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自我成长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研究

作者: 李喆君

摘  要:为了解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生自我成长的帮助效果如何,为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南京某高校认定的贫困生为对象,经推荐和自愿的方式,再通过问卷筛查最终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名学生。对实验组进行为期五周,每周2~2.5小时的结构化团体辅导活动。对照组在这期间不进行任何干预。干预前后选择相同的问卷进行测试,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团体辅导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的人际关系、正负性情绪和自尊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五周的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在人际关系、负性情绪和自尊水平上都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善(p<0.001),而对照组除负性情绪有显著改善外(p<0.05)其他方面均无变化。干预后发现实验组的正性情绪相对于对照组显著增加(p<0.005)。结论表明,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在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成长中,对于改善人际关系、情绪调节、提高自尊水平都有着明显的效果,具有实践和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贫困生;自尊;人际关系;情绪;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9-0060-04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n self-growth of impoverished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of impoverished students. Chose the impoverished students who identified by the university in Nanjing as the object. Through recommendation and self-recommendation, and then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creening, 24 students were eventually identified, 12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12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structured group counseling for 5 weeks, 2~2.5 hours a week.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intervene during this period, which was a natural state. Chose the same questionnair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to test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Before group counseling intervent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and self-esteem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p>0.05). After five weeks of group counseling intervention, the level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negative emotions and self-esteem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p<0.001). And there was no change in other aspects except negative emotions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positive emo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05). The application of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the self-growth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had obvious effects on improv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self-esteem, and had practical and populariz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 impoverished student; self-esteem;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motion;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以往研究指出,相对于非贫困生来说,贫困生更容易出现负性情绪较多、人际交往困难和自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一直伴随他们并影响着其各方面的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受到广泛关注。广大教育工作者针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一直非常重视,有研究者指出[1]应从培养高校贫困生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使高校贫困生亲身体验积极心理情绪,克服人际交往障碍三个方面,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问题提出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以往研究中[2-3]可以看到,心理工作者针对贫困生人群开展过各类有效的团体辅导,帮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了发展。本研究以大学贫困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结构化团体辅导对贫困生心理进行干预,对团体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某高校某一学院中认定为贫困生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辅导员推荐和自愿报名的方式,再经过问卷筛查,最终确定本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各12名,年龄都在18~20岁,其中实验组平均年龄18.75岁,男生2人,女生10人,对照组平均年龄18.92岁,男生4人,女生8人。

(二)工具

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评定量表由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编制,共有28道题目。该测验是用个体在近段时间内与人交往时的表现来测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采用两点计分,回答“是”得1分,“否”得0分,总分28分,得分在0~8分表示与朋友相处上困难较少;如果得分在9~14分表示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如果得分在15~28分表示与朋友相处上困扰较多。

罗森伯格自尊量表(The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RSES),由罗森伯格1965年编制,1999年由我国学者进行修订[4],偏向于测量人们的整体自尊水平,关注人们整体上看待自己的方式。最初用以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目前是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该量表采用1—5分的五级评分,其中3、5、8、10为反向计分。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由Watson和Clark于1988年编制,用于评定个体的正性和负性情绪。中文版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由黄丽等翻译[5],由20个条目组成,包含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两个因子,分别由10个描述正性和负性情绪的形容词组成,采用1~5分的五级评分法。

(三)干预方法

1. 干预过程

对24名参与者进行施测,之后对实验组的12名同学进行为期五周,每周2~2.5小时的结构化团体辅导活动。对照组在这期间不进行任何干预,为自然生活状态。实验组干预结束后,再次对24名参与者进行施测,测试量表与前测相同。团体辅导活动由研究者本人设计并实施。

2. 团辅方案

本团体名称为“绽放的星星——贫困生自我成长团体”,团体性质属于发展性、封闭式、同质性和结构化团体。根据前期对于我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大数据分析和个体咨询中的贫困生问题设计本方案,具体方案详见表1。

(三)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2(实验组、对照组)×2(前测、后测)混合实验设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考察团体辅导的干预效果。

三、结果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得分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人际关系、正负性情绪、自尊水平上均无差异(p>0.05)。说明两组成员在人际、情绪和自尊水平上基线水平一致,两组被试是同质的,为后测比较提供了依据,具体情况见表2。

(二)实验组的前测、后测得分差异比较

通过5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实验组的前测、后测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实验组在人际关系上有显著改善(p<0.001),从得分上来看,干预前他们的平均分显示存在一定人际困扰,而干预后的平均分显示存在较少的困扰。在他们的主观报告中多数人也会提及他们通过活动认识了更多的人,拓展了人际圈,敢于在别人面前分享自己,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活动中的交流沟通也衍生到了生活中。实验组在情绪上有显著的改善,表现在正性情绪显著增加,而负性情绪显著减少(p<0.001),在主观报告中涉及到改善了情绪,心情得到宽慰,释放了压力等。实验组在自尊水平上也有显著改善(p<0.001),从得分上来看,干预前他们的自尊水平更倾向于自卑,而干预后更加自信,在主观报告中他们提到活动让他们认识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资源与优势,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三)对照组的前测、后测差异比较

将对照组的前测、后测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4。可以看到只有负性情绪有显著改善(p<0.05),其他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

(四)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测得分比较

实验组和将对照组的后测进行比较,结果见表5。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正性情绪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加(p<0.005),人际关系和自尊水平较对照组有一定改善,尚未到达显著水平。

四、讨论

(一)团体辅导对于贫困生自尊的改善

自尊是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有学者认为,自尊具有缓冲焦虑的功能,是个体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心理机制,是心理健康的决定因素。自尊的提升对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6]。贫困生由于经济原因导致的资源匮乏及在家庭养育上的忽视与缺失往往会导致他们对于自己的自我评价偏低,缺乏自我价值感而出现低自尊的表现。而对处于大学阶段的贫困生来说,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理想和憧憬,这就造成了“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也导致了自我怀疑的产生,使得自尊水平下降[7]。社会文化因素中,贫富差距增大,学生中出现的攀比、拜金现象也越来越多,冲击着贫困生的价值观,这对贫困生自尊水平也会带来一定影响。本研究在团辅方案设计中着重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接纳,以此来提升自尊水平。单元2以自我认识为主题,在主题活动“我的星星”中让大家体验到自己的独特性,发现自己独特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和理想并且通过自己和团体的力量来寻找自己在身体、能力、性格、经验、关系和其他方面的资源,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活动中大家也分享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彼此间获得了一些支持性的接纳,大家对于自己的缺点也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其他单元对于自身情绪、压力及规划的了解也可以增加自我认识。团体包容、接纳的氛围,成员间在团体中和团体外的相互支持也有利于自尊水平的提升。从实验组的结果来看团体活动都有助于改善自尊水平,而对照组中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没有进行任何的干预,他们的生活环境也没有大的变化,所以自尊水平并没有显著变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