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视域下混合式金课建设的审思与路径研究
作者: 熊茜 向毅 雷亮 利节
摘 要:以国家大力推动“金课”建设为契机,总结MOOC课程应用与建设的实践经验,紧扣培养具有解决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育人目标,提出引用国家级优质MOOC资源和自建突出应用型特色的补充资源相结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资源建设思路。基于“国家级MOOC+本地化MOOC+实验平台+课堂互动教学工具”四平台,采用“问题驱动+先做后评+讨论辩论+总结提高”四环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各平台学习数据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精细过程管理和精准过程考核。再由课程思政点石成金,达成授业解惑和传道育人的双重育人目标。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翻转课堂;过程管理;过程考核;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8-0007-05
Abstract: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state's vigorous promo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golden courses",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applic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MOOC courses is summarized, and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cultivating senior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apable of solving complex engineering problems in professional fields is closely followed.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of online to offline hybrid golden course resources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by combining national high-quality MOOC resources with self-built supplementary resources with application-oriented features. Based on the four platforms of "National MOOC+ local MOOC+ experimental platform + classroom interactive teaching tools",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problem-driven + do before comment + discussion and debate + summary and improvement" is adopted to conduct fine process management and accurate process assess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s through the learning data of each platform. Then by the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turning into gold, it achieves the dual educational goals of enlighten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Keywords: online to offline hybrid golden course; flipped classroom; process management; process assessment;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技术类型而非以学术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类型,其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型特征。“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动专业设置、 课程内容、 教学方式、 生产实践对接”[1]。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前众多地方高校转型后,探索新型人才培育方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高校自身影响力的重要目标[2]。
2021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全国高教处长会议中做了题为“夯实教学‘新基建’托起培养高质量”的报告,指出要抓好人才培养的“新基建”——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充分指出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载体和落脚点的重要性。但是,在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的载体——一流学科、一流课程的内涵式发展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那么,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建设怎样的课程?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原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金课”的概念[3],之后,又明确了“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淘汰水课,给大学生合理增负,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以此为契机,根植国家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沃土,建好用好学好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抓住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的历史机遇。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17年以来,许多名校名师建设了数量众多、覆盖不同学科的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这些课程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很多高校积极投身金课建设改革,在一流课程建设及混合式教学方法上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5-14],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国家级一流课程资源的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国家级名校名师MOOC资源侧重理论上的通识教育,而地方应用型本科需要侧重于实际技能训练和工程应用教育,其间存在国家级MOOC的适用性问题,以及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脱节的问题。
由此课题组提出:应用型本科适宜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在引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资源的同时,应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自主补充建设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地化”教学资源,形成引用与自建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资源建设思路。突出科学伦理、工程伦理的教育,突出工程应用意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遵循“两性一度”标准,重在高阶思维能力的养成,培养具有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引用与自建融合的混合式金课资源建设之路
