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判读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与探索

作者: 武赫男 杨桄 孙晓锐 刘文婧


摘  要:野外实习是地貌判读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分析前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具体包括充分做好前期实习准备、注重实习过程中学员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和构建多方位考核评价体系,之后结合构造地貌野外实习实例,具体阐述教学改革设计思路,实践证明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地貌判读;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实践能力;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8-0138-04

Abstract: Field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Geomorphic Interpreta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early practice teaching are analyz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is reformed on the basis, which includes fully preparing to previous practice, paying attention to ability of autonomous exploration in practice process, building comprehensive examine evaluation system, then teaching reform of design thinking is expounded with citing the example of tectonic geomorphology field practice, and the practice proves that field practice reform has achieved initial success.

Keywords: geomorphic interpretation; field practice;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ability; examine evaluation

地貌判读野外实习是课程教学计划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是课程理论教学的扩展和延伸。通过野外实习,学员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为后续学习积累感性认识,同时能够了解地形地貌调查方法,掌握典型地貌特点和判读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前期地貌判读野外实习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单一,普遍采用“讲解+接收”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员定点讲解,学员听、看和记录,导致学员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野外实践学时安排较少,导致部分实习内容删减,学员难以对地形进行深入考察,影响对地形综合性的认识;野外实习评价多采用学员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教员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价方式单一。

通过地貌判读野外实习教学改革,能够使学员更好地掌握地貌知识等课堂知识,同时学会地形地貌实地观测方法,学会野外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方法,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最终构建地理空间思维,提升综合素养,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思路

以教育学原理和军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通过对地貌判读野外实习现状的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明确了地貌判读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思路。

在教学目标上确定了“地貌观察能力、野外实践能力和学术科研能力”三项核心能力为培养重点。首先,地貌观察能力是学员必备的专业素养,只有了解地貌在地面的状态和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在图像上的识别特征。通过切身观察和体验,学员才能够了解地貌的类型、特点,理解地貌的成因和发展,提高对地貌的识别能力;其次,野外实践能力是通过地貌实践,学员能够在野外确定方位,掌握地貌记录的基本内容、格式和要求,掌握地貌素描图和剖面图绘制的基本技巧,掌握地貌现象的识别和描述方法,学会植被分区与分带现象的识别和记录;最后,学术科研能力是通过野外实践,学员走向自然课堂,可以验证课堂理论知识,养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摸索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术科研能力,形成正确的科研思维和基本的科研素养。

在教学步骤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具体为前期准备、中期实地考察和后期考核评价。前期准备包括知识准备、资料准备、组织准备和路线准备。中期实地考察包括实地考察、总结汇报。后期考核评价包括实习前提问、小组汇报、研究讨论和撰写报告,其内在联系具体如图1所示。

(一)充分做好前期实习准备

1. 知识准备

学员实习前,已经系统学习了地貌学和判读方法相关理论知识,为实习奠定了知识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内动力地貌、坡地地貌、流水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和海岸地貌等的成因、类型、特点和识别方法,通过学习,学员能够对自然界常见的、典型的地貌有基本地了解和总体地认识。

2. 资料准备

发放实习指导书,使学员明确实习科目的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步骤和时间安排等具体事项,在实习前对实习环节有基本了解,明确实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学员要事先预习了解实习地点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功能特点等基本情况,为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奠定基础。

3. 组织准备

实习前,教员根据班级总体人数和研究兴趣等情况将学员进行分组,一般4~6人一组,便于实习过程中共同开展调查和交流讨论。各组选出小组长,组长统筹小组内总体活动安排,指派专人具体负责实习过程中地形地貌摄影、资料查阅、PPT制作和汇报交流等工作,组员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4. 路线准备

实习地点选择遵循一定原则。一是距离学校较近;二是地貌特征较典型。这样的原则便于缩短路途所用时间,同时利于学员进行地形识别。教员在实习前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阅实习地点信息,通过卫星地图确定实习位置,事先到实习地点踩点,勘查实习路线是否通畅,观测点是否可以到达,确定最终实习行进路线。

(二)注重实习中学员探究能力培养

地貌判读野外实习教学改革采取“实地考察+总结讨论”的教学模式,力图改变原来以教员讲授为主、学员被动听讲的状况,转变为以学员为主体的学导式教学,注重培养学员运用知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采用“学员初步观察—分组讨论—小组观点陈述—教员重点讲解—学员重新观察—学员总结记录”的模式,以及实习结束后的“小组实习总结汇报—针对问题研讨交流”的模式,使学员充分“尽其才、增其能”[2]。地貌判读具体实习内容包括内动力地貌野外实地考察、常态地貌野外实地考察、流水地貌野外实地考察和湿地野外实地考察等,具体的实习地点主要有伊通火山群、长春市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长春市伊通河沿岸、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吉林省自然博物馆等。

