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视角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作者: 李紫娟 和生摘 要:工匠精神在我国社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社会急需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针对当前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学生自信心不足,师资素质与日常教学融合不足,校企合作模式与目标偏离等问题,文章从破除认知之困,培育工匠情怀;破除文化之困,弘扬工匠精神;破除实践之困,紧跟时代步伐三个方面着手提出有效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工匠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4-0181-04
Abstract: Craftsman spir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oday's society urgently needs skilled talents with craftsman spiri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such as the lack of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the lack of integration of teachers' quality and daily teaching, and the deviation from the goal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effective cultivation strategies from three aspects: breaking the cognitive difficulties, cultivating craftsman feelings; breaking the cultural difficulties, carrying forward the craftsman spirit; breaking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keeping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Keywords: craftsman spir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近年来,“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高频词。提起工匠精神,人们最先想到的是瑞士的手表、德国的机械制造、日本的管理等。但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工匠精神”早已有之,比如,鲁班、庖丁、李春、蔡伦早已成为中国“工匠精神”的代言人,曾侯乙的编钟、唐代的三彩以及北宋的汝瓷等都体现着“中国特色”与“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素养并非仅仅适用于技术人才,而是普遍适用于任何一个行业。在高职教育视域下研究工匠精神则是因高职教育不但是普通高等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职业技术教育,它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侧重于全面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要培养的是一批具有大学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
一、高等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经过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中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今世界,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但中国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只能算是制造大国,还不能算制造强国。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局面呢?究其原因是我国的工业制造业仍处于世界价值链的低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受他人控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低端产品过剩, 中高端产品不足。加快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有效弥补这样的差距和不足,助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文化成绩薄弱考不上本科学校而被人诟病为文化缺失、素养偏低、精神虚无的差生。他们在学习的主动性、上进心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缺失,部分学生做事虎头蛇尾,缺乏恒心和毅力,遇事得过且过,心性懒散且心理承受能力差。从而导致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普遍较低,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感到不乐观甚至困惑,上课玩手机,下课玩电脑,对专业学习不够投入。在现实社会竞相追求“短平快”的直接利益的背景下,学生反复权衡自己的得失,站在这山望那山高,很难静心对某个专业领域进行研究,无法做到工匠精神的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另外在综合能力素质上也有很大的缺失。而对高职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让学生精神“补钙”,文化提升,素养训育,有助于化解这一问题,使学生不仅可以实现精神和文化创新,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并将职业素养和职业个性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助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凭着劳动力的优势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国制造席卷全球,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制造业大国,但同时也出现产品质量水平不够高,制造不够精美,甚至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的问题。许多国人对本国生产的产品质量不满意,不放心,不惜到日本、澳大利亚等海外国家抢购奶粉、马桶盖、电饭煲。这些“扫货热”“海淘热”和“代购热”现象折射出来的问题是:中国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随着美国启动“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推出“工业 4.0”国家战略、英国颁布《英国工业2050战略》、法国颁布“新工业法国”战略,智能制造成为新一轮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中国在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仍有很多需要提高、改进的地方。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由“将就”转变为“讲究”。人们购买产品,价格不再是人们首要考虑的因素,人们越来越关注产品的品质、创意、品牌参与感等方面的体验。因而,在现阶段积极培育“工匠精神”对助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有积极作用。
(三)培育工匠精神是服务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我国自1999年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改革,大学开始扩招,高等教育正在逐渐的从精英化趋于大众化,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有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对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每年新增大学毕业生几百万人,在激烈的竞争下,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毕业即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是解决家庭最大的民生”。同时,这样的现状仍然存在,我国的劳动力普遍过剩,但是专业技术人才仍然短缺。加快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有利于补足人才短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助力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相比较于本科院校,高职学校的学生更多的是来自于农村家庭,农村大学生往往是整个家庭的希望和寄托,他们更渴望毕业后找到工作实现经济独立,从而减轻家庭负担。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在较大程度上帮助这个家庭脱离贫困。农村籍大学生群体作为农村人口的一部分,研究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落实,更是顺应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要求。
二、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我国第一线劳动者及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生产技术创新和专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关键期,如何在高职院校培养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目前已成为重要问题。因而,认清当前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困境,不仅是认清问题的依据,更是解决当前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与职业教育、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企业生存密切相关的发力点。近几年随着国家主流媒体的宣传,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良好,但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师资素质、“校企合作”模式尚未形成。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依然是阻碍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因素。
(一)“低人一等”思想的存在导致职业化教育出现缺失
工匠精神是一切创新的基石。随着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短缺,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越发重要。即使社会在不断发展与进步,但“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思想在中国依然根深蒂固,多少年来,人们简单地把工匠精神和工匠联系在一起,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一种无私奉献、安贫乐道的傻子、呆子精神,是只有读书不行的人才会去做的劳动。而读书是提高社会地位的唯一方式,只有接受“精英教育”的人才有可能做“大事”,才有可能会成功。所以在许多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的普遍观念里,依然是能去“985”不上“211”,能读本科就不去专科。每年毕业季,许多大学生扎堆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专升本、研究生考试。而成为一名优秀工匠并不是多数人的职业首选,因为工匠们仅仅是进行简单的重复劳动。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很多高职学院的学生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进入了职业学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职业学院学出无用,自己没能上本科院校低人一等,因而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听讲,沉迷于手机或电脑游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降,忽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能力,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对自己自暴自弃。
(二)师资素质与日常教学融合不足
当前,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大批积极进取和创新的人才以及可以引导思想和技术创新的大型工匠。职业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意识到工匠精神对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试图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中,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最明显的是未能将工匠精神与教育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从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的具体实践来看,突出的问题之一是需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很多高职院校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不具有职业院校学习经历或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对高职教育教学规律认识不深,对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理解不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岗位实践,导致知识的职业性不强,学校实训实验环境与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存在较大差距,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在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秉持着专业技术教学为上的思想,教师作为教学模式的主导,在许多情况下,只讲解书本概念,输出理论知识,实际操作部分和精神养成部分的投入较少,对于工匠精神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结果,在某些学校中,工匠精神的培养逐渐沦为“空洞”的口号,没有形成专门的培训计划、教学计划和课程模块,并且在实践中难以真正实施。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学生具备操作技能,但缺乏勤奋而专注的工作态度经验。这将导致许多不可避免的实际问题,即无法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三)校企合作模式教育与目标偏离
“工匠精神”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而是要在培养的过程中从学生出发,把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对“校企合作”模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通过校企合作、师徒结对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但不可否认的是校企合作模式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政府对校企合作办学支持力度不够,当前,支持校企合作的中央和地方政策性文件较多,但大多是粗线条的规定,而相应的支持措施却严重缺乏,使得当前校企合作仅停留在浅层次和低水准上。不难发现,当前,职业院校表现出较高的校企合作意愿,但多数企业注重自己的利益需求,主动提出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却很少,仅局限在捐赠教学设备与提供实习地点层面上的合作或只是企业技术专家定期到学校开报告会。目前,一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教学内容和培训规范与企业的生产和实践需求脱节,使得技能人才的培训目标和规范没有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职业院校把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习,企业只是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许多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与实际的人力资源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以至于很多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出来也将由于工作能力差,动手能力弱和缺乏创新意识而受到阻碍,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偏差所浪费的社会资源仍然可以弥补。对于学习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其个人职业规划乃至人生规划的影响将没有办法去修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