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作者: 石桐 杨波

摘  要:近年来,研究生培养、教育工作进入到内涵式发展阶段,国内各高校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如何能够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中来,鉴于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负责制的重要地位,该文从制度层面、管理层面、培养层面和考核层面对于研究生导师队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推进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能的路径,形成新的融洽学术氛围。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研究生导师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构建基于“制度、管理、培养、考核”四位一体的导师队伍建设模式,真正达到以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研究生质量整体提升为目的的双重推动、双重促进的效果。

关键词: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导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8-0161-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graduate training and education have entered the stage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focus of domestic universities on graduate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shifted to how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graduate students. In view of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utor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graduate training, 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m of graduate tutors from the system, management, training and assessment levels, and on this basis, constantly explores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le path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m of graduate tutors, so as to form a new harmonious academic atmosphere. The colleges should always adhere to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with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graduate tutors as the goal, to build four-in-one mentor team construction mode based on the "system, management, training, assessment",so as to truly achieve the effect of double promotion and double promotion for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tutors and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graduate quality.

Keywords: graduate students; graduate tutors; construction of tutor team; 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ability

随着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逐渐壮大,师德师风与岗位责任意识须待加强、科学的考评机制须待完善、导师培养管理有待加强等方面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为此,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文件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导师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在双一流建设的今天,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能力建设至关重要。此外,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关系到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因此,对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进行深度剖析,提出问题并给出相应解决对策,是学校进行研究生教育工作、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目的的核心所在。

一、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研究生导师是指承担研究生某种个别指导任务的教师,全称为“研究生指导教师”,是指在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中的各方面综合起来的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学业、科学研究,主要体现为指导学位论文方面。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指的是各高校按照社会发展、教育发展要求对导师综合能力进行系统培养、建设的过程。研究生导师的队伍能力建设作为研究生培养、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需要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进行完善、提升的。另外,在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导师负责制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体系下,研究生导师的作用、地位凸显。对研究生导师进行深层建设,有助于落实研究生的“行知合一”能力,丰富研究生的理论知识,提升研究生的实操能力,提升研究生的综合水平;有助于研究生对于职业能力的正向迁移,有效完成学校与社会的过渡,能够及时适应岗位需求,提升适应、问题认知能力;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通过丰富导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培养,培养创新型研究生英才。

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导师制度方面

在目前的研究生管理教育实践中,对于导师制度的管理不够完善。一是,对研究生导师的选拔资格及岗位任职条件间认识模糊,认识上的摇摆致使实践工作进退失据,或将二者混为一谈,也或是完全割裂。这会导致研究生导师上岗审核与原有审核模式相同,把导师固化,出现导师“只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制度上的“终身任聘制”导致许多导师安于一隅,学术能力止步不前。二是,导师队伍中存在“近亲繁殖”的情况,导师的遴选大多源于本校毕业生或导师门下学生,这种学缘结构的不完善不利于学术争鸣的产生和创新思维的养成及培育,尤其是在现阶段研究生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近亲繁殖”这种不完善的学缘结构亟待改善。三是,在高校的导师资格审核标准方面存在重科研、重职称却轻思想品德的倾向,并且在选拔时缺少对导师的年龄限制,致使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老龄化严重,同时还伴随知识结构不更新、教学方法手段老化和创新水平不足等问题的出现。四是,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正高级职称的比例相对偏低,更多的是由中级职称的教师担任研究生导师,年轻教师比例的增加未能与职称得到同等提升,导致导师整体水平没有深层次的提高。因此,就需要综合考虑和整合导师制度方面的问题,从而确保导师不仅科研能力要过关在思想道德方面也要达标,在保障导师队伍稳定性、能力强的基础上,同时要兼顾导师岗位设置、导师资格的动态性及竞争性。

(二)导师管理方面

当下研究生导师队伍缺乏团队意识,高校管理方面也缺乏整体学科导师的团队建设;除此之外,部分导师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减少,并且疏于改进,导致整体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学术氛围较为浅淡,对于研究生的发展有着不良的导向,高校在此缺乏对导师学术能力提升的相关管理。此外,高校大多实行的都是单一导师负责制,随着多样化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双导师和导师组制逐渐出现,但单一导师负责制还处在主流状态。现在在导师管理方面的改革则主要根据各高校及各专业的现况,根据各学科特点,在导师科研、教学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制定详细的管理方案及奖罚措施,通过团队活动、讲座和比赛等形式来培养导师队伍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促进各团队、各学院及各学校的良性竞争,使各个学校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三)导师培养方面

