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食品营养学教学实践对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 张艳贞 魏涛 荣瑞芬 范宝祥

基于食品营养学教学实践对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0

摘  要:高等学校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教育首要问题的根本举措,也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校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切入点。文章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势下食品营养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就课程思政的元素挖掘、深度融入、遇到困难和挑战以及瓶颈突破等,进行梳理分析,并对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深入推进;课程思政;食品营养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4-0176-05

Abstract: Taking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as the cent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inue to deepe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which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adhering to the direction of socialist education, the fundamental measure to solve the primary problem of education, and the starting point of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 intellectual and phys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course of Food Nutrition under the situation of COVID-19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is paper combs and analyzes the elements of excavation, in-depth integration,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bottleneck breakthrough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Keywords: COVID-19; further promo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Food Nutrition; teaching practice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北京联合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创造性地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实践,相继制定和发布了关于推进和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的系列文件,明确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原则和目标工作法。近三年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我校得到全面推进和持续深入,形成了学校有氛围、学院有特色、专业有特点、课程有品牌、讲授有风格、教师有榜样、成果有固化的“七有”格局。

2020年1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在倡导居家隔离防护病毒的日子里,各种“吃死病毒”的“传言”和“不理性情绪”以N倍于病毒传播的速度在“流行”。基于此,对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实践、问题、困惑和思考进行梳理。

一、课程思政的政治站位和时代价值

课程思政缘起于对习近平总书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重要论述的深刻领会和对教育教学育人育才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具体运用。课堂育人理念自古有之,即所谓“教书育人”。课程思政强调所有的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是对高校在新时代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就教育之魂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2]。

(一)课程思政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3]”。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课程思政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有利于保障“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规格,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后继有人[2]。

(二)课程思政是解决教育首要问题的根本举措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5]”课程思政以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为根本导向,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融合渗透,进而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2]。

(三)课程思政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校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切入点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是构筑高水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关键内容[2,6]。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贯通高校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是我们一线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课程思政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着力“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教师的价值态度和政治认同融于专业课教学中,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体验和实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引导,甚至产生共鸣与升华。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思路充分体现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高校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能与价值[6],为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各有侧重又互为支撑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到的两个重要方面和重要概念,分别侧重同一概念体系中的不同层级,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思政课程是指一类具体的课程,课程思政是对所有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总要求[6]。二者在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构建全面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解决教育首要问题上具有共同的目标指向,都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载体,统一于立德树人的实践之中[7]。

思政课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主要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在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8]。

课程思政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门专业课程教学中,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互为支撑,协同增效;课程思政是对所有课程都要发挥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要履行育人职责的总要求,是对“全课程育人”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6],它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单一的思政课程延伸到了各门各类课程。

三、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课程思政不能“空谈”而应“有行”。

近年来,食品营养学教学团队坚守初心、持续改进,不断从国家层面、精神层面、实践层面、人格层面、科学观层面等不同层次和境界挖掘、融入、砸实思政元素和育德目标,力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爱己爱人、具有健康自助健康助人使命感,敢于质疑、善于思辨、勇于担当、具备较高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营养达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及时调整“育德目标”重心到“科学思辨、理性防疫、理性爱国”上,启发并引导学生用专业辨识传言、用专业指导防疫、用理性科学爱国。

科学思辨一直都是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的主要元素之一,其教学设计思路是聚焦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热点、争议和焦点问题,拟定研讨题目,每人选择一个,结合课堂所学并查阅资料,以PPT答辩或分组辩论的形式辨真伪、明是非,破谣言、立方案。

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热点、争议和焦点问题很多,例如关于食物搭配,“菠菜豆腐不能一起吃”“海鲜柿子不能一起吃”等“食物相克”一说,会结合章节知识点,以讨论、辩论等形式分析探讨其缘由或谬误,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明白所谓“相克”的依据之后,进一步思考有没有消除“相克”的办法,既摄入食材中的营养精华,又规避可能的缺憾或不足,最终发挥营养平衡的健康效益。

在分体讨论过程中,大家会慢慢理解,营养学基础知识中各类食物营养素化合物成分、含量、构型及其性质、功能,这是辨析“食物相克”这一说法的关键,对这些知识似是而非不明其理,就可能会被各种穿着科学外衣的说法牵着鼻子走而失去基本的判断和理性的选择,甚至出现狂热的盲从和跟风,尤其在特殊形势下。如2020年1月以来,全体国民听从号召、居家防疫,本来是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全民行动”,却因部分人的不理性,而出现“哄抢双黄连”等混乱局面,甚至可能导致“居家抗疫”成果付之东流。还有其他流行甚广的传言,如大蒜、红酒、花椒水、陈皮水、双黄连、金银花、绿茶、鱼腥草、抽烟喝酒和嚼槟榔等都成了“防毒秘籍”,而且每次跟风转发、跟风照做的都有不少人,造成了或大或小的慌乱,甚至背离居家防疫的初衷。

究其根源,是因为这些说法听起来都“很科学”,依据的则是人民大众已知的知识碎片,如大蒜含有大蒜素、硫化物,可杀菌、防癌,那防病毒更是小儿科了……科学思辨越是在特殊形势下越尤为重要。如果作为科学素养较高的高校师生,尤其是学营养、学食品、学中草药、学医学、学生物的人在这些“防毒秘籍”面前都只会跟风追潮,又哪里体现我们的专业、体现我们“又红又专”的初衷?疫情当下只有用专业知识水准才能承载得起符合初衷的爱国情怀,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

因此,疫情期间开学第一课,我们就将关于“防疫防病毒怎么吃”的诸多传言汇总分类,以“新冠病毒专题”附加题形式,与原来的研讨题目一起布置给学生。令人欣喜的是,选题时同学们异常踊跃,每位同学都额外选择了一道附加题,并在汇报讨论中采用不同形式、不同资料论证分析、追根溯源,对传言的产生、传播和影响,传言中科学与非科学的部分,分别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的还更贴心地给出了建议,充分展示出辩证、辨析思维和不轻易人云亦云的专业素养。可见,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和现实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兴趣,有兴趣才有机会融合熏陶,达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外输入性病例可能都是防疫重心;而且新冠病毒已经出现新的变异株,可能还会有多次传播高峰,防疫可能成为长期和常态……我们又该如何理性防疫不给国家添乱,营养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去发挥作用?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

食品营养学教学中还有很多“思政设计”,详见表1,与大家共享。

四、课程思政的困难和挑战

课程思政要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合和统一,不仅要避免出现专业和思政“两张皮”[9]的问题,还要有一定的亲和力,要做到润物无声、如盐入味。这无疑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能基于以下或并不限于以下几个原因,课程思政的全面推动和深入推进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教师顾虑——课程思政是下力不讨好的事

高校教师聘任和职称晋升都离不开相应的考核评价系统,从投入产出回报效率看教学不如科研。尽管大家都清楚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在现实的职称晋升和聘任制下,埋头搞科研的能够列入评价范围的成果总要远远占优势,因此,“以教学为中心”天天喊,“重科研轻教学”处处在。科研成果容易量化,教学工作很难评价,不少高校费大力气改进教学评价标准,但“教无定法”,即便评价指标已细化到方方面面,但评价者对同样的指标条文的理解、解读和评判依然相差甚远。教学已不讨好,教学还要思政,下再多功夫,于教师又有何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已等不到成才、成人时再评价,课程思政又怎有希望“到时候”再评价?何况这里还有一个“未来问题”直接被忽略了,到时候成的这个才、成的这个人,到底是谁育出来的呢?如果像其他评价考核一样需要提交支撑材料,这个材料估计比教书育人更难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