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制度自信贯穿于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始终
作者: 王伟摘 要:讲好中国制度,坚定制度自信,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关键议题。这就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自觉将坚定制度自信贯穿于思政理论课课程体系之中,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阐述制度自信的思想基础;用红色革命历史探索制度自信的历史必然;用中国特色改革发展讲好制度自信的动力之源;用青年人行动自觉构筑制度自信的实践根基;用国际比较增强制度自信的力量源泉。
关键词:科学理论;红色历史;行动自觉;国际比较;制度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5-0180-05
Abstract: Talking about the Chinese system well and strengthening the system's self-confidence are the key topic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requires that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must consciously put firm institutional self-confidence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sist on using Marxist scientific theories to explain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institutional self-confidence, use the history of the Red Revolution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of institutional self-confidence.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us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stress the source of system confidence, use the actions of young people to consciously build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 of system confidence and us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to enhance the power source of system confidence.
Keywords: scientific theory; Red history; action consciousness;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system of confidence
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是社会运行的基本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世界各国在应对疫情的措施和成效上的表现相差较大,中国的“战疫”成果突出,而西方国家却在应对疫情的挑战中表现较为慌乱和无力,这也让人们重新思考制度本身对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制度自信,就是要始终坚持国家的根本制度,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外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自觉实践。回顾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和崛起。从宏观的视角看,中国从战后创伤的一穷二白中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一环。现在的中国用“一带一路”串联起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贡献率稳步增长,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下,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绝对动力,为全球经济复苏助推力量、增强信心,同时,中国基本实现了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和医保,按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精准脱贫的目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取得这样的成果。从微观的视角看,多数中国人经历了集四次工业革命为一体的历史进程,新中国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这样一个迅速的历史变迁,这种发展经历明显超过同时代、同龄的其他国家。这一切成绩的背后,就是因为中国始终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要讲好中国制度,坚定制度自信,就必须立足引导新时代的大学生自觉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的特定国情与国际背景的认知,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方位的科学理解,提升制度自信、坚定制度信念,进而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来。
一、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阐述制度自信的思想基础
盲目的自信是无知的,真正的自信必须源于对真理的正确认识,源于对科学理论体系的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走向更大胜利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柱。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进一步精炼,以基本原理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导新时代的大学生全面、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方法论和辩证的逻辑思维。
首先,在哲学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从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立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远大目标和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为基础,阐明了物质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唯物史观的提出,破除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错误观点,深刻阐述了物质生产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源,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科学论证社会形态演进发展的一般规律。“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也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历史必然和光明前景,解释当下世界发展形势提供了有理有据的判断。
其次,在政治经济学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历史必然。应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以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的顶层设计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推进新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全面深化改革。讲清这些问题,有利于大学生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绩的不易,这是靠人民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实干与创新得来的。
再次,在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的荒漠”走向“科学的天地”的重要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科学分析了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摆脱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物质基础和理论学说上的空洞与不足,为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剩余价值学说则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本质,进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两大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现实的道路和重要的物质力量。用科学的理论作为基础,让学生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前景与必然,在与西方制度的对比下,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更好地应对来自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树立起真正的制度自信。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告诉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下,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具有中国发展特色,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正确的制度选择,其不仅严格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核心要素,也在中国的发展中不断吸取经验,进行自我改革和完善。
二、用红色革命历史探索制度自信的历史必然
读懂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艰辛历程,就是要引领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珍惜今天国家发展的不易,引导大学生自觉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根植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艰辛的探索中走出的符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是奠基于中国革命的巨大牺牲的基础之上的。
(一)从被动挨打到自立自强的伟大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红色基因。自1840年以来,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推翻“三座大山”,中华民族进行了无数次的努力和尝试。清政府从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走上一条可以实现自救自强的道路,再到学习西方的制度,通过百日维新,试图建立起和西方一样的政治体制,但都因为无法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和难以摆脱列强的侵略殖民而失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了共和政体,并采用总统制等西方社会模式,但最终依然未能找到解决近代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直到五四运动后,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代表着最广大劳苦大众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正确道路,就是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更加科学、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二)从红色革命历史中汲取中国制度的力量
《中国近代史纲要》就是在打开中国革命的奋斗的历史画卷,用较为完整的历史脉络具体阐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2]”的艰辛探索历程,用诸多客观的历史事实回答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历史的选择。尤其是中国独有的在反帝反封建革命道路上的巨大牺牲和辉煌事迹,用独有的红色基因叙写中国革命的不易,用革命先烈的伟大牺牲加深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尽管探索中也曾出现过挫折和失误,但先烈们及时总结经验,调整策略,最终都是在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努力。
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摸索中不断成长,取得过成绩,也经历过挫折。大家必须以历史的眼光正确看待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连续发展进程,不可否认,前几十年的奋斗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无比珍贵的经验和理论准备,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在今天依然生机勃勃,不断展现着自己无比的优越性,离不开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只要大家系统、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有着其历史必然性,没有中国近代革命的奋斗和牺牲,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三、用中国特色改革发展成果讲好制度自信的动力之源
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改革让中国的制度优势得以最好的展现,其破除了原有制度体系中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关于改革:怎么改?改什么?一直以来是我们党中央高度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就是改革的前提,这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自身制度的信心。
(一)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
必然
从确立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国都始终坚持党的核心领导。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立足国情,创造性地完成了“三大改造”,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胆改革开放,勇于开拓创新,深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国家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发展并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应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社会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的结果,是被实践证明的符合中国发展需要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