培养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急需导师自身深刻领悟立德树人之根本,从而保证立德树人实效性的充分发挥。目前,高校忽视对导师队伍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工作,主要是“立德”和“树人”两部分。在“立德”方面,部分导师思想道德修养不足,一些导师缺少对于自身思想品德能力的重视,只顾自身的学术事业发展和研究成果,把自身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在“树人”方面,“教书”重在学术专业培养,着重技能培养,“育人”重在思想引领,着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研究生导师应在“树人”过程中涵养个人内在的师风师德。但现在,只“师”不“导”的情况屡见不鲜,导师只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的进行讲授,缺少育人部分的意识,这离不开学校的评价机制,也与导师个人能力水平有关。除此之外,一些年纪较大的导师出现育人思维固化、不重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等问题。以上问题最直接的改革方法就是对导师进行思想教育辅导,从年纪较大的导师抓起,使其起到带头作用,让导师们从党的指导思想重新学起,从指导国家的马克思主义重新学起,使其深刻地理解党和国家对于教师的要求,让导师们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从思想层面进步,让导师们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团队在“立德”和“树人”方面的不足进而达到根本改变。

(四)导师考核方面

目前对于研究生导师队伍能力方面的考核仍有空白点,导师的工作缺乏监督,无力保障职责的履行。高校的考核机制往往不止应注重导师的研究成果,思想品德的考核同样重要。一是,部分导师一方面对于学生指导方面的不作为往往会导致学生无法发表论文、顺利毕业,有些学生甚至延迟毕业,还有一些学生毕业后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导师大多肩负各类行政职务或是科研与教学双重任务,导致研究生导师无法全身心投入于研究生培养中。在此导师未能把握好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的身份,未能尽全导师的责任与义务,未能充当好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路人和引导者。二是,对于研究生导师工作监督的考核力度欠缺,导师权力缺乏有效制约,致使导师工作职责履行不力,甚至研究生导师侵犯到学生权益时都不能够进行有效追责,严重破坏了导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三是,对于研究生导师的考核评价往往仅由职能部门对导师过去一段时间内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考评,考核结果也仅仅是针对于导师招生资格、绩效和职称等挂钩,这种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健全导师队伍的考核机制是研究生导师队伍能力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针对导师考核方面的改革要抓住其问题根本,对以上提出的方面,成立专门小组,根据学科实际情况建立考核制度,并不断根据其实际实行的情况和其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

三、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理路

(一)从制度上对研究生导师队伍进行建设

用制度管理人、通过制度转化人。在新的研究生导师建设制度下,选拔出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筛选出“德”“育”兼备的导师,并使导师通过“导”对学生进行导学、全方位培养,这对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院校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水准都具有正向意义。一是,建立合理的评聘机制,按需设岗,按岗位职责进行“评”“聘”,实行“学术自治”。将导师资格的评价、审核以及确定划归专业学术组织。改变其终身资格制,真正通过学术标准甄别、遴选导师。在选拔制度上采取公平公正的选拔方式,给予外校的青年导师同等的选拔机会,并将选拔过程中的成绩和录用名单进行公示,将整个选拔过程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进行,导师选拔竞争上岗,从而改变导师队伍中“近亲繁殖”的现状;二是,加强对导师思想品德能力的筛选和考察,高校可以对竞聘者过去工作经历和思政情况进行调查,并在选拔时通过问卷等形式对导师品德进行评分,从而达到选拔出真正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把师德师风作为导师上岗的第一准则;三是,合理配置导师年龄梯度。发挥梯队导师成员的阶段性优势,做好代际转化及新老交替的工作;四是,取消导师的“终身任聘制”,使导师的资质成为动态的,实行岗位动态管理。以“能者上,庸者下”的动态机制打破原有的能升不能降、能进不能出和论资排辈等不合理的用人理念,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五是,加大对于“国际化背景”导师的接纳力度,同时鼓励高校建立起导师国内外学术交流制度,加强导师的跨学科合作、国际化学习。有助于导师不断提升业务知识水平,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有助于研究生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研究生学习内容的国际视野;六是,成立跨院校、跨学科联合指导小组,增强各培养单位、交叉学科和教师或学院间的交流合作、通过联合培养及“交叉导师组”,进行资源共享,以老导师带新导师,互相取长补短,培养复合型导师人才、研究生英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