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动”课堂的教学模式及路径改革研究
作者: 高敏娜 金国锋 黄智勇 杨宇 贾瑛 马岚 沈可可
摘 要: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推进,当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孵化产地,如何提高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是确保人才培育质量的前提。该文以“四动课堂”为理念,通过对桌椅转动、师生互动、思维灵动和课堂生动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形成基于“四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希望能够探索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路径的新篇章。
关键词:“四动”课堂;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路径改革;高素质人才;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8-0126-05
Abstract: With the active advance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environment has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high-quality talents. As the incubators of high-quality talents in China,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and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prerequisite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four-movement classroom",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our aspects of table and chair rotatio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smart thinking, and vividness of the classroom, forming a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 "four-movement",and hope to explore a new chapter of the reform path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Keywords: "four-movement" classroom; reform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path reform; high-quality talents; innovate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等也明确提出到2035年把我国建成教育强国。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素质人才孵化的重要产地,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因此高等院校的育人理念、课堂教学水平和授课质量,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的素质水平和现代高等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师定位为服务、指导角色,优先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一种适应于高等教育的新型教育理念,在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塑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新时代发展对人才高质量要求下的必然趋势[1-2]。
因此,为了培塑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并结合当代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思维,深入理解教学法的重要性,以知识的有效传递性为指引,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创新课堂,实现有效学习[3]。为此,本研究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让桌椅转“动”起来
当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我国大部分院校的教室几乎都采取了标准化模式,如图1所示,固定的教师、固定的黑板和固定的桌椅,甚至固定的座位等。这种固定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从而将教学固化在传统的教师讲授式、学生听讲式的单一模式中,并且这种设计较为拥挤,个人空间较小,不够人性化,也不利于有效思考和学习,更不利于师生间的互动、同学间的交流等。而这种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模式经研究表明,学习效率是最低的,如图2所示,在学习金字塔中学习内容留存率最低,研究结果显示,两周以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留存率只有5%[4]。因此,教育的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得改革教学和学习环境,如图3所示,改变教室的构造,让桌椅加上轮子,转动起来,以方便不同学习情景的需求,可进行不同场景的模拟和构建,方便师生互动、学生交流、分组研讨、合作学习和做游戏等。教学环境不再是教师单一的灌输式,而是开放式、灵活式,这种教学环境既有利于教学的多元化、多方位、多场景及多模式展开,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创造;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合作学习,也会使课堂氛围更生动、有趣和活泼。
二、让师生互“动”起来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大量信息输出为主,课堂中老师是唯一的演员,而所有的学生都是观众,这种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老师容易控制节奏,掌握课堂进度,较好跟进课程。然而学习金字塔理论研究表明,采用这种方式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留存率只有5%,几乎无效。并且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学到的都是死知识,不能学以致用,只能应对简单的理论考试,是一种被动式的灌输式学习。面对21世纪人才沟通能力、创造能力、协作能力、思辨及问题解决能力等的培养目标及以学习产出为目标的教育需求,显然,传统的教育方式无法实现,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5]。这要求师生要互动起来,老师不再是主演,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主角,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性,提高思考能力、操作能力。
本文尝试将授课分为三个阶段。
课前。古人云“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课前的预学是学生本节课程内容学习的开始,是思维的启动和思考的联动,有助于学生知识的了解、问题的发现、兴趣的启蒙和求知欲的激发,以及思维主动性的开启和自学能力的提升。有效的课前预学是提升教与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而随着教学的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如今,课前学习已不单单是预习课本知识,了解基本定义,而是通过课本、资料和网络等探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过程,让学生在上课时心中已有知识构建,课堂上是针对预学中的问题解疑的。
老师通过给学生布置预习,自学、实验、策划、调研和走访等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预学任务,并针对不同的预学任务进行效果检测学习效果测评,比如在线学习,可通过课前习题作答等方式检测,调研、走访等可通过总结报告等进行预学测评,以此方式完成老师与学生的首轮互动。针对测评及学生问题反馈,找到学生的问题和疑点,带着问题进课堂。
课上。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行,课堂不再是老师的满堂灌、一言堂,不再是老师的主战场,而是变成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的教与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老师作为指引者、策划者,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课程标准及教材编写,力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课程内容功能的“三位一体”。“三位一体”新课程能否实现,是衡量我国课程内容功能是否真正转变的重要依据。作为学生,需在策划方案要求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学生从学习中不仅学到知识,更能学会思考,构建思维,学会合作、沟通,提升能力和认知,学会学习,产生学习效果。
老师可针对不同的内容设置提问、讨论、抢答、学生讲解、老师点评和学生互评等方式进行课堂内容学习,并针对课前预习中收集到的问题针对性讲解,这种方式不仅可提高学生的专注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并且老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和学习背景、成长经历等专项设置,以满足不同学情学生的学习方式,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最终实现以老师为引导,学生为主导,师生互动,合作完成学习,达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效教学效果。
课后。课后的测评包括教与学的双重测评。以结果产出为导向的OBE理念要求,老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评。课后的作业设计更是对学生课上重难点理解的深度检验,是对理论应用思维的思维转变和方法引导。除此,课后的测评还包括老师的教学评价和反馈,老师可采取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对学生的反馈予以收集和反思,并积极改进后续的教学,达到“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双重目标。
在授课结束后,老师要针对本节课程内容设置课后作业,比如思考设计题、心得体会、拓展训练、实验设计、模型制作及软件开发等。课后作业设置要将课堂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充分地全面地综合反映,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老师要对学生课后完成的作业做到认真评价、逐一评价和有效评价,与学生交流,了解其设计理念、创作思路等,给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也可以采取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等方式进行。总之,课后的互动是对课前预学和课上内容的巩固和检验,是学习中最易被忽略而又至关重要的一步,因此,老师必须与学生有效完成这一终极的互动,实现全过程的闭环互动学习。同时,老师可采取与学生谈心、聊天、问卷调查和随机反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和意见,认真思考,反思改进。
三、让思维灵“动”起来
生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都蕴藏着无限的创新潜能。而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其使命就是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素质,发展创新能力。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就要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
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鼓励学生试错
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的猫的试误实验,成功说明一个人如果用试错法的思维思考问题,当他面临问题时,他就会朝着心中的愿望不断地做出一次次的反应, 直到解决问题为止。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
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上强调,要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伟大的科学家屠呦呦,为了研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使人们免于病痛折磨,她在实验室十年如一日,历经了无数次的尝试,又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成功,为我国实现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零的突破。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试错,尊重学生试错,让学生敢于试错,乐于试错。只有不断地试错,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二)肯定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指打破原有的定向思维,另辟蹊径,以一个全新的思维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
因此,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促进学习思维的主动性,加速大脑的神经元联结,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最有效途径。因此,要想让学生思维灵动起来,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学会倾听,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开拓创新,敢于说“不”,并针对学生不同的想法给出合理、科学和规范的建议。只有不断地求异,才会不断有新的想法,才能不断创新、创造。
(三)激发创新思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由此可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国家战略层面高度关注的问题。创新能力是一种高级能力,要具备创新能力,首先需要有扎实的全面的理论知识打好基础,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思考能力和发现能力等,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引导式、启发式、探究式、设计式和动手操作式等方式,构建学生创新的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建立,培养学生对创新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