(一)取精用弘——深度应用国家级名校名师优质教学资源
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共认定4 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课程多由清华、北大和浙大等国内顶尖高校的名师授课,课程教学理念先进、内容兼具深度和广度,很多主讲教师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有些课程单期修读人数在10万人以上,深受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欢迎。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混合式金课,通过对同类课程的筛选比较,引入一门教学资源完备,主讲教师受学习者爱戴,讨论区辅导答疑支持力度大的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深度应用其授课视频资源,在学生的预习清单中指明课前需要预习的视频,受教于名师,修德于鸿儒,夯实基础理论知识框架,拓展学术视野。另外,鼓励学生去到讨论区提问和回答他人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及与他人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具体情况,除引入MOOC课程资源,还需引入配套的教材和实验平台资源,选择既能有助于夯实基础知识,又具有一定创新性或挑战度的实验训练题目。
但是,国家级名校名师MOOC通常面向广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无差别的教学服务,侧重理论上的通识教育,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缺乏足够的教学针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打牢理论基础,还需要加强工程应用教育和实际工程技能训练,而这部分教学资源是国家级金课资源难于提供的,单独使用该资源,会造成理论与工程实践的脱节。为解决国家级MOOC的适用性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还需补充自主建设突出应用型特色的MOOC资源。
(二)自力更生——自主建设突出应用型特色的“本地化”MOOC资源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引入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应用。补充建设突出应用型特色的“本地化”微课教学视频,讲授中侧重实际操作的演示,补充系列重难点解析视频和辅导答疑视频,能帮助辅导团队较好解决MOOC大规模答疑工作量突出的难题,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解决疑问的能力。通过加入工程背景的作业和实验,延展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以此作为国家级名校名师MOOC的支撑和补充。
这样一种引用MOOC与自建MOOC资源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资源建设思路,解决了大规模MOOC难于提供对不同区域和学校、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学生的差别化服务问题,实现了应用型本科金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新形态,如图1所示。
三、基于学情的可变式混合式教学设计
(一)线上线下学时比例的设计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前,线上学习和线下翻转课堂各占多大比例,应该由学生的学情决定。如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对混合式教学持积极配合的态度,应在授课计划中设置较多线下翻转课堂学时,增加师生探究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机会,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养成。如果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欠佳,则在授课计划中设置较少翻转课堂学时。
以重庆市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课程组先后开展多轮教学实践,包括三种不同学时数和形式的“翻转课堂”。该课程课内48学时,课外48学时。
第一类,完全翻转课堂。即课内48学时全部翻转,分为讨论课、上机课和阶段测验课。课内不再按传统授课方式讲授新知,而是转变为由教师主导,在智慧教室或机房,通过“雨课堂”等互动教学工具,进行课堂讨论,探究较为复杂的问题。教师通过讨论,敏锐把握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就重难点知识进行进一步讲解与分析。上机课利用在线判题系统PTA(Programming Teaching Assistant)[15]引入工程背景习题,进行一定数量的有难度、有挑战度的编程习题训练,教师巡视课堂及时辅导答疑。每间隔6或8学时进行一次阶段测验,及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讲评和改进。新知的学习、工程背景资料查阅和基础习题的训练放在课外48学时完成。
“完全翻转课堂”是一类理想的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及责任心、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都很高。师生若有良好的配合,学生收获会很大,高阶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明显;如若学生不能自觉提前完成预习要求,则很难融入接下来的翻转课堂,一次课的信息量很大,可能因此掉了链子,影响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教学班里,只有部分学生能适应这种全程高强度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方式,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学情,将课内全部翻转改进为部分翻转。
第二类,部分翻转课堂。即将其中重要的部分课时设置为翻转课堂。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将各个知识模块如分支、循环、函数、数组、指针和结构体,分别设置一次翻转课堂,共计6次12学时。这样可以平衡线上线下学习的强度和难度,也能实现金课的改革目标。
第三类,线上翻转课堂。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时期,在线上开展翻转课堂探索,将线下的翻转课堂迁移到了线上进行,通过“钉钉”等教学直播平台同样能实现师生之间讨论探究、辅导答疑的互动,很好地支持了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确保与实体混合式课堂同质等效。
由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时,应基于学情进行可变式混合式授课计划设计,就是要根据教学班学情在授课计划中设置恰当的翻转课堂学时,以1/4学时即12学时为基准,若学生基础较好则设置更多翻转课堂学时,进行更多互动讨论和探究。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可变式混合式授课计划,以2学时为一个课时单元,混合式教学设计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三环节环环相扣、紧密联系。课前,教师下发预习清单,学生线上自主提前学习国家级MOOC教学视频,查阅工程案例背景资料,完成课前测验。课中,教师不再逐个讲授知识点,线下“讨论课”引入工程案例,组织“讨论与辩论”“解题思路分享”“模拟竞赛”和“项目探究”等活动,强调和深化重难点知识,“上机课”学生上机实践教师实时指导,随堂“阶段测验”及时检测学习效果,教师点评讲解深化知识点的理解。课后,学生观看本地化MOOC重难点解析视频和答疑视频,完成线上作业、编程训练及单元测验,完成能力提升训练。教学团队线上通过MOOC/SPOC讨论区、QQ群和微信群随时答疑,线下在MOOC专用机房定时集中辅导答疑。三个环节组合形成学习闭环,在循环往复中促进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养成,如图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