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 陈榕 周璐 郝冬雪 高宇聪 白俊峰
摘 要:高校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专业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层的情况,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文章基于高校研究生思政工作现状和普遍问题,提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将土木工程学科理论授课与思想政治教育并行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无形渗透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全面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科研究生;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4-0172-04
Abstract: In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t teaching levels between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fail to form the resultant force of education and play the function of curriculum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proposing a new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of the basic framework, fully exploring all kinds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laying a good role of each course education, and running the civi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theory in parallel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ll be invisible penetr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personnel training will be comprehensively improved.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teaching system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传授知识的创新型载体平台,对于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工程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
课程思政作为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培养方向,正处于摸索和研究的阶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为新时代各个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
但目前有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大部分都应用在本科教育阶段,关于研究生课程思政则较少谈起。尤其是工科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在思想政治学习方面占用时间较少,而在研究生阶段,基本处于学习和科研状态,更易被外界的其他思想所影响。
在工科研究生培养体系中进一步落实教育部有关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方针,大力挖掘理论课程和相关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以及道德修养等重点,使研究生理论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本文围绕全面提高工科研究生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指出了当前思政工作现状中的不足,并以本校土木工程学科为例,积极探索并构建了一套可广泛适用于高等院校工科研究生的全方位育人体系框架。
一、研究生思政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对独立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等课程当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进去,在专业课程教授过程中,将思政教育贯穿其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知识传授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对研究生的价值引领,得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3]。现在有些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课程思政被简单地认为是在专业课程的过程中穿插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不仅讲解生硬,而且还影响专业课本身的讲授。既起不到课程思政的作用,相反还有了一些反面影响。尤其是工科研究生,很多高校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忽略了对于工科研究生三观的建设和培养,想要培养出人文素养丰富的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改变原本单一的课程目标,创新育人模式,将研究生课程思政结合起来。使得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辅相成、相互影响,通过课程思政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加强和凸显思政课程的教育成果。
(二)研究生导师及任课教师的思政意识缺乏
目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当中,课程思政这部分基本上是缺失的,课程安排只占有一小部分,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进行科研工作。
大部分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并没有被挖掘,他们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意义和其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4]。而且,他们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方面,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高校中的思想政治课程基本都是以低年级为主,研究生一旦进入科研阶段,就几乎很难再次接受到多层面、多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这个阶段的工科院校的研究生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作为研究生第一责任人的导师,负责完成研究生大部分管理和教育工作,在增强研究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提升研究生思想道德品质、遵守学术道德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部分导师只注重研究生所出的科研成果,重论文数量高于论文质量,重结果高于重过程,在科研过程中忽略了对研究生的思想价值引领[5]。还有一些导师一味地从研究生身上索取,将研究生的自身发展和心理健康丢在一边,置之不理,对导师的职责范围认识不清。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导师本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榜样的力量不可忽视,导师要调整自身科研态度,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素养,进而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影响。
二、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方法探索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课程思政,既有相同点也有特异性。课程思政在研究生阶段的实践,主要依托于专业课教学和科研阶段,结合研究生培养的独特性,探索出具有更高实践性和实效性的共同培养的方法。此处以本校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为例,列举了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立方法。
(一)加强研究生创新及创业思维建设
在教学环节中,本校土木工程学科充分发挥优秀校友和行业专家资源,积极收集当前行业重点研发领域和技术前沿信息,在传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讲授中加以结合,并定期邀请杰出校友和行业专家开展专项学术报告和技术讲座,仅在2020-2021学年度先后举办了7次线上和线下讲座,见表1。既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可树立和引领学生形成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行业价值观。
同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指出[6],研究生将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至三分之二左右。基于该方针和导向,近年来本校土木工程学科也瞄准职业和技术领域需求,大力创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与硕士联合工作站,见表2。在研一理论课程结束后,派遣研究生真正走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6~12个月的深入实践,从企业需求、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提炼科研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务实意识,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同时,也提升了研究生对土木行业的了解和认同度。
进一步来说,在研究生开题、中期及毕业答辩的评价和考核体系中,持续引入企业专家担任评委。在每个答辩环节,答辩组要保证有1~2名企业专家参与提问和评价,以此让学生直面行业的真实需求和评价,培养学生树立“求真、务实”的技术价值认知,进一步激发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二)加强研究生学术精神及兴趣培养
在教学方式上,努力拓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方式和建设内容及途径。
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借助在线教学平台,设置专题讨论版块,引导同学们在课后展开积极的学术讨论和深入思考,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严谨求真的学术素养。以工程伦理课程为例,基于优秀校友和企业专家的帮助,收集大量实际工程案例,如超大基坑失稳、岩质隧道突水、电厂燃油泄漏等。借助超星的学习通平台,建立工程伦理的线上课程网站,将上述案例经过归纳、分类和整理,形成内容丰富的工程案例资源库,进而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在课前发布教学案例预习内容,在课后开展典型案例专题讨论,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看法,并加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丰富课程教学方法的同时,把工程道德和伦理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提升了该门课程思政育人质量。
同时,依托本校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南网共建实验室的先进硬件设备和校企横向课题资源,大力提高研究生初期培养阶段的实践教学比例,使得学生近距离接触土木工程学科前沿热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同样以工程伦理课程为例,课程中采用了8学时进行实验室现场讲解,见表3,让研究生近距离接触电力工程、能源工程、土木工程及化学工程实例,将工程易致的潜在危害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前沿工程领域及先进工程技术的了解,以及对大型工程灾害的敬畏,并同步培养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学术与职业素养,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进一步结合土木工程学科现有科研项目和优秀研究成果,每学期定期开展学术专题教育,引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领域相关的科学及工程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在学术方面的热情,进而树立正确的学术志向。
(三)加强专业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培养
打造一支课程思政专业教师队伍,是有效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
首先,从学校的政策导向、制度建设、资源倾斜等方面为专业教师提供机制保障。组织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讲课大赛,对课程思政内涵和价值进行深入解读,挖掘各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激发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
其次,设置专项资金,建立完整的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制度,提升导师及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近两年土木工程学科先后组织4名研究生导师和3名思政教学示范课任课教师参加了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国内研讨会,充分探讨了研究生心理教育、思政课程教学和建设中的常见问题,尽快消除传统教学中常见的“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僵硬结合现象。
同时,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讨活动制度,每学期组织开展1~2次思政教学研讨,探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优化,以及线上课程网站的建设思路等,见表4。进一步将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纳入到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体系,并在学校内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到校级及省级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及教师年终考核体系中,形成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价及奖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