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析
作者: 游瑞华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需要各学科专业协同发力、全面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应当结合跨文化交际课程特点,深挖思政元素,并找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点,从融入课程体系的角度探讨开展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有效推动在润物无声中实现价值引领,推进立德树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跨文化交际;思政元素;思政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3-0173-0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which requires all disciplines and majors to collaborate an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urriculum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hould consi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ig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find out the combination poi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course content, and explore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carrying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ng in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so a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value guidance and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ethods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门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发挥“隐性思政”功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推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有效落实。当前,课程思政在理论研究上循序渐进,课程建设上持续推进,实践探索上稳步前进,在校正育人方向和引领价值取向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建立在英语语言学习基础上的知识技能课,引导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体验异域文化,在文化差异中接触交往与沟通交流,在人才培养上更应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因时而进,因材而变,围绕课程目标,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突出价值引领,形成具有课程特色的教学设计模式,充分发挥课程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的育人功能。本文基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第二版)》(严明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教材,着眼跨文化交际特点,初步分析了专业与思政的有效结合点,探讨归纳了富有“思政味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着力推动课程育人功能最大化。
一、把握时代要求,牢记“思政责”,在使命担当中践行育人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也强调,“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2]。可见,课程思政的开展既是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要求,也是提升育人质量的实践探索。跨文化交际教师要不忘从教初心,担当育人使命,引导学生在不同文化学习中提升交际能力,在中外文化对比中增强文化自信,在多样文化交际中讲好中国故事,真正“守好渠”“种好田”,培养能担大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强站位,绷紧“思政弦”
思想政治工作是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关乎办学方向,关乎育人根本[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思政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其他学科教师的分内职责,既离不开“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也离不开“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科体系,渗透于专业课程,融汇于课堂教学,是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拓展,是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渠道,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跨文化交际教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坚决摒弃“思政与专业课程无关”的错误认识,主动纠正“堂堂有思政设计、节节有思政讲解”的主观偏见,力求克服“专业课程‘思政化’”的行为倾向,头脑中不放松思政这根弦,主动融入大思政格局,结合跨文化交际课程实际,分析课程特点,分担思政责任,做到思想上同频,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行。
(二)强担当,肩负“育人责”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其中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4]。教师的使命任务在于育人,不管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都要承担起育人的重要功能。作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海洋、学习渊博的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更要培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尚品格、高贵品行和高雅品位,尤其是高校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教师更应既授业又传道、解惑,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给其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助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跨文化交际人才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跨文化交际教师必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功能,将专业与思政有效结合、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思想纯正、理想崇高,锤炼本领的同时坚守信仰、坚定信念,在跨文化交际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材。
(三)强素质,守住“主阵地”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呈现出多样化的鲜明特点,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没有降,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地位没有变。课程思政也必然要依托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正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跨文化交际教师也必须强化自身素质,充分发挥课堂“固定、高效、系统、集中”的优势,守稳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术业有专攻,跨文化交际教师的专业素养毋庸置疑,但贯彻课程思政的新理念,推动课程思政在课堂落地见效,必须要有过硬的思政素养为支撑,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标准和方向,练本领,强素质,争做政治过硬、育人高超的好教师。跨文化交际中面对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多元价值的交织交锋,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敏锐;在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中弘扬家国情怀,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中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广博的知识视野、开阔的国际视野、宽广的历史视野,以渊博的学识教知识,以高尚的人格塑品格。
二、结合课程特点,挖掘“思政点”,在无缝对接中实现价值引领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实施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挖掘符合课程特点的思政元素,找准专业育人的结合点至关重要。跨文化交际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以文化和交际为中心,必须从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出发,着眼文化的差异性,注重文化的多元化,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理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及不同地域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互异,树立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以审辨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价值理念助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一)找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点,塑心育德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文化是核心[5],跨文化交际课程培养的不仅是学习和了解世界文化基础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是认同中华文化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汇聚着强大的民族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滋养,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和生动教材。“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面对多元文化影响下思维活跃、价值取向多样的学生,让中华优秀文化走进课堂、融入课程,以中华优秀文化滋润学生心灵,涵养学生德行,有助于引领学生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让信仰不再缺失,精神不再迷茫,思想不再困惑,推动立德树人落地落实。着眼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结合教材单元主题、课文阐释、词汇讲解和习题练习等挖掘思政元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梳理出展现高尚品质的英雄人物,富有独特魅力的文化传统、彰显价值追求的思想智慧、诠释民族精神的历史典故;在革命文化中,应用好烽火连天的革命斗争和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中涌现出的信念坚定和忠贞爱国的英模故事、折射出的坚韧不拔和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孕育出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令人敬仰和惊天动地的革命精神,在革命文化学习中铺就红色底色,传承红色基因;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把握住回应时代主题的好声音、体现时代特征的主旋律、反映时代价值的正能量、传递时代精神的正气歌,秉承文化育人新理念,以德润身,以文化人,育时代新人。例如,结合第十单元 Reflection:谈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like them to do to you.)”的理解,可以引申了解传统文化中“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等经典名句,引导学生认知“人而无德,行之不远”的道理,注重立德修身,在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积累中养成好品德。
(二)聚焦国际国内时政的关注点,凝心聚能
高校学生身在校园,但要胸怀世界,心系天下。面对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世界,积极关注国际国内时事政治,能及时了解世界,拓宽视野,促进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的培养。一是关注时事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掌握精神实质,理解丰富内涵,将重要讲话精神、重大理论观点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在专业课堂上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让党的声音直达心底,增强爱党的思想自觉和爱国的理性认同,激发为党学习、为国成才的热情和干劲,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形成内心强大的凝聚力。例如,在第七单元中讲解“Person-nature Orientation”时,引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观点,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二是关注新闻热点。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新闻本身就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海量的资源和鲜活的素材,比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国“两会”等备受瞩目的政治盛况,“天问一号”探测火星、北斗全球组网成功等鼓舞人心的科技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刻骨铭心的记忆,等等。精心筛选出学生关心的热点新闻,发挥好新闻的权威性、时效性、正面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立场和观点,丰富课堂教学,实现课堂吸引力与学生认知力的共同提高。三是关注文化焦点。把握课程教学需要,利用“学习强国”平台、央视国际频道和“CHINADAILY”微信公众号等,收集整理传播中华文化、介绍外来文化的新闻素材,以及《一带一路》《中华的故事》等纪录片,结合跨文化交际授课内容,以更生动的方式和更丰富的素材帮助深度解读文化模式,理性对待文化差异,有效克服文化障碍,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知识储备的扩充和跨文化交际技巧与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