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协同视域下地方院校校地合作思考

作者: 赵敏

摘  要:校地合作能够为校地双方提供负熵,构建出互惠共赢局面。地方院校校地合作中存在校、地两极,校方一极主要有校级机构、教师和学生三主体,地方一极主要有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三主体,校地合作的实质是两极、六主体的互动。校地合作中的序参数包括合作主体、合作机构、制度建设、合作内容、合作形式和合作期限等,校地合作当秉承整体性、层次性和开放性三原则。

关键词:校地合作;主体;序参数;原则;共赢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9-0010-04

Abstract: School-local cooperation can provide negative entropy for both sides and build a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win-win situation. There are two poles in local school-local cooperation. The pole of the school has three main bodies: The institutions of the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ile the pole of the local also has three main bodies: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individuals. The essence of school-local cooperation is the interaction of two poles and six subjects. The order parameters of school-local cooperation include cooperation subject,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cooperation content, cooperation form, cooperation period and so on. School-local cooper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ree principles of integrity, hierarchy and openness.

Keywords: school-local cooperation; main bodies; order parameters; principles; win-win

校地合作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自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要“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起,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地合作就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校地合作的必要性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封闭系统的熵会不断增加,熵增到最后的结果是“热寂”,即系统会陷入平衡态而失去活力。是故,系统应当保持与外界的开放性,需引入负熵以抵消熵增,即引进其他有效能量以抵消原有能量的无效消耗,使系统保持活力。此原理对于高校建设也是适用的,如果高校不与外界接触,不与外界进行交流合作,那么高校将会出现“热寂”的倾向,势必出现办学方向不清、办学动力不足、办学活力不够,以及与社会需求脱节等不良状况。

因此,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院校,应当是非平衡态的,应该是一种耗散结构,应通过与外界资源交换实现运作有序化。要实现这一点,有两个关键:就院校与外部的联系而言,它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与社会紧密联系,密切接触,紧跟时代脉搏,站在发展前沿;就院校内部而言,耗散结构要求它是一种非线性系统,就是说,与外界的信息、资源交换并不是某一个专门机构、部门的责任,而应该是所有部门、机构都参与其中,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和多维度的负熵系统。

地方院校与地方有着行政、经济、地域、文化和心理等多方面的联系,和地方进行校地合作与共建,对于双方来说是共赢的,“尽管相互之间不完全一致”[1],但二者可各取所需:对院校主体而言,与地方进行合作,既能够履行自身服务社会的义务和责任,又可提升自身的办学实力,还能够清晰并及时调整自身办学方向,并有利于深化自身内涵建设;就地方而言,与高校合作、共建也能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地方可以依托高校的高层次人才进行产业布局、规划或调整,也可以委托高校进行技术开发、攻坚和改进,还可通过与高校进行诸如订单式培养等形式快速获取大量高素质紧缺人才。

二、校地合作的序参数

需要强调的是,校地合作并不等同于校企合作,两者是涵盖与被涵盖关系,校地合作较之校企合作要复杂得多。校地合作存在着院校和地方两个极点:院校一极主要包含着校方机构、教师和学生三主体,地方一极主要包含着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三主体。校方三主体与地方三主体之间能够进行各种程度和规模的非线性合作。要实现两极六主体的合作,除双方都有合作意识和需求外,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是良性发展的关键。

系统论中把对系统影响较大的关键因素称之为序参数(Order Parameter)。校地合作的各个层面当然也存在着一些起关键作用的序参数。如在合作主体方面,教师和企事业单位、政府是序参数;机构方面,校地双方的对接与职能机构是序参数;制度方面,流程和奖惩是序参数;内容方面,科研和教学是序参数;合作形式方面,平台式、共建式是序参数;合作年限方面,长期、长效合作是序参数。

(一)合作主体

前文已述,校地合作关系上,存在着院校和地方两个极点,两极中各有关键主体。院校一极主体主要有相关机构、教师和学生等,三者之中教师是序参数。相关机构是指和校地合作发生关系的部门和机构,如校地合作办公室、科研处和教务处等。这些机构多仅起穿针引线作用,通常仅作为信息对接和流程管理平台而存在,并不具备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囿于能力和经验,学生常仅能作为完成合作任务的辅助力量,也不具备单独完成任务的能力。故在一般情况下,校地合作的内容、任务均需要教师作为主导才能得以完成,只有教师才掌握着地方一极看重的技术,才具备攻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够单独完成相应的任务。

地方一极主体可大致分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三类,其中的序参数通常是企事业单位,但有时政府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我国这样的规划性和政策引导性较强且通常是“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桥梁[2]”的“大政府”,很多时候可以左右校地合作的走向。不过在具体执行方面,政府的具体合作要求依然需要通过实体的企事业单位来落实。地方上的个人虽然也参与校地合作,但往往不是校地合作的主导。故此一极中的主导当是地方企事业单位,一般来说,校地合作的绝大部分项目、资金都来源于地方企事业单位,与校方合作的主体也是企事业单位。与政府和个人这两个主体相比,企事业单位与院校的合作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

