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实践
作者: 张银花 尚艳春 其力木格摘 要:新文科背景下,对“新”所承载内涵的理解是基础也是前提。对于什么是新文科,“新”在何处,新文科应具备的特征,与传统文科比较的差异加以阐述的基础上,该文以M大学为例,根据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结合新文科建设需要,以培养方案新一轮修订和实践为契机,对新文科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与基本目标、课程体系设计与创新实践等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新文科;文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9-0168-04
Abstract: New Liberal Arts as a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undergraduate one of the "Four new"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ction guide for innovative outstanding Liberal Arts personnel trai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i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New". 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what the new liberal arts are, where the "New" is, the features that the new liberal arts should have,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ew liberal arts and the traditional liberal arts, this paper takes m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stud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 for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majors in ordinary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2018,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ne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a new round of revis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as an opportunity, this paper studies and explores the general train of thought and the basic goal,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of Liberal Arts; innovate; personnel training; employability
“新文科”作为全面振兴本科专业的“四新”之一,已成为国内本科院校文科专业建设、创新性卓越文科人才培养的重要行动指南。对于什么是新文科,“新”在何处,新文科应具备的特征,与传统文科比较的差异,新文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如何开展新文科建设等问题,课题组展开研究。并在学科交叉,跨类培养、提高教师高品质综合素质能力、价值取向和水平等方面对如何建设新文科做了阐述,对培养方案修订的总体思路和基本目标、课程体系设计做了探讨。提出优化专业结构、分年级加推多学科交叉实验课程、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推行“校—院—专业”三级共建模式、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等对策及具体实施办法,充分保障高校文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良好开展,推进新文科建设。
一、新文科之内涵、特征
何为新文科,“新”在何处?只有明确了“新文科”的内涵、特征,才谈得上如何建设新文科。
(一)新文科的内涵
新文科并不是对传统人文学科的完全否定。“文科”仍然是其本质和核心特征。新文科的“新”不是新旧的“新”,而是创新的“新”。新文科旨在在原有文科的基础上,重新定位文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探索新的建设模式,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满足国家的建设需要。因此,新文科的建设有赖于对“新”内涵的理解。新文科之“新”,不仅是形容词的“新”,更是动词的“新”(创新)。唯如此理解,方能把握“新文科”的内涵和核心要义[1]。
(二)新文科的特征
新文科除了有人文社会科学的明显的一般特征以外,还有一些新的特征。
1. 创新性
这是新文科的本质属性。通过孕育、拓展和发展一门新的学科,或对传统学科进行转型、升级,包括发展内涵的完善、培养目标和标准的转变、培养模式的改革等,新文科要寻求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新突破,实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
2. 融合性
这是新文科的学科特征。通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和拓展,或者通过人文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新文科呈现出人文社会科学交叉与融合的趋势。
3. 发展性
这是新文科的动态特征。有许多不确定性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的问题也会源源不断地出现,没有固定的模式来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更不用说一个统一的答案,这就需要不断地在探索和调整的过程中练习,进而变得完美。因此,发展是新文科的动态特征。
(三)新文科与传统文科的差异
与传统文科相比较,新文科的内容里具有中国特色的本质内涵。新文科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提升新时代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或者说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2]。
与传统文科相比较,新文科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科与学科、专业与专业之间交叉融合。新文科是文理层面的交叉,或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或是社会科学内部的交叉,交叉融合对学科进行优势互补,这种培养模式最能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二、建设新文科的途径
新文科建设响应新时代要求,通过交叉、融合、延伸形成新的领域,在转型中发展,在改革中提升。
(一)学科交叉,跨类培养
跨学科人才培养是将跨学科人才与相关学科相结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新型人文学科。
人文社会科学应与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交叉,形成人文政治等学科方向。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应开展相关学科的跨学科模式,即文理融合,构建新型人文学科。如智慧伦理、智慧管理等新学科建设。文理交叉,不是把文科生培养成理工科人才,也不是把理工科人才培养成文科人才,而是把现代技术手段融入到文理学科体系建设和教学研究中去。在理、工、医、农等学科中,也要充分发挥文科的作用,针对非文科的学生提供文科专业的学习条件,发挥文科的教育功能,突出文科对于理、工、医、农等学科的作用,医学人文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文化的重要作用,如技术伦理、农业伦理及医德观念等。
(二)提高教师高品质综合素质能力、价值取向和水平
新文科倡导的学科交叉、专业融合、跨类培养,不仅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提出了改革要求,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价值取向和教学水平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成败,是培养出具备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教师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的执行者,应具有较高品质综合素质能力,而不是只有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是当之无愧的专家,但对专业以外的一些甚至属于常识性的知识知之甚少。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建设,对于高校培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具有强大的影响。一个高校的师资水平也会影响这所高校的教学质量。作为高校教师必须要有综合素质能力、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较高教学水平,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树立人文与科技相融合的思想观[3]。
(三)重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融合
新时代对新文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融合能力。因此,新文科专业应注重课程类型的整合,构建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满足学生跨学科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要求。重构课程体系的目的是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专业能力的融合。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建立新文科专业大类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包括基础通识课程、基础学科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
(四)促进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愿望的激发、对知识体系形成过程的探索。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要更加注重教师作为“催化剂”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持续兴趣等多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建设新文科,使学生在教师引领下从知识的接受者,逐渐转变为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互动者、对话者,进而成为思想者。
三、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性实践
根据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要求,结合新文科建设需要,以培养方案新一轮修订和实践为契机,M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培养方案修订的总体思路和基本目标
1. 总体思路
根据新文科建设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素质,培养综合素质,两方面同时实施举措,从而增强学生思维和认知能力的深度,增强学生运用人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培养目标,可采取小班授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展以“项目”为核心的科研训练和实践训练等措施。满足新文科建设要求,结合校内优势资源,培育专业特色,加大实务训练比重,以就业为导向,兼顾学生考研[4]。
2. 基本目标
(1)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务实践能力。新文科不是“新技术+文科”或“文科+新技术”,也不要把新文科作为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和应用方法,要真正接受并融入新技术,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重塑我们的价值观和思维体系,并更好地回应和解释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之间的逻辑联系。为突出社会工作专业性,此轮培养方案修订进行了课程优化和增减,删除的课程主要是上轮培养方案中与社会工作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的课程,特别增加了社会工作能力综合训练的相关课程,通过从专业认知到专业方法的系统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并与第8学期的专业综合实习顺利衔接。此外,对于个别课程的名称进行了规范和调整,具体见表1。
(2)打造农村牧区社会工作的特色方向,以农村牧区老年群体的高质量生活为主要目标。以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农村牧区老年社会工作为重点抓手,课程设置上设置了民族学概论、人类学概论、农村社会工作、环境社会学、农村牧区社会工作专题讲座、老年学概论和老年社会工作等系列课程。课程体系前三学期通过相关课程教学和教研室活动带领学生做专业认知教育,并辅之以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实务训练,第四和第五学期展开分支社会学训练,加大与农村牧区社会发展和老年人实际生活有关的实务训练,第六和第七学期深入实习基地做与老年群体有关的专业专项训练,第八学期展开农村牧区综合实习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