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困境与路径优化

作者: 庞岚

摘  要: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也是一项综合的人才培养教改实践。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教育主体对课程思政目标有待牢固、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有待改善、课程思政教学有待创新及课程思政协同机制有待协同等主要问题,急需从课程思政建设根本要求出发,从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等五个方面优化建设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路径优化;人才培养;教改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6-0182-04

Abstract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systematic education project, but also a comprehensive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and teaching reform.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main problems such as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objectives of curriculum, the improvement of curriculum system, the innovation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curriculum mechanism. It is urgent to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path from five aspects, tarting from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path optimiz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educational reform practice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此后,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人心。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高校课程思政既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也是一项综合的人才培养教改实践,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意义重大。高校有必要从教育主体角度,梳理课程思政建设顺利推进的制约及阻碍,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和育人成效。

一、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强化全员育人共识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工作者只有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才能在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高校教职员工应强化育人共识,其中,教师是育人的最直接责任人,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推进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让教师自发、自觉地承担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结合课程教学的特点多样化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其他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也要以育人为己任,在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智慧启迪和精神力量。高校课程思政就是要不断提升教职工的育人共识和育人能力,实现“人人讲育人、人人能育人”。

(二)有助于系统完善高校教育教学体系

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科学构建各层次各类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贯穿教育教学过程,是系统完善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最有力举措,也是提升育人质量最基本的保障。因此,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同时以课程思政统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体系的完善,从目标、内容、方法及手段等多方面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三)有助于完善“大德育”格局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以综合改革的思维和举措,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及成效显著的课程思政协同建设机制,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促进大德育教育资源整合并合理运用,使高校德育不再囿于一隅,教育责任主体不再由单一部门肩负;而且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得以强化,学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框架得以整体构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制度不断确立。在“学校规划-学院落实-教师实践”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下,推进形成“校-院-系-专业”课程思政层层推进、层层落实的“大德育”格局。

(四)有助于打造高校课程建设品牌

高校结合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有步骤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深度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的同时,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有助于从课程所涉国家、国际、文化、历史和行业等角度,提升课程建设的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通过反映专业优势和特色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为点,以点引线,以线带面,思想性与专业性有机结合,有助于选树一批部级、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学院、团队、课堂、建设系列精品课程和示范案例,凝聚学校品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政滋养,探索并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校范式。

二、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课程思政目标有待牢固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是“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要求的具体体现和落实,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之首应为德育目标。从1952年10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并实施第一个全国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方案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目标明确而具体。但是,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高校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及其课程目标未能较好地突显德育目标,“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功能未能全面发挥。与此同时,高校全体教职员工有效认同并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目标仍是当前各高校在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时所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不少专业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辅导员的任务”等偏颇理念,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的参与度不够,影响了课程思政推进的深度与广度。

(二)课程思政体系有待完善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以课程思政为统领,课程思政需要贯穿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各类学科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体教师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下,把课程的学科知识体系作为载体,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渠道,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将党的理论政策、价值塑造等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当前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设计与建设也存在不系统不完善问题,顶层设计不够、具体落实不到位,未能达到每一个专业和每一门课程都承载精神重塑和价值启蒙功能。除了课堂教学体系外,课程思政未能有效贯穿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管理服务改革等整体人才培养工作中。

(三)课程思政教学有待创新

在推进课程思政的理论探索和改革实践时,部分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资源欠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对于如何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如何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优势及如何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实施价值引领等工作存在着教学设计与手段方法等方面的不足。一部分教师还把课程思政要求生硬拼接到课堂教学中,采取内容叠加的方式为思政而思政,生搬硬套的教育方法和形式未能做到如盐入味,在结合专业特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职业道德和劳模精神等中挖掘育人元素,融入家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与人文精神等不够,有时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必须提升教师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和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才能为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注入创新动力和工作活力。

(四)课程思政建设机制有待协同

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机制有待完善。一是体现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工作推进中,部门之间、学院之间及部门与学院之间尚欠缺工作的有效协同,学校层面尚需建设专门组织机构与加强全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统筹能力。二是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尚未形成真正的协同。具体体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在有效推进大德育体系中,显性衔接与隐性衔接不够,有待进一步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思政课教师尚不能充分“把握尺度”、发挥“领跑”作用,和专业教师的相互支持力度不够。三是专业课之间尚未形成真正的协同。学科专业育人的成效最终体现为课程育人成效,各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同的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应各有侧重,教师在处理本门课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差异性和系统性方面有待提升协同能力。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要求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对于高校教育主体而言,课程思政应以课程体系为“主战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主要践行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聚“焦”

高校所有课程目标要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理论源泉,做好课程思政教学规划,加强从学校到学院至各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要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以整体和系统的思维和举措,以课程建设为支点,科学构建各层次各类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构建有效运转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结合学校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积极发挥本校本专业本课程的思政比较优势,形成课程思政的品牌。

(二)课程教学铸“魂”

高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夯实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课程教学作为育人主渠道,教师要进一步强化阵地意识,丰富优质课程思政资源,探索铸“魂”工程的路径与方法,铸牢科学信仰,铸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学生的精神家园,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及培养奋斗精神。因此,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教师教学应当“有时代热度、有人文温度、有思想深度”,结合专业背景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推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三)课程改革塑“态”

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运行目标的耦合是一种系统和整体思维,课程思政要致力于塑造出立德树人的最优化课程体系与形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既要整体设计体系中各类课程的育人目标,更要强化具体每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侧重点,从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启迪、价值观塑造和道德修养作用,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使课程育人呈现一种最优的形态。

(四)课程育人担“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履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将课程思政与本校事业发展战略以及“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有机融合,形成既有整体设计又能层层落实路径。同时,课程育人的神圣职责不仅体现在高校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方面,还要落实在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工作职责上。教师是育人“主力军”,具体到每一门课程建设中,教师都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形成所有课程都有“思政味”、所有教师都挑“思政担”的良好局面。学校的管理服务人员是“不站讲台的老师”,课程育人人人有责、人人担责,才能形成课程思政的合力,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有序以及优化,提升整体育人的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