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机制探究
作者: 王璐 周宏武摘 要: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当前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需求迫切但机制薄弱,该文提出通过打造全链条式党建引领体系、推动以学风促党建支部设置等方式,推进党建制度落实,创新师生共建机制,以期为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挖潜力、注活力、添动力。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党建;联合培养;机制研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9-0039-04
Abstract: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is an effective carrier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urrently supervisors have a strong demand for participating in the postgraduate Party building work but the mechanism is relatively weak.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rty building system, which devised a novel teacher-student co-construct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tap potentials, bring vigor and enrich motivation for supervisors to participate in postgraduate Party building work.
Keywords: supervisors; postgraduates party building work; co-cultivation; mechanism study; innovate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研究生党组织建设,切实加强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研究生党建工作是推进研究生教育的有力抓手。
一、新时代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意义
学生党建工作既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学校党建的主要内容。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①,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基。但研究生思政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相对薄弱,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政教育,是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十分紧迫的任务。
导师在教书之外,还担负着育人的基本职责,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首要责任。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导师首要责任人的作用,有效调动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研究生思政工作的提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联动导师实现师生党支部的共建,切实有效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入党过程中的作用具有战略性意义。
二、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作者分别从导师、学生角度设计问卷《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现状及作用调研问卷(导师篇/学生篇)》,旨在了解现阶段导师及研究生党建工作中的需求和建议,结合调研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推动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机制的规范化。最终导师篇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学生篇回收有效问卷328份。
(一)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数据分析
1. 导师篇数据分析
受访者均为党员,其中40人担任党内职务,如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和支部书记等,涵盖新任研究生导师与资深研究生导师,担任研究生导师年限自1年至12年不等。92%的受访对象每届指导的研究生数量为1~5人,仅有8%的受访对象每届指导研究生数量为5~10人;且同样有92%的导师是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学生,有8%的导师经过学院调剂决定所指导学生,因此同济大学研究生导师负责研究生人数适宜,导师分配整体比较满意。
大多数师生关系和谐、交流畅通,能够履行导师责任。96%的受访对象与学生关系融洽,4%的受访对象与学生关系一般,绝大部分师生能做到双方相互主动联系。全部受访对象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都对学生提供过帮助,其次是生涯规划指引和专业实践指导,各占比88%;60%受访对象在“思想政治素养”方面对研究生提供过指导,“党建知识教育”及“个人兴趣发展”指导较少,占28%。
大多数导师认为导师应参与到研究生党建指导中且参与度较高。84%对“导师应主动参与到研究生党建工作中来”表示赞同,16%持中立或否定。72%认为参与研究生思政和党建指导对学生有重要影响,且92%认为在发展党员时,党组织应主动联系导师征求意见。课题继续对研究生导师在党建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作了进一步调研,如征集导师对担任学生入党联络人、培养人的意见,68%表示赞成,28%持中立态度,4%表示反对。现实情况中,64%受访对象参与过研究生的入党启蒙教育,32%参与过师生党支部共建及参与定期谈话交流,20%曾担任入党联系人指导社会实践,另有12%参与过入党材料审核。
大多数导师对现状相对满意,但仍有待加强。课题最后对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研。66.6%对自己在研究生党建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表示满意,33.4%表示一般。44%对所在院系目前研究生党建工作现状表示很满意,52%非常满意,4%认为一般。84%的受访对象认为当前学校在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的机制设计和创新方面还有待加强,60%表示院系尚未建立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制度;部分受访对象提出具体建议,研究生党建与实际业务联系不紧密、不均衡,需进一步加强实际效果;强化意识,完善机制,加强思想沟通。在促进导师参与建设渠道方面,需出台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制度及建立师生党支部一体化模式,部分认为需加强导师激励机制,完善导师能力提升机制,另有受访对象提到应减轻导师其他方面的任务,更有余力投入到共建中来。
关于研究生导师心目中的党建工作范式,受访对象认为研究生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应立足人才培养,有机融入科研学术活动中。做好规定动作基础上发挥研究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建立党建制度,互相主动参与研究生党建。同时对党建机制的设置提出期望,要有助于为师生关系更融洽提供渠道,从而拉近师生距离。
