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内涵、功能及构建路径

作者: 马军 阳剑兰

摘  要:“三全育人”的理念共识不断深入,课程思政在实践中不断推进,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作为高校育人中两支重要的力量,各自担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责任,在“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下,优化分工与协作,实施两者之间的协同育人作用,取得各具特色的做法和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关键是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长效性的机制尚未构建。文章旨在从两者的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机制构建进行探讨,为高校推进两者协同育人的实践提供依据。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辅导员;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5-0159-04

Abstract: The consensus on the concept of "All Three Education" is constantly deepen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constantly advancing in practice. As two important forces in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s, counselors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s each bear the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people. Under the work pattern of "All Three Education", optimize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llaboration, implement the coordinated education between the two, and obtain unique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e key is that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counselors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s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 This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problems and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the two,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olleges to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the two.

Keywords: All Three Education; college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teacher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落实“三全育人”,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称为《纲要》),《纲要》提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作为高校育人中两支重要的力量,协同育人是“三全育人”的应有之义。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既需要思想上高度重视,更需要长效机制的构建。

一、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三全育人”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都有明确的要求,当前,该项工作已得以开展,也取得较好成效,但笔者认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协同育人意识不到位

目前“三全育人”格局正在形成,相关文件已作出较为明确要求,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是“三全育人”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育人中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育人主动性不强、协同意识不到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其一,对职责的理解有偏差。部分专业教师认为,搞好课程教学是“天职”,完成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任务是“正事”[3],至于挖掘“课程思政”是“软性任务”,因此,投入到“课程思政”的精力不足、考虑不多。部分辅导员在工作中首要考虑的是学生的稳定,完成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是辅导员的首要工作任务,投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与“导”精力不足、动力不够。其二,对协同育人的认识有偏颇。少数专业教师认为学生课堂纪律不好、学生学风不浓是辅导员管理不严格和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所致;而辅导员则认为课堂纪律、专业学习是专业教师的管理范畴。因此,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在学生学习、思想表现等方面不能互通信息和有效沟通,彼此间形成割裂状态。

(二)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有待改善

顶层设计是推进协同育人的上层整体性制度设计。协同育人顶层设计既包括协同意识形成的经常性教育和养成。也包括协同育人开展的组织机构、协调机构、信息平台、活动开展、评价考核等保障机制。因为协同育人是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开展的育人活动,因此,需要在学校层面予以构建,在实践中,各高校依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出台了“三全育人”工作方案,制定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育人主体应承担的育人任务和职责,但在各共同育人体之间,特别是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这两个最重要的育人主体之间,如何协同育人往往没有相应的要求和具体的制度设计与平台,导致彼此间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协同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育人的协同效果没有得以体现。

(三)协同育人的考核评价亟待刚性

当前,国家层面已将“课程思政”纳入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评估和专业认证等各项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学校层面,也将“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等纳入各职能部门、教学院系和教师考核等考核评价体系,但还存在硬性不足、量化困难,对专业教师考评更看重的是科研项目和成果;对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在协同育人中的活动开展,如:辅导员有没有走进教室,多少次?专业教师有没有及时反馈学生专业学习情况?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相互之间是不是经常开展交流,多少次?彼此间有没有稳定的畅通的交流探讨平台?对一些特殊学生彼此间共同开展了哪些教育工作等指标设计,由于没有考评的量化指标,导致彼此间的育人协同往往“空挂”。

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内涵与功能

(一)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

高校育人是系统工程,其成效如何在于育人系统运行过程中其内部各要素或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配合和作用的程度。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作为高校育人系统中的重要要素,两者之间的协同程度、整体合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育人成效。从内涵上界定,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是指高校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原理和方式协调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形成协同的长期稳定、有效有力的运行方式。基于以上内涵,蕴含着以下三层含义:其一,它体现了新时代“三全育人”理念的新要求,基于教育教学规律的新认识,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旨在落实落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彰显机制构建的价值所在。其二,作为高校育人系统运行的两个主要关联性要素,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在育人的相互关系应是协同合作的,也只有协同合作才能促进系统运行的成效性。其三,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两个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应是长期稳定的,也只有长期稳定才能维系整体育人系统运行的长时性。

(二)协同育人机制的功能

协同育人机制是系统内部各要素有序运行,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该机制在高校育人中拟发挥着引导、保障和调控等三大功能。

其一,引导功能。引导是指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所产生引领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机制的引导功能就在于通过协调系统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促进系统有序运行,以实现既定的目标[4]。引导功能发挥着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引导。通过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运行引导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两支队伍相互协同发力,引导学校顶层设计、各育人要素与资源汇聚合力,共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其二,保障功能。保障是指为实现某一管理目标所需要提供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同样,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条件、经费和平台等来保障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运行。保障功能是基本功能。其中,政策保障为高校协同育人相关要素的整合提供了政策依据,激发专业教师主动参与思政,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主动衔接协同,学生主动受教的积极性;条件保障、经费保障和平台保障为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有力支撑。

其三,调控功能。协同育人机制中的调控功能是一个特殊功能。协同育人系统是由多要素构成,具有复杂且不确定性等特点。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偏离运行方向,要素配置缺失,协同配合失衡,要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有效调控加强系统间的整合与协同,发挥系统的相应功能,实现统一的育人目标。通过评价,查找协同育人中的短板与弱项,总结提炼协同育人的成功经验,使协同育人制度更完善、运行过程更有序有效。

三、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机理

(一)育人目标的同向性为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提供根本遵循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5]。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侧重点不一样,但同作为高校教师,教育和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是两者共同的工作目标和责任使命,承担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价值目标始终是协同发力、同向同行,这正是两者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根本所在。

(二)工作场域的互补性为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提供基本依据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提出:辅导员承担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九大工作职责[6]。《纲要》提出:专业教师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中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从以上两个文件可以看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场域是在第二课堂展开,专业教师主要依托第一课堂开展教育教学实践。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有分工、各有侧重,但在分工中是相互补充[7]。两者既要在各自的工作场域中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同时要强化第一与第二课堂的衔接,形成各自分工上的互补,发挥协同效应。

(三)工作方式的交叉性为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提供现实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工作方式。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结合,是对当下高校全员育人理念的践行[8]。辅导员既有显性的、直接的及目的性很强的思想教育方式,同时也要有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的隐形教育方式。专业教师既要通过良好教学技能的课堂教学对学生产生看得到的显性影响,也要有性格、魅力、风格和处理问题等对学生产生的潜行默化而深刻的隐形影响。因此,在育人过程中两者不仅需要保持各自特点的工作方式方法,也需要彼此间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实现交叉共振、协调共享。

四、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原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