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财经的财经类院校跨学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探析
作者: 赵彦霞 李建科 孙洁丽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都开设信息技术相关专业。与理工类院校相比,财经类院校的信息技术人才在就业中处于劣势。河北经贸大学提出的新财经概念为财经类院校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思路。该文提出面向新财经的跨学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生态系统,并以河北经贸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阐述面向新财经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期望能为财经类院校信息技术类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财经;跨学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财经类院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5-0163-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set up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lated majors. Compared wi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alents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 are at a disadvantage in employment. The new concept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put forward by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provides an idea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college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cosystem of interdisciplina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alent training system facing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and expounds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facing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by taking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s an example.
Keywords: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terdisciplina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alent; training system; financial institutions;curriculum system
2019年,河北经贸大学提出“新财经”的概念,2019年11月,教育部与河北经贸大学就新财经本科教育实验开展合作研究。新财经针对财经类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进行文理交融,旨在培养具有财经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新财经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财经知识+信息技术+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国际视界”。
一、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变革研究探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校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对本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中央财经大学2021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公共通修课中开设区块链与数字货币课程,专业核心课中开设金融数学课程,专业进阶课中开设金融统计学,在专业拓展课中开设了会计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概论、保险学概论、计量经济学和投资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与“会计”“经济”“金融”“财税”“保险”“统数”和“管工”等相关[1]。浙江财经大学的202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设了商务智能(双语)和金融数据分析等课程[2]。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开设“信息管理实验班”和“交叉科学实验班”。
学者们对国内外的高校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张惠等[3]研究了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垂直整合(VIP)项目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建立跨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学分与课程互认机制和健全跨学科项目的教学评估体系等建议。张辉蓉等[4]研究了我国进行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改革的阻力,提出了建立健全STEAM课程体系等对策。张良等[5]研究了为适应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构建的知识学习形态。常建华等[6]提出了OBE理念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四维一核”的实践教学体系。江华丽等[7]针对电子信息专业的改革,提出了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措施。郭志国等[8]依据OBE理念,构建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常亮[9]构建了以培养计算思维和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体系。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许多人才培养体系都开设了跨学科课程。
二、财经类院校跨学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般情况下,财经类院校中的信息技术学科学生招生和就业与理工类院校相比都会处于劣势。针对这种情况,财经类院校在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时,应该发挥学校优势,走培养具有本校特色的信息技术人才之路。从财经类院校方面来看,财经类院校的优势学科一般是经济和管理等财经类学科,让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拥有财经类的知识,培养具有财经素养的跨学科信息技术人才在财经类院校是可行的。从社会人才需求方面来看,用人单位越来越需要职工不仅有本专业技能,而且要具有多种技能。BOSS直聘《2020年求职需求趋势调查》中,59.8%的求职者回答过去一年内学过全能技能或现有技能重大提升[10]。BOSS直聘《2020人才资本趋势报告》指出2019年78%的岗位要求应聘者掌握二项及以上技能[10]。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具有多学科综合素质的职员需求增大。例如,以往营销和数据是分开的两条业务线,但是现在要求高级营销策划者应同时具有统计学、数据库和营销技能[10]。综上,有多种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社会急需的,财经类院校中应具备培养具有财经素养和信息技术等多种技能人才的能力,因此财经类院校有必要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以利于构建具有财经素养和信息技术技能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三、面向新财经的跨学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生态系统
国内许多知名大学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中国人民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本科大类[11]、南京大学人工智能本科专业[12]和浙江大学信息安全本科专业[13]等的人才培养体系都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汲取这些名校的经验,并结合财经类院校财经类学科有较强财经底蕴和师资力量等优势的特点,提出以“面向新财经的跨学科信息技术人才综合能力”为中心的跨学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
新财经倡导以学生成才为中心,强调最大程度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为了能够达到培养学生“面向新财经的跨学科信息技术人才综合能力”的目的,需要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支撑体系和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课程体系是培养体系最主要的部分,制定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计划,对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活动都依据教学计划来进行。教学保障体系和实践支撑体系用来保障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用来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实时反馈,进行培养体系的改进,使培养体系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课程体系、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支撑体系和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成了以“面向新财经的跨学科信息技术人才综合能力”为中心的跨学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生态系统。
在跨学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生态系统中,课程体系包括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和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第一课堂课程体系是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对需要为学生开设的各种课程(包括实践类课程、毕业设计)、课程开课学期、课时和学分等做详细的安排。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包括第二课堂的内容、第二课堂师资队伍、开展第二课堂相关制度和评价标准等。第二课堂课程体系中规定的学生学习任务需要学生利用课堂以外的业余时间来完成,目的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学保障体系包括保障教学正常运行的制度、教学管理机构、师资队伍、硬件和软件设施等。实践支撑体系包括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师队伍、实验室及实验设施和实习基地等。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校外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和校内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校外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可以由第三方的培养质量评估或专业认证来进行,校内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制定学生培养质量目标和评价标准、培养质量监控和培养质量改进机制的建设等。
下面以河北经贸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例来探讨财经类院校面向新财经的跨学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课程体系。
四、面向新财经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身物联网技术的基础和优势,河北经贸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过程中,贯彻新财经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与物流管理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物流信息化专业方向,开设了物流学、物流信息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和智能物流系统等物流相关课程,形成了不仅培养学生的电子信息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物流管理技能的课程体系,以便培养面向新财经的跨学科电子信息工程人才。
河北经贸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地图如图2所示。
图2展示了河北经贸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全貌,除了课程地图中展示的课程设置,实践课还包括入学教育、劳动教育(劳动实践)和普通话培训及测试,课程体系还包括校选课、每门课程的学分、学时、开课学期等内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和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其中,第一课堂课程体系的课程包括通识通修课程、数学物理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计算机类课程、物流信息化选修课和校选课。课程体系中课程的设置保障了新财经的培养目标,通识通修课程的目的是实现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国际视界”的目标,数学物理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计算机类课程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实现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目标,物流信息化选修课程实现培养学生具有“物流管理”能力的目标。
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内容如图3所示。
课程体系中,第一课堂课程体系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可以督促和激励学生,走出课本、走出学校,通过比赛和项目等方式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课程体系的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设计方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使用工具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
五、结束语
学生的就业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保障,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就业质量。与理工类高校相比,财经类院校对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适合走培养具有财经素养特色信息技术人才的道路。财经类院校可以发挥其财经类学科的优势,制定面向新财经的跨学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品德优良、有财经素养和信息素养等综合素质的特色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河北经贸大学面向新财经的跨学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希望可以为财经类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央财经大学2021级本科生学分制培养方案[EB/OL].[2021-09-15].http://jwc.cufe.edu.cn/info/1033/6063.htm.
[2] 信息管理与人工智能学院2021级培养方案[EB/OL].[2021-09-08].https://jwc.zufe.edu.cn/info/1176/7360.htm.
[3] 张惠,雷庆.世界一流大学工程跨学科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佐治亚理工学院VIP项目为例[J].高教探索,2019(5):32-38.
[4] 张辉蓉,盛雅琦,念创.我国STEAM教育改革的阻力与消解[J].中国教育科学,2021,4(2):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