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制度落实具有必要性。从导师篇问卷的“您所在学校/学院是否建立了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制度?”及“您认为所在学校/学院研究生党建工作现状如何?”两个问题中,我们引用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系数,对两问题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将作答结果进行量化,见表1、表2。
表2 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
用SAS统计软件分析发现两问题间的相关系数为0.721 20,显著性检验p<0.000 1。即可认为“您所在学校/学院是否建立了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制度”与“您认为所在学校/学院研究生党建工作现状如何”两问题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学校/学院建立了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制度后,导师对所在学校/学院研究生党建工作现状的满意程度得到显著提升,可见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将其落地为制度的必要性。
2. 学生篇数据分析
本次课题同时调研了学生对于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及看法,共回收有效问卷328份,其中硕士生占62.2%,博士生占37.8%;中共党员共计78人占比23.78%,预备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3人。全员参与过入党流程,调研问卷具有说服力和可信性。
学生对导师参与思政教育和党建工作的认可度与导师参与度呈正相关。在目前导师对研究生进行的教育中,“学术和科研”被受访对象普遍认为是导师做得最好的部分,另外依次是生涯指导、人际交往,满意度最低的为思想政治教育。从导师参与学生党建的情况来看,63%的受访对象表示导师很少或从未参与过自己或同学的党员发展流程、党组织生活等,20.73 %受访对象的导师经常参与学生党建工作,15.85%受访对象的导师深入参与过学生党建工作。研究发现,学生对导师参与思政教育和党建工作的认可度与导师参与度呈正相关,导师深入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受访对象更大程度(76.92 %)地认为导师和辅导员应结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导师从不参与学生党建的受访对象尚未认识到导师参与的意义,因此对导师参与党建的活跃度尚不关心。
导师参与度更高的学生认为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具有重要作用。50%受访对象赞成导师应主动参与到研究生党建工作中,42.68%持中立态度,7.32%明确表示不赞成。但导师参与学生党建频率更高的受访对象赞成导师应主动参与到研究生党建工作中,从不参与学生党建工作的导师所带的学生反而对此持否定态度,故说明院校应多开展此类尝试,使持否定态度的学生体会到更多元的可能性。与此结果类似的还有对“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政教育和党建对学生今后影响”一题的看法:58.53%认为导师在研究生党员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并有68.3%认为在发展党员时需主动联系导师征求意见。75.61%认为导师需要加强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波动。
导师作为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引路人,不仅仅是学术科研的导师,也应在思政方面起到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思想波动,在院系、导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培养浓郁的联合党建工作氛围,解决学生思想困惑,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并有受访学生对开展的具体方式展开期望,提到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联合开展党建工作将更有利于发挥导师的作用,希望丰富党建共建形式,以多元化活动组织与多方参与,提供机会与平台,增强参与度。
(二)当前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需求度较高,但存在较多困难,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认同度高,但参与度低
大部分师生对“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意义”持肯定态度。84%的受访对象对“导师应主动参与到研究生党建工作中来”表示赞成,80%的受访对象对于“导师应与辅导员联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表示赞成。72%的受访对象认为参与研究生思政教育和党建对学生今后将产生较大影响,并有92%受访对象认为在发展党员时,党组织应主动联系导师征求意见,说明绝大多数受访对象认为研究生导师应参与到学生入党发展中。同时有88%的受访对象认为需要加强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并及时发现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波动。
然而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导师在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参与度较低,全部受访导师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都对学生提供过帮助,其次是生涯规划指引和专业实践指导,各占比88%;60%受访导师在“思想政治素养”方面对研究生提供过指导,“党建知识教育”及“个人兴趣发展”相对指导较少,占28%。
2. 时间与理论知识有限,机制设计有待加强
尽管参与意愿较强,但是受理论知识与时间方面的限制,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实际推进存在难度。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导师缺乏参与意识,另外部分学生由于学校缺乏机制设计、学生不够主动,从导师层面来看,有76%的导师表示是由于时间不足,40%的导师认为自己党建能力缺乏指导,16%认为思想政治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在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时存在困难。
84%的导师认为当前学校在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的机制设计和创新方面还有待加强。在未来促进导师参与渠道建设方面,多数认为需出台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制度及建立师生党支部一体化模式,部分认为需加强导师激励机制,完善导师能力提升机制,另有受访对象提到应减轻导师其他方面的任务,更有余力投入到共建中来。
3. 学生满意度低,党建与科研任务缺少有机联动
当前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内容,“学术和科研”方面普遍被认为是指导最好的部分,另外依次是生涯指导、人际交往,满意度最低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有近10%的受访学生对导师参与学生党建工作提出质疑:不希望导师过多参与党建工作。他们认为党建工作仍应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辅导员等思政老师为辅,导师应把握好学科专业性,与党建工作有互动即可,担心与学科发展产生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