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创新思维方法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

作者: 胡姝玲 杨子叶 杨功流 田华

摘  要:新时代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自己的命运的必要手段。在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得到普遍发展的当下,实施将创新思维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扎根通识及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突出特色。该文在创新思维方法课程中同步实现创新与立德树人的目标,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需求出发,阐明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并在创新思维方法课程中进行以人文关怀为核心,从企业到学校再到竞赛,不同类型大咖引领;因势利导课程思政的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一定的成绩。

关键词:创新思维方法;课程思政;人文关怀;科技创新;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9-0043-04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 necessary means to grasp their own destiny i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t the moment when the relevant courses and practice links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have been widely develop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closely combining innovative thinking with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rooted in the teaching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has become a prominent feature in the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basic quality and ability needs of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urse of innovative thinking methods, with humanistic care as the core, different types of great stars lead from enterprises to schools and then to competitions. The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innovative thinking meth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car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reative education

一个国家,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得到普遍发展的当下,如何将创新思维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扎根通识以及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迫切需求。如何在创新思维方法课程中同步实现创新与立德树人的目标,需要高校教师深耕细作,不断挖掘。

一、新时代的教育双重特色——创新与立德树人

(一)通识教育对创新的需求

创新是新时代的时代特色。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科学技术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生产组织和经营模式的变革,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下新要求。如何提高创新驱动力以实现创新能力的大幅度升成为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

立德树人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不仅仅需要与专业课协同,同时也对在通识课程中践行立德树人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成为高校教师面临的新课题。这是一种新的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学体系,对专业课及通识课程教师均提出更高的要求和任务,即要求教师挖掘、学习并讲授好与所承担课程有关的思想政治元素。

(二)实施与深化素质教育的“抓手”

创新理论形成于20世纪,当前创新在我国出现频率非常高,一般认知上对创新的理解包括三个层次:更新、创造及改变。创新思维则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差异独到、社会意义或者价值的思维成果[1]。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可以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全民的创新能力,这关系着国家前途命运,需要通过素质教育进行。而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在系列问题上创新,其中包括理念、观点、制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都要创新。不创新,素质教育难以实施。因此,从上述各种角度来看,创新是使素质教育能够真正得到贯彻实施的有力保障。

二、创新思维与方法及其对通识课程的教学需求

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一般来讲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在当前数字经济的时代对于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立德树人[3]。

(一)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需求

教师是教育教学之本,高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高校教师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其学术创新能力、因材施教;一方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学校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且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成长进步。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相互约束。教师的全方位素质和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肯定能够有力地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特点和需求

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应用上企业优先于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众所周知的华为、联想等企业均十分重视企业创新,追根溯源,可以将这个原因归结为:企业的生命力在于技术创新。国家的创新战略归根究底是说国家的经济和科技生命力在于创新。具体来说,创新不仅仅有助于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使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当前教育教学正在进入新时期——新工科建设阶段,如何将新工科与创新教育相结合,成为高校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方法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创新素质的提升,实现素质的协调发展。尽管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可以提升创新能力,但是需要主义的是与当前教育强调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概括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创新思维和方法入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2021年11月24日,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开班式在北京举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围绕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行了深度解读。吴岩指出可以用四个突出来概括课程思政的总目标,即教学理念上更突出“教学口”,文字上更突出“专业味”,内容上更突出“新要求”,举措上更注重“真效果”,充分强调了专业课教学各个环节“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识教育中不需要课程思政,相反应该更加重视课程思政。

通识教育的目标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集中表现为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通识教育虽然自民国草创,但是到目前为止许多大学对通识教育的提倡也仅仅停留在少数具有先见之明的教育家文字中。1941年,梅贻琦先生和潘光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也提出了“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的著名论断。如今,中国社会和大学经过数十年高歌猛进的现代化建设,通识教育已经成为现实。重多高等院校进行了培养大纲和课程体系的调整,通识教育在中国可以说是遍地开花[5]。有的学校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教育教学研究,如书院、研究性教学等,在此不作赘述。通识教育是当今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旨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作为一门课程,创新思维方法能够满足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要求,是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课程。为适应通识教育要求,对创新思维方法课程也要进行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改革。

三、创新思维方法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应用

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引领,形成课程教学“大思政”的新格局。

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改革,经过向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标杆教师不断学习经验的过程,教学团队在“创新思维、方法与实践”课程中不断进行相关的课程思政学习,整理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思政教育眼界,策划课程思政环节。根据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师们从思想引领、专业知识讲授和团队合作、沟通与交流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打造属于创新思维方法课程与众不同的课程思政教学环境和课程思政环节。具体来讲授课教师从人文关怀、大咖引领及专业人物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一)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一种主动关心学生的意识或责任,并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态度。师生之间的人文关怀是教师秉承立德树人,融知识、情感和意志等为一体的内在素养外化为自觉地服务于学生的实际工作和才能。建立良好的人文关怀有助于进行有效心理疏导进而提升学习效率。人文关怀即人性关怀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的尊严自由权利的维护,对人类的理解与自由的追求,简单地说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创新思维方法课程注重通过创新思维、方法及其实践,人文关怀是必须的环节和过程要求,因此人文关怀贯穿了创新思维方法课程的全过程。

通过创意启发、管理和实施,让以学生“金种子”为基础,以小组得分作为考核结果的主要内容。人文关怀的设计和实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小组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与教师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对“金种子”项目从创意入手进行解释和执行、实施及完成的具体过程中促进和养成人文关怀素养的形成;二是课程中以同理心、客户旅行地图、故事图及游戏化等创新思维与方法的环节,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理念,践行人文精神。特别是同理心和游戏化的策略,教师正确指导学生,强调在创新方法流程化的过程中对项目应用情景的超越换位思考的深度理解和交流,使得学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人文关怀的能力,润物无声。关于同理心的理解,很多学生理解为简单的换位思考。为将同理心说明清楚,特别地找到了一群有爱的孩子邀请一名坐轮椅小朋友打篮球的视频,当同学们看到这群有爱的孩子坐着各式“轮椅”打篮球时,对同理心的理解瞬间达到了一定高度。同理心是超越换位思考的,仅依赖单纯的换位思考是不充分的,还要从对方的角度去设身处地地感受和实施。此外,在创新思维方法课程上专门安排了游戏的环节:用毛条和超轻黏土进行小组项目的表演。学生用毛条和超轻黏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故事,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并且通过手工制作释放了学习的压力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将人文关怀融入教学之中,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