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U-T-S联合培养模式路径探索

作者: 李晶晶 孙为

摘  要:教育硕士的成长需要理论的滋润和实践的不断滋养,但我国目前对教育硕士的培养长期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等问题。U-T-S联合培养模式打通了理论和实践的鸿沟,满足了多方权益,是教育硕士培养的必然选择。U-T-S联合培养建立在三方共赢的基础上,需要三方共同制定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完善双导师制,建立学习共同体;采取“浸润式”培养可以改变教育硕士学习的场域,帮助教育硕士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累积实践性知识、发展实践性智慧,最终形成个性化的教育实践知识。

关键词:U-T-S联合培养;教育硕士;学习共同体;“浸润式”培养;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9-0164-04

Abstract: The growth of master needs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However,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such as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training of master education in China. U-T-S joint mode opens up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meets the interests of many parties. Therefore, i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cultivation of master in education. U-T-S joint mode sets up on the basis of the tripartite win-win, needs three sides to make joint education masters' cultivation goal. And it needs perfect the double tutorial system, establishes a learning community; "infiltrating" training can change the learning field of master in education, help them accumulate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develop practical wisdom in the real teaching situation, and finally form personalized educational practical knowledge.

Keywords: U-T-S cultivation mode; master in education; learning community; infiltrating training; cultivating path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1996年设立的专业性学位,设立的初衷是培养高层次“临床专家型”中小学教师。希望学生通过两年的专业学习掌握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了解中小学教育现状,能灵活地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具有高度实践智慧和实践技能,最终能够实现有效教学。显然,“临床专家型”教育硕士的成长需要同时有理论的滋润和实践的滋养。但目前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主体是各师范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存在着“重学术、轻实践”的问题。

一、教育硕士教育现状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我国大多数学校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可以很明显地划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设计者的初衷是希望硕士生在学好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到中学进行教育观摩和实践,实践的过程中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一方面学会理论联系实践,另一方面也是对理论学习的检验和强化。然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并非线性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不是依赖外在的技术性知识的灌输而被塑造的,也不是把被灌输的客观的理论知识直接运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而是教师将知识与经验融合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复杂的真实的教学实践问题中,通过自我理解、自我反思和自我变革发展自己的教育实践智慧,进而自主发展的过程。划分鲜明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很难保证教育硕士能够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建立联系,成为临床专家型教师。

(一)理论类课程开设情况

从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大多数针对教育硕士培养的理论课程大致可以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个部分。公共学位课程中除了政治和英语课程,其他课程均与教育学相关,专业学位和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更是围绕学科教育展开的,从课程设置来看,基本尊重了教育硕士培养的基本原则,强调培养教育硕士的多方面基本素养。在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上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研究素养、实践素养和管理素养,但在培养过程中部分公共课和学科专业课的教师并不了解中小学教学的现状和要求,他们的授课往往采用大学通行的讲授法,经验分享与课堂研讨、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及教师课堂答疑与学生课后自学等翻转式教学方式很少甚至没有出现在大学课堂教学中。虽然部分学科教育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设计教学策略,努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希望能够呈现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方法,但由于课程性质的不同,学科教学理论类课程往往要求学生站在教师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教育硕士又往往以学生的视角进行,如果学生在学习本学科专业知识时依然采用的是被动接收的方式,他们作为学生的体验就停留在知识被动传递的层面。他们从未体验过如何在新的情境或新的模式下学习,当然也无法产生共情,将来又如何能够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

除此之外,公共学位课程中设置的教育学类课程与专业教育类课程的相互独立也给教育硕士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扰。理论上,公共学位课程中的教育类课程是泛学科的课程,课程内容以教育基本理论为主,学科类教育课程以学科内容为基本支撑,侧重于教育基本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两种类型的课程应该互为补充、相互渗透和交融,但事实上公共学位课程中设置的教育学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之间存在着部分重复和互不相干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看似矛盾,其实深刻地反应了课程教学各自为政的现象。公共教育类课程的教师与学科课程教师分属不同的学院,相互之间没有任何沟通和交流,每个教师都是凭着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出现这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

(二)实践类课程开设情况

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研习和教育实习等。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一方面通过实践类课程了解教育当前中小学教育的现状,近距离感知教师的工作日常;第二,通过和中小学教师的深度交流了解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的方案;第三,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深化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但事实往往是教育硕士在理论学习时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理论在什么情境下能够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而在后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往往会抛弃理论,而是通过寻求经验来解决问题,很难建立起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理论无法为实践提供支持,实践也并非在理论的指导下完成。

