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英语专业对外话语人才培养思考
作者: 黄洁摘 要:培养和储备对外话语人才是新时代国家语言战略的重要构成。而传统的学科门类划分和单一的学科设置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译介和传播的实践需求。该文围绕“为什么培养、为何依托英语专业培养和如何培养对外话语人才”三个问题,探讨高校英语专业培养“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人才的动因、目标及实施建议。
关键词:对外话语人才;英语专业;培养依据;培养目标;实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8-0001-06
Abstract: Cultivating and reserving discourse talents for global communic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division of disciplines and the discipline-based modes can hardly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in translating and disseminating Chinese discourse to the world. This paper focuses on why discourse talents for global communication are required and how they are trained based on English major program, aiming to explore the motivation, goals and proposed approache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alents who can "integrate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discourse globally.
Keywords: discourse talents for global communication; English major program;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training goal;implement suggestions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围绕中国与世界互动衍生出的“中国故事”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1]。如何培养具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对外话语能力或对外话语研究能力的新时代高端英语人才是英语专业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为什么培养、为什么依托英语专业培养和如何培养三个方面,探讨依托英语专业培养我国对外话语传播人才必须关注的几个核心问题。
一、为何要培养对外话语人才
(一)培养对外话语人才是新形势下提升国家话语能力的新任务
“话语”是人类社会“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国家话语”是国家话语权利实施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以传播国家信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和解决国际国内问题为目的的国家传播行为”[2]。“国家话语能力”则是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所需要的语言表达能力[3],关乎“国家话语规划的国际化定位及其价值取向,包括国家对外话语的构建能力、运用能力、译介能力和传播能力”[4]。具有国家对外话语能力的对外话语人才必须具备对外传播中国话语的能力。中国话语即中国声音,包括向世界介绍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力量,展示真实、立体和全面的中国[5]。
传播中国声音一直是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职责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曾指出,“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①。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的“两个中间地带”“三个世界”理论②等,真正向世界发出了中国声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向世界表明我们制定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不会改变,提出外交上要“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这一话语体系多年来成为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6]。此后,我国历任国家领导人在联合国或其他重要国际场合发表讲话,阐释恪守主权平等、互不干涉内政、互利合作及和谐世界等中国理念,使中国声音在国际话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意识形态对话语权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对此,习近平提出“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7]”“新型大国关系”“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亲、诚、惠、容”外交策略等都成为新时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话语表述,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但是,当前的国际话语体系仍然以“西强我弱”为特征。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三大通信社基本主宰了全球新闻报道的2/3。全球网上信息中有90%发自或经过美国发布。全球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站中,美国占据94个,中国原始新闻提供量占比仅约5%[8]。中国国际话语权面临巨大挑战。一项调查表明,91个发展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中,平均55%是来自发达国家的进口节目。以我国为例,报刊出口是1,进口是4,影视产品出口是1,进口是14。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严重“入超”,存在“话语赤字”[9]。在新闻报道中,通过媒介霸权,发达国家以英语为媒介主导世界舆论,垄断国际话语规则,并借此改变他国民众的“价值偏好”,实现对他国的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和内政外交等的冲击和入侵[10]。以2020年初涉华疫情报道为例,中国日报社国际传播研究室对2月3日到3月6日期间境外70家主流英文媒体相关报道的监测结果显示,在同期稿件中,93%的相关报道内容与疫情相关[11]。甚至有些政府还要求中国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流行进行赔偿[12]。欧美某些媒体按照西方思维和价值观政治化疫情,污名化、妖魔化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言论,全然不顾中国在抗击疫情和疫苗研发与生产上的努力和贡献,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不实谣言的出现,更是折射出世界格局深刻变化、大国关系深度调整下国际社会对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呈现出的复杂心态和变化着的中国观[13]。
