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贯穿水污染控制工程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探索与设计
作者: 郭俊元 陈雯婧 许念 柳锦宝 韩佳慧摘 要:课程思政教育是我国新时期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该文基于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与当前存在的问题,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角度深化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从具备价值导向的教学内容、目标引领的教学方法、思政特色的考评体系、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兼修的教师队伍方面,探讨实施课程思政的途径,使得该课程的智育与德育功能协同发展。通过专业知识的价值导向和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清洁生产思想、“绿水青山”的家国情怀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精神,造就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水污染治理专门人才。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符合教育教学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能够为同类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8-0185-04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hange in full-course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n China. Based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als and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course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deals and beliefs education, this article integr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terms of teaching content, goal-led teaching metho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valuation system, and a team of teachers with both professional and ethical accomplishments, the approaches and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re discussed, as a consequence, the intellectual and moral functions of the course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are developed in coordination. Through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le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it also cultivates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leans production ideas, feelings to family and national of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nd the harmonious symbiosis of man and nature spirit, therefore, cultivating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professionals with a high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atriotism who are brave to innovate and daring to take responsibility.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can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pe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各个专业的课堂教学和改革,“课程思政”应运而生。然而,当前高等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更多体现在知识和技能层面,严重忽略了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2]。因此,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是当前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最急迫和亟需的。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大计,环境工程专业是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直接挂钩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青年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根本保障之一,该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角度具有课程思政改革的先天优势,学生经过培养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塑造,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意义。
一、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与现实问题
(一)思政教育目标
课程思政是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知识与技能中,发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作用[3]。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污水处理基本理论、工作原理和设计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清洁生产思想与终身学习理念,以及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显然,该课程集水污染治理知识、技能和德育于一体,在培养学生水污染治理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培育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统一关系,引导学生树立保护水环境的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智育与德育结合,围绕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相统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爱国爱岗精神。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现有教材的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存在脱节现象。当前教材内容主要用于智育,很少包含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基于新时期教育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育人全过程、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方向,更新专业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势在必行。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存在误区。第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混淆,将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划等号,并没有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也没有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中。第二,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严重脱节,缺失包含教案、教学方法、考评体系和教师素养在内的课程思政教育顶层设计。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缺乏。通过与本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座谈,发现70%以上的学生知道课程思政,但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知相对缺乏,80%以上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很重要,可以使课堂教学氛围更活跃,能够提升智育和德育效果。课程思政不具备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只有在智育过程中融入德育,在专业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强调知识技能培养过程中学生道德素养和人文修养的培育,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才能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二、提炼课程思政元素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新时期内涵建设之一,课程思政顺应了此内涵建设[4]。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中,活性污泥法是广泛应用的水污染处理技术,活性污泥中包含有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等,既各司其职又协同合作,从而保证了对水体中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污水稳定塘处理系统是通过塘体内微生物群体代谢和藻类光合作用,使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转化,从而实现污水的净化与再利用,同样体现了微生物和藻类的和谐共处、优势互补。事实上,这些过程体现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团队合作、和谐共处理念。污水经过处理后的最终出路是达标排放或再利用,然而,当前的污水偷排或处理不当后直排的现象依然存在、且屡见不鲜。因此,在讲解污水处理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时,以偷排和处理不当直排案例作为反面教材,以行业诚信和行业道德为准绳,培养学生的“诚信”价值观,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在高等教育中的延伸。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等法律法规政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中的延伸。
(二)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正确认识和把握其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承担民族复兴重任有着积极的作用[5]。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中,在讲授水污染治理知识、技术的同时,不妨穿插我国水污染治理的发展历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历程和水污染治理相关材料的研发更新历程等。我国水污染治理,尤其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投用起步较晚、起点也低,尽管如此,我国的污水治理技术、设备、工艺和材料在很多领域都处于世界前列,在同步生物脱氮除磷、环境友好材料和有机膜无机膜技术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这些成就的取得,源于我国环保行业乃至相关行业的科学家坚持不懈、锐意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及身体力行,也正是这样的道德修养和素养,才使得我国的水污染治理不断突破瓶颈,从而立足世界污水处理领域前列。这些发展历程能够延伸到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由此可见,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理想信念教育,一定能够培养出充满时代感、饱含正能量的专业人才,为社会树立道德标杆,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以“课程思政”为契机,培育学生在保护水环境、建设美好自然环境的理想信念,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三、思政教育措施
(一)价值导向的教案
在教案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是精心组织与设计的,包括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教学内容的价值导向和思政内容的时代特色等,是保证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永葆活力的核心。专业课程的价值导向是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或立场[6]。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稳定塘和土地处理系统均是采用天然的或人工构造的塘体或陆地生态系统对污水的综合净化,正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专业课程中的体现,污水处理是遵循自然规律的,是自然界的土壤、微生物、藻和植物等在自然条件或人工干预条件下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是古文明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的过程。当前世界范围内,能源储备是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化石燃料储量逐渐枯竭,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必走之路,我国每年的农作物秸秆产量约占世界秸秆总量的30%,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制备成型燃料,不仅能够缓解能源匮乏,还能够减少或避免化石燃料在工业活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这源于技术与工艺的进步。技术与工艺的进步则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显而易见,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教育通过将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彻在课堂教学环节,从而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