受到举办者行政权力的挤压和限制,即使成立了学术委员会独立的学术机构,但仍然难以独立行使学术权力。
(三)人员组成结构不合理
接受调研的10余所民办高校中,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来自全校的高级职称的教师,但这些高级职称的教师都不同程度的担任了学校的行政管理岗位(有的是校级领导、有的是二级学院或者行政处室管理人员),无行政职务纯教授职称的教师数量微乎其微(10%不到),当然这与民办高校本身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高级职称数量的老师整体比较缺乏也有关,因此委员们的决策依然很大程度上受行政权力的约束。
(四)运行机制不健全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民办高校成立学术委员会后,都能配套制定《学术委员会章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章程制定容易,履行实施比较困难。在具体履行学术义务时,委员们参与学校宏观管理、决策审议时,履行相关职责的能力和意识参差不齐;还有的委员考虑个人学科背景等因素,决策视野比较狭隘,基本上没有按照章程进行,运行管理不规范,存在个别主观性。
(五)委员产生机制不健全
委员的产生和构成缺乏制度约定,有的民办院校甚至没有明确委员的任期和换届。民办学校人员流动性大。一般校长或高职称的副校长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较多,其他委员由这些主任委员提名,学术委员会其他委员迫于当权者的领导权力,或者对学术委员会行使学术权力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持不信任态度,因此在委员选举时漠不关心,不发表真实意见,因此在具体决策时不利于学校决策的真正民主化。
三、民办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逻辑和必要性
(一)建设民办高校学术委员会是回归教授治学的学术本源
1. 教授治学,是大学区别于政府、企业运转模式的最显著特征
任何一所高校,教师和学生都是最核心的两大主体,而教授又是教师中的最优秀的群体,是全体教师的代表,也是一所高校学术水平的最高代表。教授们常年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对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学术研究、学科发展以及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等问题有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在人才培养、教学水平提高、学术发展、学科及梯队建设等方面,具有比较权威的发言权,因此建设学术委员会是回归高校教授治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