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课程“五位一体”思政教育模式探索
作者: 祁武超 田素梅摘 要:在理论力学课程中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思政教育模式,包括知识体系的更新、教师素养的提升、学生自信的增强、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协同育人氛围的营造等五个方面。首先,在传统教学内容上重构知识体系,提出理论力学教学应包含“道”“思”“政”三个方面内容。其次,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在理论力学思政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弄懂弄通思政教育的实施过程。第三,认识到学生才是受教育的主体,课程思政教育不应脱离学生的心理和思维而存在,要给予恰当地引导。第四,尝试把理论力学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考核过程中,延伸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最后,将理论力学课程思政教育与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协同开展,共同营造良好的思政氛围。实践表明,理论力学“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相结合,易于为学生群体接受。
关键词:理论力学;课程思政;五位一体;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3-0168-05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Theoretical Mechanics, a "five-in-o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is proposed, including the renewal of knowledge system,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quality, enhancement of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reform of assessment methods and creatio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tmosphere. First of all, we reconstruct the knowledge system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tent, and put forward that the teaching of theoretical mechanics should include "truth", "thought" and "politics". Secondly, we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oretical mechanics, and understand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rdly, we should realize that students are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should not exist without students' psychology and thinking, but should be properly guided. Fourth, we try to integrate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oretical Mechanics into the assessment process, extend the classroom, and guide students to think and explore. Finally, Theoretical Mechanics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other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aboration to create a go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tmospher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five-in-o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of Theoretical Mechanics can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values leading, which is easy to be accepted by students.
Keywords: Theoretical Mechan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Five-in-one; cooperative education
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中心环节,并要求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教育部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形势下,理论力学作为多数工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应结合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在当今文化浪潮的冲击下,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7]。
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理论力学的理论知识可以应用在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等相关专业和领域,这些专业对于实现我国科技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8],因此有必要将理论力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技人才,培育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近年来,理论力学课题组不断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积极探讨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提炼教学方案,得到了一种“五位一体”的思政教育模式,包括知识体系的更新、教师素养的提升、学生自信的增强、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协同育人氛围的营造等五个方面。将对“思”和“政”的培育融入“道”中,构建相互支撑的“道”“思”“政”三相发展的课程思政体系,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理论力学课程中知识点的“然”和“所以然”,还清晰了课程中事物和方法的发展规律,并以此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重构知识体系,挖掘思政元素
理论力学是工科专业本科生教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一门基础学科。虽然其基础理论部分已较成熟,但仍有新的科学问题可以囊括在理论力学框架下进行分析,例如航天器轨道设计、多体碰撞、变质量动力学问题等。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理论力学课程按照知识点通常分为3个基本模块,分别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学时充足的院校还会包含分析力学的部分内容。经过多年教学理念的发展,这种知识体系已被证实对学生技能掌握方面的培养是切实有效的。但这种教育模式归根结底来讲属于在师和生之间“道”的传递,而忽略了对“思”和“政”的培养。这里的“道”指的是事物运行间存在的科学道理,“思”为自然科学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而“政”则是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人所应有的政治领悟。科学道理的清晰讲述能够让学生明辨是非,趋利避害;哲学思想的挖掘碰撞是启迪创新思想的源泉,饮之可至心思豁达通畅;而政治领悟力的提升则可以让学生关注时事、坚定立场,树立爱国情怀。
所以,在理论力学课程中实现课程思政就需要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重构,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重构后的知识体系应包含3个方面,分别为“道”“思”和“政”。“道”包含了原有的3个基本知识模块,是“思”和“政”的载体。同样,“思”和“政”也不应独立于“道”而存在,而是蕴含于“道”中,在“道”的实施过程中同步实现。这要求在知识体系规划过程中,应针对具体的知识点拓展其相应的哲学思想或提升政治站位。
实际上,在理论力学的教学内容中,存在很多蕴含哲学思想和政治领悟的元素。
在静力学内容中,例如,在讲解约束的含义时,一方面提出约束和自由这一对相对立的概念,万物均是在一定规则约束下才能有序运行的,例如天体的运动受到万有引力的约束、人类社会的行为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繁忙十字路口车辆的流动受到交通法规的约束等。而结构体通常也是在受到约束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功能,同样人也在规则的约束下才能够实现人生价值,自由散漫终将一生碌碌无为。再如,在讲解力的合成时,为了得到复杂力系的合力,需要将每一个力先进行分解,然后再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合成。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先破后立的思想,将复杂的问题抽丝剥茧,分类管理,提炼问题的本质,使问题的解决有章可循。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多少人杰英豪无不是在乱世之中破除桎梏,制定规则,王朝更迭,使人类社会重获新生。还有,在讲解摩擦的概念时,除了提出摩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物理——力学现象,科学上仍无法给出其准确定义外,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思想实验。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摩擦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我们将不能正常行走、吃饭、说话,人类的一切将归于寂灭。同时,时间的存在将没有意义,因为没有能量损耗,整个世界将是一个保守系统,所有的一切都将是可重复的。当然,这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的生活因为摩擦才变得多姿多彩,所以我们告诉学生在生活中也不应该拒绝摩擦、逃避摩擦,而是应该直面并试图合理利用摩擦。同样,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是存在摩擦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既遵循天地之间的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二者结合以体会奋斗的真意和快乐。正如毛泽东在《奋斗自勉》中所述,“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对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有重要意义,拒绝“躺平”,拥抱奋斗!
在运动学的内容中,充斥着“相对”的概念。首先要认识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理论力学中研究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所选择的惯性参考系而言的,那如果是非惯性参考系呢?如果我们把惯性参考系视为法律和道德所容许的规则、标准,那非惯性参考系是加速人类进步的弯道超车?亦或是别有用心之人的歪理邪说?其次,质点和刚体是运动学中的两种基本力学模型。在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时,若其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目标的影响可忽略不计,那么将研究对象理想化为质点是合适的;而若大小和形状都不能忽略,但可以忽略其变形,则需要将研究对象理想化为刚体。质点和刚体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分担不同角色。例如在研究卫星绕地轨道时,可将卫星视为质点,而在研究卫星自转时,则需将其视为刚体。另外,相对运动的准确判断是解决点的合成运动问题的关键,体现的是同样的一个人和事物在不同的视角下所呈现的不同状态。双方立场不同,看待事物的态度自然是不尽相同的,要学会使用相对的眼光看问题,才能有助于看透问题的本质。另外,运动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基点。在刚体的平面运动中,基点法是求解速度和加速度的基本方法,而其他方法均是在基点法的基础上针对特殊问题的简化。在复杂的机构运动过程中,基点的存在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沟通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桥梁。当今的国际形式风云变换,暗潮涌动,某些西方国家不断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并开展贸易战和技术封锁,试图在国际活动中混乱视听,打断和阻挠中国的发展脚步。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基点,始终牢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身份,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用好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认清前进方向,深刻理解和真正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