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心理委员角色认同质性研究

作者: 倪亚红 赵富春 郁建华

摘  要: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高校要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和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班级和宿舍两极是预防和维护的首要环节。能够在大学生心理危机源头上就及时发现问题并初步干预,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心理委员的角色认同如何关系到心理委员制度的完善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委员自我认同较低,经过培训由“被调剂”转变为“很重要”;班级同学认为心理委员“可有可无”,角色认同明显偏低;辅导员对心理委员的角色认同则存在较大差异。对此,就心理委员胜任力提升进而促进自我和他者对心理委员的角色认同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高校心理委员;自我认同;他者认同;胜任力提升;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9-0158-06

Abstract: The Guideline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compiled by China's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quires the nation's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o establish an early warning and prevention system at "four levels"―colleges, departments, classes and dormitories, with the latter two as the initial links. As it is critical for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ors to identify the first signs of a mental health crisis and to intervene. How well the mental health monitors identify with and assume their role determines the functioning of the monitoring and intervention system and, consequently, the success or otherwis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ntal health monitors had low self-identity and changed from "adjusted" to "very important" after training.  The classmates thought that the mental health monitors were "dispensable" and the role identity was obviously low.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guidance counselors' role identificat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monitors.  In this reg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enhance the competence of the mental health monitors and promote the role identity of self and others.

Keywords: mental health monitor; self-identity; others' identity; competency improvement; qualitative research

随着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各高校空前重视。但当时国内高校专职心理教师比较短缺,甚至不少高校还没有心理专职教师。这种现状不仅与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匹配,而且也根本满足不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因此为尽快改变这种不利的被动局面,各高校纷纷建立起学校、院系和班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互助工作机制是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的切实可行的做法”[1]。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应运而生。

一、问题提出

近几年,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堪忧。由此出现的极端事件已严重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影响高校快速发展。工作中我们得知,高校对一些极端事件往往感觉非常突然,当事人也基本没有求助过。但是事后与其身边同学谈话中,往往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而我们往往缺乏心理危机预防理念和快速反应能力。但凡及时发现一些学生有心理问题,学工人员就会去干预,干预了再出现极端状况的案例是极少的。2018年7月4日,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高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要求各高校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和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而在这“四级”预警防控体系中,班级和宿舍两级是至关重要的两极。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基本上都在宿舍和班集体中,及时地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心理委员的作用尤为关键。

时至今日,高校班级心理委员设立已有十多年,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价值、重要性也已初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心理委员的相关议题研究也呈不断深入之势。研究主要涉及高校心理委员的发展历史、心理委员的工作胜任力、心理委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能力提升等方面。马建青和欧阳胜权[1]从理念建构、前期探索、正式诞生和快速发展四个方面对高校心理委员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梳理;强调了高校心理委员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及心理委员制度建立的价值和意义。赵晓磊[2]也对高校心理委员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丁闽江、魏虹、余金聪等学者则着重对高校心理委员的工作胜任力进行研究,丁闽江[3]在前人基础上构建了“两种观念、两种知识、六种能力”的心理委员能力结构模型。高校心理委员的工作现状、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提升工作能力?这些方面的问题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冯丽、郭巧、杨兵、魏虹等众多学者均涉及到此方面的研究。有从宏观视角给与提升策略,如冯丽[4]、郭巧和杨兵[5]及丁闽江等;也有从具体的培训操作上实现提升之目的,如魏虹[6]、陈瑜等[7]。尽管关于高校心理委员相关研究已比较丰富,为今后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但有关心理委员角色认同方面的研究却几乎未见。

关于角色认同,学术界一般认为包括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个体认同也就是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也就是他者认同[8]。一项制度的推行是否有成效,制度相关人员的认同度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心理委员自我认同、同学和辅导员他者对心理委员的角色认同情况到底怎样?笔者就此问题对国内一所重点高校部分心理委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的重点高校自成立班级心理委员以来,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就加强了对心理委员管理和培训。而接下来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心理委员角色定位不清、工作职责不明、工作热情不高、专业基础知识缺乏、角色认同度不够及助人技能欠缺等。实际工作中的诸多问题迫使要加强对心理委员工作研究,以期更好发挥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本研究对该校大一、大二年级243名心理委员进行问卷调查,从中抽取了12名心理委员作为访谈对象,并对12名心理委员所在班级部分同学及其辅导员进行访谈。

(二)研究方法

研究分别从心理委员自身、班级同学和辅导员三个视角对心理委员角色认同采用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和开放式访谈等数据分析与探索性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访谈部分主要运用质性研究的目的性抽样方法,分别从一二年级心理委员中随机各选取6名男生和6名女生进行访谈,编码为M11、M12、M13、M21、M22、M23、W11、W12、W13、W21、W22、W23(M代表男生,W代表女生;第一个“1”代表一年级,第一个“2”代表二年级)。同时还访谈了12名辅导员(编码为F1、F2、F3、F4、F5、F6、F7、F8、F9、F10、F11、F12)及心理委员所在班级的部分学生(编码为M111、M112……)。心理委员和辅导员访谈均是个别访谈,班级同学访谈则是采用小组访谈形式,共12场。访谈结束后,对访谈内容进行归纳、分析和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由“被调剂”到“很重要”——心理委员自我角色认同