二、U-T-S联合培养模式的优势

为了解决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等问题,很多师范大学进行了课程设置改革或者课内教学改革,增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时间,课堂教学强调讨论式或项目驱动式等教学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U-T-S(大学-教师研训机构-中小学)联合培养模式顺应了时代需求,从培养机制上进行创新,提供了新的教育硕士专业化培养路径。U-T-S联合培养可以使教育硕士从入校伊始就以一个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进入到未来工作的场域,在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学骨干的共同指导下对中小学教学进行现场观摩,引导学生走进课堂,现场发现问题,以案例的方式进行理论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U-T-S共同体的指导与示范、支持与协助等作用,促使教育硕士在实践体验中形成理性的教育教学意识和较高的从教能力。

(一)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

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硕士培养必须要扎根实践,教学专业知识来源于对教育实践的研究,也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大多数学校培养教育硕士的做法是先理论再实践,这种做法天然地认为学生学过的理论可以很好地在实践中自觉地发挥作用。但事实上,学生在脱离实践的理想环境中获取的教育理论在面对复杂的真实情境时往往无法被提取,更无法被灵活地运用。

我国于2014年全面启动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出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与中小学要协同合作,“三位一体”,遵循“权责明确、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原则,探索新的培养模式。U-T-S联合培养完全符合文件的要求,通过师范大学、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的互相联动,进行资源配置优化,建立联合培养平台,三方联动,改变教育硕士学习发生的场域,让学生直接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小学中学习,把教学知识与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行整合,融合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教育硕士始终沉浸在真实的课堂中,通过对实践情境的不断反思、建构,解决复杂的真实的教学问题,并不断升华自身经验,通过自我理解、自我反思和自我变革发展自己的教育实践智慧,进而自主发展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U-T-S联合培养可以让教育硕士完全沉浸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同时又不会脱离大学的指导,实现在实践中升华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改进实践,真正为教育硕士成长为“临床专家型”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二)使三方利益最大化

按照经济学假设,人是有理性的且总在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参与U-T-S 联合培养的各主体都是理性经济人,只有U-T-S联合能够满足三方利益,实现共赢,才有可能使这种培养模式长久[1]。

教育硕士的培养是一项持续的增益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范大学、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社会输送品德高尚、知识扎实、能力突出和素质过硬的优秀教师。同时,三方的利益也可以在培养教育硕士的过程中得到最大化。

大学是教育硕士的输出单位,教育硕士是其培养的对象,能够调动多方资源为教育硕士的培养服务,增强培养对象的社会竞争力,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大学无疑是受益者;对大学教师来说,通过联合培养教育硕士长期扎根中小学,与中小学教师开展深度合作,改善长期以来在象牙塔中研究中小学教育的局面,突破自身实践不足的局限,面对教育中的真实问题,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源,对自身的专业发展大有裨益。

教师研训机构一直以来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力机构,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资源,并形成了良好的资源整合机制,但长期以来只参与教师的职后培训。如果能够打通职前职后培养的鸿沟,让教师研训机构参与教育硕士的培养,充分利用研训机构掌握的资源,寻求优秀的中小学师资力量,带领教育硕士尽早进入到教育研修的圈子,把丰富的一线教育经验传递给尚在校的教育硕士,充分发挥其在职前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价值是对教师研训机构最大的肯定。

中小学是教育硕士未来工作的场域。对于中小学来说,如果能够直接参与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为自己量身打造所需人才,就满足了中小学最大的诉求;对于在职的中小学教师,通过与大学教师合作指导教育硕士倒逼自己教学理论素养的提升,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也同样是为中小学的发展助力。

三、U-T-S联合培养的路径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面对这一复杂的个体,在进行教育工作时很难有绝对的真理,教师需要在大量的真实情境中摸索出适合自己、适合工作需要的一整套方法和流程。Villar[2]曾指出,“教学不是技术的、固定的和设计好的活动,而是一种直觉的、创造性的和即兴的活动,是一种需要批判性思维的道德事业,以特定的语境为依托,建构良好教学实践的理论”。U-T-S联合培养可以使教育硕士始终沉浸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以真实教学情境为依托发展教育智慧,完善教育理论,实现“知行合一”。我们暂且把这种教学模式称为“沉浸式”培养,要实现“沉浸式”培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