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

作者: 许娇

摘  要:为响应国家思政教育的号召,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要勇挑责任与担当。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有利于促进学生客观、全面地理解经济学理论体系,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可以增强当代大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据此,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还应该朝教师队伍思政素养的提高、课程思政方式的创新及高校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的建立三个方面继续去努力。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7-0015-04

Abstract: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 call of n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 courses, teachers should take on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teaching of Western Economics. The course of "Western Economics"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students to objec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economics, to imperceptibly educate students 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o strengthe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superiority of China's socialist system. In the futu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Western Economics should als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of the teachers, inno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ay of the course and establis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Western Economics; course teacher;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core values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主要阐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其对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市场运行机制、微观经济主体选择、国民经济运行全貌及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原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大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在哲学基础、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西方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理论是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的[1]。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普遍具备较高的学历层次、较广的国际视野和较好的专业素质,尤其是许多青年教师多有在海外学习的经历,由于他们长期接触高度数理化、模型化的西方经济理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将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权威性的课程进行专业讲授,未能准确把握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关系,这容易误导学生盲目崇拜西方经济理论,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上、意识形态上产生混乱[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为响应国家思政教育的要求和号召,利用好当代“00后”大学生“三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3],西方经济学教师要立足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特点与学科优势,充分挖掘本课程蕴含的丰富思政教育资源,结合经济学分析方法及思维价值理念,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使经济学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高等教育领域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4]。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理解经济学理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课程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其在处理稀缺资源与人类无限欲望的矛盾关系中、在总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经验中,对于市场调节、市场失灵、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现已成为了理论体系最为完整、逻辑最为严密的一门经济理论课程。然而,其夸大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整个学科体系是建立在西方政治经济体制及市场之上的,是西方国家统治阶级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体现。自亚当·斯密以来,没有一个西方经济学者对此结论提出过明确的反对意见,凯恩斯[5]和Solow[6]更是在各自的著作中明确承认自己是站在资产阶级那一边。

西方经济学许多教师在过往的教学中,一般视该课程如同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忽略了该课程的社会科学属性,在教材的选择上,喜欢直接选用西方国家原版教材,并进行“原汁原味”地授课,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避而不谈,这直接导致经济学教学的西方化倾向比较严重[7]。通过对学生的长期观察,发现不少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是停留在几个简单公式的推演中,许多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对经济学知识常常采取碎片化、机械式的瞬时记忆,即便是那些看似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大都不清楚教材各章节内容的相互关系,对经济学理论往往缺乏整体认识[8],对现实经济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更是出于表面、流于形式。不同阶级立场下相同的经济政策或者经济规律的运行效果和机制会有较大不同,不同意识形态下这些经济学理论的表现将有明显差异[9]。西方经济理论自身根本看不清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当面对严重的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时,该理论就很难对这些经济现象做出合理而有说服力的解释。

此时,教师若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看待西方经济学,这样将有利于学生拨开西方经济理论的众多迷雾,客观地、全面地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在批判中学习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若能进一步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对立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制度根源,这样,有利于学生厘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种政治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差异,更为科学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特点与规律。

(二)利于对当代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共同组成。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自带的思政元素极其丰富,教师若能结合本课程教学内容,在客观讲授经济运行规律的同时,将思政元素融入西方经济理论思想的讲授,这不仅能够丰富、深化该学科的理论教学内容,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

“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建立的基石。所谓“理性人”或者又称为“经济人”的假设是对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抽象,即假定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完全理性并且以利己为目的,并通过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试图说明经济自由可以使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实现统一。教师在讲解时,可通过介绍经济学“人性假设”理论的发展历程,阐明这一假定产生的背景和其应用的前提条件,教学中要强调现实经济社会里还有“互利”和“利他”偏好人群的存在[10],教会学生区分“人性假设和人性判断”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别,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构建“利他奉公”的友善、和谐社会。西方经济学另一个基本假定是“信息完备”假定。对于稀缺资源的选择和配置问题,该学科通过经济模型的构建,依靠微积分学中的极值工具来对特定约束条件下的目标导向进行最优化处理。但是真实的市场由于“垄断”和“不完全信息”的存在,教师在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两个核心理论教学中,需要指出市场时常会出现欺诈和败德行为,即使追求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也不可能使整个社会获得最大的福利。舒尔茨[11]也曾表示,“在参与者不受道德约束的条件下,商品配置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均衡状态”。此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告诉学生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市场中的任何人都必须“诚信、友善、自由、公正”。

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教师还可以串联经济学原理中的各个思政环节,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在解释“经济学”概念时,要点出其本义是“经世济民”之学,鼓励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在阐述资源稀缺性、机会成本时,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含义,在生活中养成文明、节俭的美德,科学利用地球赐给人类的有限资源;讲授消费者剩余理论时,告诫学生这只是一种心理感受,购买商品时要理性选择,不可贪图一时便宜而造成浪费;讲授生产函数理论时,让学生认识到扩大企业产能可以通过增加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这一途径,更需依靠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只有努力、创新才能奋斗出高回报,进而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在宏观经济学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尤其需要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阐释我们在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结构转型、新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爱国、敬业、富强、民主、文明、友善、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三)增强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知识体系特点是以资源配置最优化为出发点,微观经济理论更是强调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最佳途径。然而由于西方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在市场机制下如何顺利运行,资本按其本性在市场中如何攫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财富,并没有过多考虑社会问题,因此在现实市场环境中,许多社会问题完全靠市场是无法顺利解决的。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问题几乎都是意识形态使然,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对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认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学生亲身经历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我们国家在面对此次重大疫情灾害时,在突如其来的国内疫情初期,为防止疫情扩散,必须对人民群众进行就地隔离、中断一切交通通道,这导致了生产、生活物资无法正常运输,口罩与其他生活物资价格随之上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利用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鼓励许多企业进行转产或扩大产能生产口罩,通过政府各级各部门的有序指挥,生活物资有条不紊地发放到各个基层居民点;与此同时,国家还免费收治新冠病人,对普通群众进行病毒筛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医药企业加速对新冠疫苗的研发,目前,国内人人享受免费新冠疫苗接种。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述这一切时,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无不为身处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倍感自豪。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崇尚市场机制的“自由”运行,其主张政府充当“守夜人”角色,尽管西方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步认识到市场有时候会失灵,凯恩斯的观点是政府应该通过政府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干预宏观经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国家宏观调控理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但这些都是在维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因此,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及处理经济增长、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等问题收效甚微。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可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在进行中外对比中,强调只有我国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解决上述问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普通人物与‘一带一路’的故事”“走进乡村看小康”等央视专题视频,以及其他各种媒体渠道的系列榜样节目,让学生感受“产业兴、百姓富”“美丽乡村”等祖国欣欣向荣景象,切身感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实现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历经全面“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无数感人故事、先进事迹,激发年轻大学生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并立志为新时代实现国家“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