心理委员自己首先要认同这个角色。如果自己都不认同心理委员角色,工作将难以开展。缺乏角色认同的心理委员工作时就会缺乏热情,工作也难以有成效。不仅如此,还会影响高校心理危机“四级”预警防控体系的实施效果,高校安全稳定就不能防患于未然,无法从源头上阻止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众所周知,等学生心理问题严重了才发现,既对学生身心发展极为不利,也必然增加学校学生工作的难度和强度。

243名心理委员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只有26名心理委员在大一班级开始竞选班委时第一志愿是心理委员。这说明心理委员在学生中特别是刚入学的学生中接纳程度是比较低的,这从整理的12名心理委员访谈材料中也得到了印证。受访者W11在讲到怎样当上心理委员时说:“当时我是在大一上学期班级推选班干部时候被推选为心理委员。开始竞选班委时我竞选的学习委员,但没有竞选上,所以被‘调剂’为心理委员。”受访者M13说:“我在开学时竞选的是班长和团支书,很遗憾没选上。心理委员原先是一个女同学担任的,后来她不做了。我是很偶然的机会,期末已经没有什么事情了,觉得有点无聊,想多做一些事,正好她又不干了,所以我就顺带做了……”而M21则表达“当时是想竞争下班干部,本来是想竞争班长、团支书,但是没有竞争上,后面呢班长推荐说要不就做心理委员吧。所以就和辅导员也谈了下,辅导员说可以,当时有个申请表,把申请表交上去,辅导员就说可以了”。12名心理委员中只有一位女同学在一开始就申请的是心理委员。受访者W13表达“其实我当心理委员的时候没有想什么,因为我比较喜欢说话什么的,就比较爱聊天,就想着这个工作可以和同学们交流,可能我比较适合这个职位,因为比较喜欢说话,吧啦吧啦的,所以就报了”。

对于新生而言,他们不太认可心理委员。大多数心理委员因为没有竞选上其他班委,而求其次或者是辅导员、班长做工作之后才同意担任。试想这样的心理委员如果不进行培训,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成效会怎样?心理委员的培训和指导迫在眉睫。学校心理中心及时对全体新生心理委员进行系列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心理委员工作职责与基本助人技能、常见心理障碍识别技能、人际沟通技能、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技能、班级心理活动开展技能、团体辅导技能和危机干预技能等主题。培训有课程讲授、情景模拟和团体活动等形式。每周两次,两个月心理委员培训使得他们角色认同度极大提升,由一开始“勉强”“被调剂”到培训后感觉“很重要”“责任重大”。W22认为“这个工作重要,之前没有了解,感觉无所谓,慢慢了解它之后,我觉得还是挺重要的”。M12认为“很重要,不亚于班长与团支书,老师学姐呀对我们介绍的嘛,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及时了解每位同学心理状况,然后不单单只是说简简单单观察每位同学的心理状况,还要及时地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向辅导员啊和心理中心的老师反馈一些问题,而后面才是本质工作。一个年级只有一个辅导员,一个辅导员不可能面面俱到每一个学生,就需要班干部啊或者像心理委员这样的来关注每一个同学的问题。”当访谈老师问:“假设现在班委重新调整,你可以有很多可选择机会,你还会选择心理委员吗?”M13回答说:“我还会选。干一行要爱一行,既然选择了,就要做下去”。M21表达“我们在大二的时候就专业分流了,班委重新组建,当时,班长向辅导员推荐我做团支书的,但后面我还是选择了心理委员”。

经过培训之后的心理委员表达了对心理工作的敬畏之情,他们充分意识到心理委员的重要性和自身使命感,12名心理委员都表达了对这个岗位的热爱。与刚入学时相比心理委员的角色认同度有了极大提升。

(二)“可有可无”——班级同学对心理委员的角色认同

心理委员自我角色认同存在由“被调剂”到“很重要”的变化过程,但是他们的班级同学是如何看待这个角色的呢?

“为什么会有这个职务?好像是辅导员安排在同学中间的一双眼睛,高中时候只是班长和团支书,然后到大学,突然有个心理委员,而且会向辅导员反映,甚至反映的比班长还要特别的,都是那些比较尖锐的问题,感觉是辅导员安排在旁边的监视的眼睛”(W122)。“心理委员?我不怎么了解(笑一笑),和心理委员就感觉说的不好是不是你心理有问题呀,乱七八糟的,很让人反感”(M237)。“我不太能接受心理委员开心理班会采取强制要求必须到,通常我不喜欢被强迫,越强迫我越不配合。而且他还经常来问我一些问题,因为每个星期都问,比较烦。这个人怎么每个星期都问我?”(M135)。“我觉得心理委员‘可有可无’。为什么呢?一个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心理问题,二个就是有心理问题,我干嘛和你说?你又不专业,而且又是同学,对他说了不安全,我才不傻呢!……但是呢,有心理委员也没什么害处吧!可能会有其他同学需要吧!反正我不需要”(M132)。“我们班心理委员很有耐心,一开始的时候她经常找我聊天,我有些戒备和抵触,但后面接触多了,知道了她是好意,她再和我谈事情的时候我也会理解。我觉得和心理委员聊天和其他同学聊天差不多,将心理话说出来舒服多了。我现在已经不像一开始那样自闭了”(W21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