(二)校方合作机构

校方也需要相应的机构或部门来对接校地合作相关业务,这些机构、部门可分成院校级别和二级学院(系)级别,两个级别的相应机构形成闭环。

多数院校并不专门设置校地合作机构,校级对接任务通常也散落在各职能部门,譬如党政办公室、教务处、科技处、团委和学生处等,但这些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内完成相应工作,如教务处是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处是管理学生,所以其对外承接合作通常是被动的,非积极的,是守株待兔等待型的。为改变这种被动模式,近年来也有一些院校设置校地合作处,专门总览、负责全校的校地合作事宜,主动出击,以期改变被动等待的模式,并能带来更多合作机会。对于地方院校而言,成立专门的机构是必要的。越是层级低的院校,越需要从地方获取发展空间、资源和支持,便越需要与地方合作。

校级的相关机构相对来讲着眼于较为宏观的层面,而具体的任务落实、推进需要作为第二层级的院(系)来承接。作为教学和科研主体的二级学院(系),通常也不专设校地合作专岗,其岗位职能通常由院系办公室、系主任等分担。从现有状况来看,二级学院(系)确实没有专设岗位的必要,因其岗位任务主要是信息的转达、人员的调配,其功能指向是内向的,完全可以在现有人员基础上兼任。

(三)制度建设

“促使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及家庭等主体之间融合的内在动力与一般规律在于责、权和利之间的相互关系”[3],因此校地合作制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校地合作顺利推进的保证,是公平公正的基础,能为参与校地合作各主体提供有效保护。

制度建设中,清晰的流程制度需要先考虑和建立。一个合格的制度首先要求合法合规,要符合法律、法规,还要符合道德和伦理要求,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对合作双方的法律与心理保护,还能堵塞贪腐的漏洞,利于合作长期化和深入化;其次是制度要简洁、清晰,尽量扁平化,简化审批,保证高效、快速;最后是制度应尽量公平公正,最好实现帕累托最优,制度是各方利益的权衡和妥协,只有惠及大部分群体的制度才有可能受到拥护。

制度建设中,工作量认定与计算制度颇为关键,它也是对校地合作本身价值和意义的肯定。院校方的校地合作人员包括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这些人员专职少,兼职多,故只有制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工作量认定制度,才有可能调动积极性,才能长期推进相关工作。

另外还需建立奖惩制度。除维护基本公平公正之外,一个制度还应有激励和惩罚机制,以推进各方面工作绩效。奖励制度通常可以纳入院校既有科研和教学奖励系列,利用既有的量化体系进行核算和奖励,奖励制度中设置KPI指标最为关键。惩罚制度也是绩效考核制度中重要的一环,能够杜绝不作为、乱作为现象。

(四)合作内容

实际操作层面,校地合作的内容多集中在科研和教学方面。

科研是校地合作的主流,合作多以课题的形式体现,一般分纵向和横向课题。纵向课题是上级主管部门的委托课题,是院校方较为看重的种类;横向课题是地方一极委托的课题,它的开展能为校地双方提供强劲动力,是双方互利共赢的主要体现。

教学方面的合作也分两个维度,一是地方参与院校的教学事务,一是院校参与地方的教学事务。前者指利用地方三主体所拥有的资源、力量和需求去参与、改善院校的相关教学,使得院校的教学方向、水平能够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接,能紧跟社会需求和时代脉搏,能有目的地培养合格的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后者指院校利用自己现有的教学力量提升技能和文化素质,常见的合作形式有师资培训、专题技能培训和文化宣讲等。

校地合作也包含一些其他方面的合作:宏观层面的如合作办学、共办学院及研究院等;中观层面的如共办研究所、中心等;微观层面的如共办展览、赛事等。

(五)合作形式

校地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不妨从院校极的视域来看看。

院校层面的常见合作形式是共同办学,以独立学院转制为例,若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则为公办院校;若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则为国有民办或民办院校。设置研究机构和合作平台也是校地合作的常规举措,地方政府偏向于与院校共建各种合作平台、研究院或研究所,希望利用这种短平快的合作方式迅速提升生产工艺和转化生产力。另外常见的合作形式是共同举办活动,特别是临时性的大型文体、会议活动,因为院校可以迅速提供较多高素质的临时力量。

教师以专家个体的身份与地方进行合作也屡见不鲜,个体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常见合作形式有智库成员、独立董事、顾问和项目承担者等;个体与地方企业合作除了顾问、项目承担者之外,也可以是合伙人或代为经营者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