1. 实地考察

到达实习地点入口处后,首先对本次实习科目涉及的地貌知识进行提问,了解学员知识掌握情况和预习情况,同时使本次实习更有针对性。进入实习地点后,要求学员分组观察并分析地形特点,让不同小组成员观察、讨论和判断该类地形特征及形成原因;其次学员结合课堂所学知识,经过认真细致地观察、讨论和测量,各小组选出代表总结观察和测量结果,提出观点;教员归纳总结,给出正确答案;然后,再让各组学员重新观察,比对观察结果与答案的异同,并查找差异原因;最后总结记录。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充分激发每位学员的参与热情,组内成员各有分工,使得探究过程组织有序,促进学员积极主动献言献策,最后反思结果,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集体意识及创新意识。

2. 总结汇报

野外实地考察后,下午利用2学时时间在教室进行总结汇报,深入研讨交流。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习总结,汇报小组实习总体情况、心得体会。小组已事先分好,由组内人员轮流担任组长,每次实习时根据组长安排,各人具体负责搜集组内成员拍摄的典型照片、整理组内成员的体会和见解、理清思路归纳重点,以及制作PPT并向全班同学汇报分享心得。然后针对讨论题目分组讨论,讨论题目主要是实习内容的深化和拓展,考察学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举一反三能力,最终提升学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构建多方位考核评价体系

1. 成绩组成

考核评价主要是客观地评价学员实习综合情况。实习成绩评价贯穿了实习全过程,充分重视学员自主探究能力的表现。野外实习成绩包括实习前提问成绩、小组汇报成绩、研究讨论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实习前提问主要是指到达实习地点后,对相关知识提问,相当于抢答环节,属于加分项,学员谁先回答出正确答案就给谁加分;小组汇报是指实地考察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实习总体情况和心得体会,根据小组数目评选出第一名XX个,第二名XX个,第三名XX个,得分分别为95、85、75,小组成绩等同于组内个人成绩;研究讨论主要是针对讨论题目深入思考,研究分析后提出自己观点,并能给出较科学的答案;实习报告是指每次实习结束后个人撰写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是个人实习过程的记录和总结,也体现了个人的研究思考、关注重点和个性风格[3]。

2. 权重分配

实习前提问成绩、小组汇报成绩、研究讨论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四者综合作为个人野外实习成绩,四项成绩占总分值的比重分别为10%、20%、30%、40%,这种评价方法改变了传统实习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足,学员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激发,学员自主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使学员能够主动地投入到野外实地考察当中,用心体会观察地形地貌,深入研究野外考察方法。

二、野外实习改革实践——以构造地貌实地考察为例

(一)实习地点概况

伊通火山群位于吉林省中南部伊通满族自治县内,处于松辽平原东缘辽吉山地丘陵区的伊舒盆地上,面积7.65平方千米。该火山群典型的、独特的“侵出式”火山成因机制在国内尚属唯一,在国际也属罕见,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大孤山是伊通火山群中海拔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伊通满族自治县大孤山境内,距县城伊通镇15千米,海拔430.5米,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孤山中部凹陷,有四座山峰。侵出式成因机制形成了大量形状复杂、粗细各异的玄武岩柱状节理,无明显的熔岩流和熔岩被,具有一般玄武岩火山不具备的特点,构成了独特的火山景观[4]。

(二)实地考察

本次实地考察主要是考察伊通火山群的组成部分之一——大孤山。到达大孤山入口处后,首先进行知识点回顾,提问学员以下问题:(1)构造地貌的成因;(2)火山的结构;(3)火山的识别特征。记录回答问题正确的学员名字,同时给出成绩。再次强调实习目的为:(1)理解构造地貌的成因;(2)了解火山的结构;(3)掌握火山的特点及识别特征,明确实习内容是大孤山山麓和山顶的观察和记录,最后讲解实习步骤和时间安排。

在山麓地带,引导学员远观大孤山形态特点,感受火山地貌呈圆锥形的总体特征,带领学员沿上山路径进发,行进过程中提醒学员感受地势逐渐上升的变化。到达大孤山脚下后,选择事先踩点确定的上山路径,带领学员沿着石阶登山,石阶两侧有玄武岩出露,提醒学员注意观察其特点;最后到达大孤山山顶,顶部形成有塔林峰,岩石裸露,山峰叠簇,十分险峻,此处也是本次实习的重要观察点。提问学员,分析这种岩石的形成原因,学员初步观察这种玄武岩地貌特征,然后组内讨论,形成共识,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有的说是火山喷发后风化形成的,有的说是火山喷发直接形成的;教员重点讲解,指出这种地貌形成原因是“侵出式”火山成因机制,即地下热熔的岩浆像挤牙膏一样沿地表的薄弱之处挤出,形成玄武岩柱状节理,呈五边形、六边形,根根相依;学员重新观察,对火山单体地貌进行拍照,记录这种火山成因机制的特点,感兴趣的学员可以进行素描[5]。通过这样的方式,学员能更深刻地理解图像上火山地貌的识别特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