与此同时,我国对外话语能力与我国的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社会地位“严重失衡”,相对薄弱,时常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声音比较小”的尴尬局面。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也严重不足,就职人员的职位结构不平衡,主要从事一些服务性和非决策性工作,难以在国际事务中起到决定性作用[14]。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习近平在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也再次强调,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话语是传播的内容,话语内容是传播是否有效的核心。对外宣传工作从传播能力到话语能力的重心调整,是党中央提出的新的重要思路。
(二)培养对外话语人才是响应国家语言战略的积极举措
正因为一些国际媒体对中国新闻片面或不实报道、双重标准论证及对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战略性抑制,国家对外话语能力已成为关系到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战略。为了将中国全面真实地展现给世界,习近平提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想,指出“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15]。在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响应习近平号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作为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使命[4],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3,16-19]。与此同时,培养和储备对外话语人才也成为新时代国家语言战略的重要构成[4,16,19]。习近平强调,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15]。许多学者也表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20],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需要语言人才资源[21]。
目前,我国虽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传统的学科门类划分和单一学科设置难以满足中国对外话语译介和传播实践研究,融通型人才极为短缺[4,22],亟需加强国家对外话语人才培养。对外话语传播人才和翻译人才培养已成为影响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从外语资源层面重视国际话语传播人才培养[23]。系统培养对外话语传播人才俨然成为高校主动服务国家语言战略发展的一个新课题。
二、为什么依托英语专业培养对外话语人才
对外话语的两个重要特点是语言和文化,其次是传播。基于此,依托英语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融通是培养对外话语传播人才的最佳入口。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英语是国际传媒主要话语表达语言。目前,世界上60多个国家的官方或半官方语言是英语,包括联合国、欧盟在内的85%的国际组织把英语作为通用语,80%的出版物和互联网信息使用英语出版或发布[24]。通过英语作为中介有利于将中国方案、中国学派和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另外,对外话语传播是运用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英语语言学、翻译学和跨文化交际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必要的语言学理论和知识,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与功能,弄清楚话语的表意功能(比如什么样的内容才能符合我国的国家战略利益),人际功能(比如中国人和外国人话语方式有何不同)和语篇功能(比如在国际社会应该用什么身份来说话)[3]等,才有可能通过相应的语言塑造可对话、可理解的话语和语境,使中国话语、中国故事顺利被世界所理解和接受,使中国知识成为世界性的普遍性知识[25],达到话语传播的目的。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译文能否成功地介绍中国[26]。具备必要的翻译学知识和专业化翻译能力,洞察不同翻译主体对中国对外话语核心表达的差异化理解与阐释,理解对外话语英语翻译的规范性和一致性[27],才更有可能提升对外话语译文的准确性和恰当性,帮助世界关注中国,了解中国;对外话语具有文化性。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人民所创造的文明一样,对人类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冲突和困惑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影响。但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沉淀和基本国情都不同,这就要求跨文化传播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懂得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从而更加得体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语言学、翻译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知识都是英语专业必修的专业素养课程。因此,基于英语专业开展对外话语人才培养更能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
第二,英语专业一直是国家培养对外传播人才的主要渠道。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对外话语国际传播人才基本都可算作外语人才[28]。当时的国际传播工作以英语新闻编译或重要书籍的翻译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外语类院校的恢复和发展为新华社等国际传播机构输送了大量的外文干部和外语人才,尤其是196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之后,我国大中小学正式将“英语”确定为外语教育的第一外语。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交流的日益增加,国际传播任务逐步加重。中宣部、教育部、新华社和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起来在一些高校开设了国际新闻专业本科和双学士学位[29]。最初的国际新闻本科专业是1982年率先在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开设的。其他高校,比如国际关系学院、复旦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学院等也先后开设国际新闻专业,这些学校最早的一至二批学生也是直接从经过三年英语专业训练的外语系学生中选拔出来的[28]。这些高校普遍采取的是外语+新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国际传播专业一致要求具有较强的外语特色,有些学校甚至倡导在新闻、传播学专业开展全英文课程或全英文硕士项目[30]。可见,英语作为全国接受外语教育人数最多的语种,一直都是国际传播与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