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法治教育模式问题及改进路径

作者: 范俊荣 邹丽梅

摘  要:人类命运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绿色发展是我国当前的最佳选择,生态文明时代加强高校环境法治教育是生态法治建设的必要环节。目前我国高校环境法治教育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高校及社会对环境法治教育重视度不高、教育内容不成体系和环境法治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实效性不高等等。通过讨论环境法治教育的重要价值,重新构建环境法治教育内容体系,探讨如何在高校专业教育中有效渗透环境法治教育,增加环境法治教育实践环节,为我国培养具有绿色思维、具备环境法治行为能力的新一代公民。

关键词:高校;环境法治教育;教育模式;存在问题;改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9-0128-05

Abstract: Human destin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reen development is the best choice for China at present. In the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rule of law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a necessary lin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rule of law.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rul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For example, the universities and society do no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rule of law, and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 mode of environmental rule of law in universities, such as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is not systematic, an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link of environmental rule of law education is not effecti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environmental rule of law education, reconstructs the content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rule of law education, discusses how to effectively infiltrate environmental rule of law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reases the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rule of law education. The aim of is to train a new generation of citizens with green thinking and environmental rule of law behavior ability for our country.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vironmental rule of law education; education mode; problem; improved path

环境法治教育是指为推进环境法治建设,遵循环境法治建设规律和教育规律,在大学生中系统性地进行环境法律知识、环境法治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具有环境法治素养的人。环境法治教育是生态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以学校为营地,目的是培养具有环境法治思维、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知法守法的新一代公民,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和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历史责任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一代绿色人才。

一、高校环境法治教育模式概述

(一)高校环境法治教育

对于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督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此阶段是我国开展生态文明法治观建设的关键时期,环境法治是开展生态文明法治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树立正确的环境法治观念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环境法治教育要求受教育对象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为手段,调整多种环境利益关系;要求受教育对象遵守自然生态规律,遵循生物多样性、循环再生的规律,促进社会和谐有序进步;要求受教育对象了解法律是社会最基本底线,不仅要自觉遵守法律,还要将生态文明理念及环境法治意识融入生活之中。

在我国的环境建设中,环境法治教育的作用体现为(1)绿色发展理念重构。我国现在已经进入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阶段,需要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环境法治教育需要对人们的发展理念进行重构,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绿色发展观。(2)绿色人格塑造。我国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后,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具有生态文明知识和环境法治技能的新一代公民,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变奠定人力资源基础。(3)环境法治文化再造。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中,打造良好的环境法治文化环境,从大学生开始培养学习环境法治知识的自觉性,提高公众环境法治意识,塑造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人文及法治基础。

高校环境法治教育的特征包括:(1)体系性。环境法治教育强调环境法律知识的整合和体系的建构,需要形成环境法治教育的核心概念、理论体系和知识架构,避免一般环境教育的片面化和知识的碎片化。(2)开放性。环境法治教育是一个开放体系,一方面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模式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模式,我们需要探索很多未知领域,需要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另一方面环境法治教育具有通识教育性,可以与其他通识教育学科进行融会贯通,落实到所有教育过程。(3)实践性。环境法治教育与其他法学学科一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环境法治教育知识应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对环境法治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学生可以熟练运用环境法治知识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尤其注意对大学生环境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

(二)高校环境法治教育模式

1. 高校环境法治教育模式的内涵

教育模式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方式、方法和途径的有机结合和运行机制。高校环境法治教育模式开端于实践中各高校对环境法治教育的目的、方式、方法和教育途径的摸索与实践。本文中探讨的环境法治教育模式包括环境法治教育目标、方式、方法和途径等的结合。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绿色发展,教育也要进行绿色化、生态化转变,大学生的教育也要进行绿色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绿色法治思维的一代新公民。具备绿色法治思维的新公民,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承担一定的科研和建设任务,还应具备绿色思维、法律意识,能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法治观,在生态法治建设中的作用就是发挥这种价值观在国家认同、大学生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方面的重要推动作用,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核心理念的确立及培养他们爱护自然、关爱生命的价值观念,具有深远意义。

高校环境法治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在德育教育方面,制定环境法治教育融入德育教育计划,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中加入生态意识教育、生态法治思维教育及生态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在初入大学之际即开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意识。其次在高校课程建设中,注重融合环境法治教育的内容,专业课建设中融入绿色意识、绿色技能和防范环境风险意识的知识。最后,在高校环境法治教育的实践环节,建设多种实践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保护建设的活动中来,实现环境法治理论与实践操作及大学生自我修养的良好结合,不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良好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坚定信念,还应具备法律思维和维权意识,不触碰环境法律底线的意识及自我控制能力。

2. 高校环境法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环境法治教育的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兼顾专业性、学科性和社会性特点。狭义的环境法治教育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育,如大学课程中的环境法课程、自然资源法课程和林业资源法课程等与环境法学学科相关的课程;广义的环境法治教育内容包括除环境法学学科以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其他学科,如环境科学、生态文明教育、生态伦理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培养环境保护法治思维、养成遵守环境法律的习惯;培养环境法治观念,具备承担环境保护责任意识等。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消费观,养成低碳行为习惯,形成环境法律意识。

高校开展环境法治教育可以弥补高校法治教育中环境法治教育内容短缺的现象,给予学生更多接触学习环境法治知识的机会,培养环境法治观念。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全民参与环境共治,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

3. 高校环境法治教育的途径

高校环境法治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借助高校课堂,通过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建设高校校园环境,营造高校环境法治教育氛围,打造浓厚的保护环境、热爱自然和爱护绿色环境的良好氛围等环节来完成。

(1)完善高校环境法课程体系建设

在我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高校环境法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应面对新局面开展新设计,在课程设置方面,除法学专业需设置环境法学课程以外,其他专业也可以开设环境法学的通识课和选修课。尤其是在环境类、农林类专业,环境法学课程可以作为通识课程在全校开设,设置在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环节;在非环境类、农林类专业的其他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里增加环境法治的思想和内容,通过增加环境法治教育课程的覆盖面,增加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重视。

环境法治教育内容是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律基础教学内容中,除宪法、刑法和民法的普法教育外,还应增加环境法治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课建设应根据党和国家的形势,增加相关环境法治内容,将生态文明思想和环境法治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课程。通过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必修课优势,将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建设美丽中国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自己的理想,结合中华民族传统生态伦理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环境法治知识,培养绿色低碳行为和生活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法治观。

(2)建设环境友好的校园环境

环境友好的校园环境,会让人体会到良好环境的福利,美好的环境可以塑造人和影响人,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校园硬件设施要符合保护环境基本规律,符合绿色低碳要求,校园建筑要低碳环保、绿色化,校园景观建筑尽量符合自然环境的基本条件,与花草树木等天然景观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时刻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感受自然对人的美好馈赠。在校园建筑方面,教学楼、图书馆和学生宿舍建设要尽量实行节能低碳建筑,节电节水,减少噪音。

(3)打造校园环境法治教育文化氛围

高校利用大学生社团、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和校园网络等各种媒体平台进行环境法治教育的宣传活动,随时随地进行环境法治教育的宣传活动。高校还可以利用高校学术氛围较为浓厚的环境,将学术活动与环境法治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学术会议打造浓厚的环境法治教育氛围,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就环境热点问题进行科学讲座、开展学术研讨,给同学们普及环境法律知识,扩大环境法治在校园中的影响。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对环境立法参与度、法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