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及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作者: 赵静 陈祯 王占娣 叶长兵
摘 要:在课程思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阵地、新模式改革背景下,该文结合生物化学课程专业性强,学科之间关联紧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等特点,探索思想政治与生物化学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并构建可量化的基于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
关键词:生物化学;重要性;教学过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8-0107-04
Abstract: Nowada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have become the new idea, new front and new model of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sis has been made in this paper about a new teaching model that combin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biochemistry courses referring to their features of strong professionalism, disciplinary connection, and close relevance to people's life. Furthermore, a quantifiabl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in all courses i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to ensure disciplinary education to go in the same direction 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biochemistry; importance; teaching process;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上曾提到,大学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1]。所谓学问和真理,不仅仅是大学里一本本课本上的知识点,更是支撑起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推进课程思政是培育和塑造学生的价值观,通过“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
一、自然科学类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价值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新时代的中国将站在更大的国际舞台,如何树立和发挥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与作用,这不仅需要新一代的青年力量,更需要广大教师培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强大的爱国情怀、有知识有见解、有道德修养且德才兼备的新一代青年人才。高校是培养青年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需要发挥多学科的教学优势,做到多元化全方位全课程地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理念[4]。
在科技革命背景下,全世界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走进了生产的前沿,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水平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然而,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除了要掌握高精尖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其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的培养。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提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5]。高校人才培养,要将“育人为先,德育为先”的理念贯穿到各门专业课中来,避免出现许多学习优秀的人才却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失衡现象,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势必需要将“协同”的理念融入到高校的专业课教育体系当中,使高校内的每个教育环节都成为思政教育的一份子,让思政熏陶深入到每个高校教育子系统的内部,实现多元化全方位的思想政治育人目标[6]。
二、生物化学课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
(一)备好“第一课”,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做好课程准备
自然科学类课程理论体系逻辑性强、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公式多,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产生害怕、厌学的情绪。而《普通生物化学》绪论是书籍开头说明主旨和内容的部分,是课本中对课程的概述及发展历程的总结,常常包含了学科发展中的科研故事,上好第一节绪论课是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上好一堂绪论课:通过对课程地位、发展史的介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通过介绍学科前沿动态将现代科技成果适时结合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引导学生搭建课程总体知识框架,为学习打下基础;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并正确的学习方法;深入挖掘学科发展中的小故事并着重介绍国内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及经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以《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为培养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勤奋学习,强健体魄,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生物化学作为生物科学课程,拥有其知识体系中自带的科学观、生命观与生态价值观,且在其发展史上涌现了许多先辈楷模,他们的科研探索精神、为大家舍小家的家国情怀都是思想教育的绝佳样板。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挖掘生物化学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及时代担当的品格,见表1。
(三)加强移动平台的利用,建设课程资源库
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是学校提升教学水平、加强课程内容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化服务能力的重要依托。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大多是理论与实践课相互结合教学,且知识点内容繁杂、琐碎。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来完成教学重点及难点的讲解。首先围绕教学目标,挖掘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点,讲解理论的同时融入政治教育,拍摄实验实训微课资源。通过雨课堂、云课堂等互联网教学平台,将课程上传到移动教学资源库,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理清实验思路,提高学生对实验技能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移动学习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课程思政的金融学专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考核评价现状
高校自然科学类课程,大多仍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大多为期末成绩(占比70%~80%)和平时成绩(占比20%~30%)组成。平时成绩主要以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度三种方式为主,其考核形式较为单一。期末成绩主要为卷面成绩,其题型的分布主要以填空、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计算题为主,容易导致学生期末突袭、死记硬背。这种考核方式很难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容,也不利于考核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是否能领会其知识背后的科学价值和创新能力,也无法体现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课程考核中体现思政元素,应当重点考察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综合性,其本质在于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综合立体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但课程思政教学是一种“隐形教学”,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要引导青年学子形成积极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其教学成效也很难像专业知识一样能够客观的考核和加以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第一,需要着重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态度和成绩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增加过程性考核的方式方法;第二,需要考察学生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关注度和认同感,是否具备家国情怀及民族情怀;第三,需要考察学生对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社会事件的观点和看法,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利用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需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大局意识及追求真理、刻录专研的科学精神。
(二)确定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为了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在专业课中的融合度,教师既要根据生物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状况形成考核评价方案,还要参与到整个评价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反应和表现,并作出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同时对各个评价主体(学生)作出积极的正确引导。也可在考核评价中适时地增加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学生组评等评价方式。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写生的思辨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互学互促的作用,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另外,教师还可多利用网络平台、学习APP等进行评分、签到、任务发放及随堂测验等网络教学活动。在教学考核评价中,还可适当增加问卷调查作为补充使用的教学评价方法。可以设计一系列符合本课程特点的,以调查学生是否感受到、理解、认可和接受课程思政内容为主要目标的问题,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结合上述考核要点,针对目前生物化学的学科特点,笔者建立了一个综合考核体系,见表2。该考核体系分为五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公民品格,法制意识、文化自信,全球视野,课程评价,分别占比为25%,25%,20%,20%,10%,具体考核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对其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影响。在每个一级指标下设1~3个二级指标和1~3个三级指标细化考核内容。以此来实现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考核,以融入育人育德要素,将专业课教学内容贴合课程思政元素细化考核,使专业课的考核更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四、结束语
课程思政教学,重在“春风化雨”“融盐入汤”,其教学形式应当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其教学考核评价也应当呈现出丰富的操作形式和策略。要本着知行合一的理念,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更要紧紧抓住课程思政的改革初衷和精神,制定“因地制宜”并符合教学实际规律的评价策略,增加对学生思想政治、职业素养的考核要点,让学生自发将其所学专业知识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行为,全面而规范地促进课程育人,弘扬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5/05/content_2671258.htm.
[2] 郑尚龙,杨神话,曹宝根.航海技术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教育探索——以“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为例[J].航海教育研究,2020,1(37):69-74.
[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 赵鹤龄.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1):108-110.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 刘华,刘浩东,赵颖.高校专业课教师在协同育人机制中的作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6):277-278.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4(10):2-4.
基金项目:教育部首批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面向新农科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教高厅[2020]20号);玉溪师范学院C类专业项目“应用生物科学专业C类专业项目建设”(玉师院[2021]60号);玉溪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微课与CDIO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践课程中的实践研究——以中药药剂学实验课为例”(201903)
第一作者简介:赵静(1983-),女,汉族,云南通海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科学教学。
*通信作者:叶长兵(1975-),男,汉族,广西荔浦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生物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