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生有信”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
作者: 丁悦敏 王俊波 张翀 张大勇 夏顺仁 曾玲晖摘 要:聚焦“探究生命奥秘、守护生命健康、追求生命价值”目标,全程渗透着“信仰、信念和信守”的教育是“三生有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核心理念。该文基于浙大城市学院医学院“三生有信”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的经验,对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医药相关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进行探讨,提出以“灯塔课程”为引领,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全链条多方位开展思政教育的新模式,规划和推进医学院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医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9-0189-04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themes of "exploring the mysteries of life, protecting the health of life and pursuing the value of life", the education with the whole-process-infiltration of "faith, belief and honor" is the core concept of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idea of "three lives with faith".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Medical School,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promoting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edical related major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model of building a full chain of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campus culture to carry ou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ultiple directions under the guidance of "lighthouse courses" to plan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Medicin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talent cultivatio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高校的课程思政既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医学院校要在医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在此背景下,浙大城市学院医学院于2020年8月成立了“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挖掘课程思政内在规律,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全面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总体框架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国现行医学教育体系下培育的医务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疫情也暴露出医学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主要表现在医学生的医者仁心教育有待加强,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有待提高等,“重医术轻医德”是当前医学教育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医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的成立为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组织保障。
医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结合学校“奋进百强”目标下以“安康+”为关键词的整体规划部署和医学院中长期发展目标,紧紧围绕“生命”两字,提出“探究生命奥秘、守护生命健康、追求生命价值”的“三生”目标,形成了全程渗透信仰、信念和信守的“三生有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理念(图1)。在此理念指导下,依托医学院医学类核心基础课程,重点建设“医学强基”课程群中的“灯塔课程”,实施“强基健心”计划,形成价值观引领和学理性高度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达到“三全育人”要求,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实施方案
(一)建设总体方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下,医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深入解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潜心规划,依据“三生有信”理念,制定了课程思政的项目建设总体方案。首先,深入贯彻课程思政相关政策与部署,推进学院党委领导下教学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的制度建设。其次,完善教育教学全环节的日常监督和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实践工作纳入现有教学管理体系,建立新型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同时,推进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的“医学强基”课程群建设,重点建设八门“灯塔课程”,实施“强基健心”计划,打造一批高质量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最后,形成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用以规范和引导临床医学、药学和护理学三个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通过上述步骤,在医学院学生群体中树立正确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道德,培养对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忠诚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制度建设
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医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制订医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培育方案和实施计划,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大纲、教学过程和师资队伍建设中,有机融合在本专业整体教学过程中,形成特色和亮点。加强系、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定期开展专项研究,提出具体措施,确保课程思政落到实处。课程评估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整体评估与考核课程质量有利于推动课程质量的提升以及课程的内涵建设[2]。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及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系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各系绩效考核评价。
(三)团队建设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只靠教师的自发自觉很难取得全局性的教改效果,必须十分重视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3]。医学院围绕“健康中国”主题,根据大健康领域学科内涵,设立由学院资深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围绕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新理念新要求,严格选拔教学团队负责人。根据学校“十四五”规划所制定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精神,通过校内培养和国内、外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将授课教师是否具有“三生”信仰、信念和信守,是否符合“四有”好教师的要求作为考核标准。此外,充分发挥直属和非直属附属医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选派教师到附属医院相关科室轮岗,在临床诊疗和临床带教一线工作中不断体验医者精神,强化医者仁心教育能力。
(四)“多位一体”育人平台建设
医学院分别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三个层面开展“多位一体”育人平台建设。(1)建设“强基础,重责任”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核心基础专业课程建设、培养方案调整等,重点凸显思政教学改革特色。(2)系统谋划课堂教学建设,以医学院在建一流课程为模板,建设若干门“灯塔课程”,系统谋划和打造医学院育人特色鲜明、覆盖面广、类型丰富和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体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改意识和能力,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创新课堂思政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3)整体推进实践课程建设,配合教学大纲知识体系,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将思政要素有机融入到实践课程体系。在暑期社会实践、实践课程教学和见习实习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医学人文素质、专业综合素质及爱国情怀,将意识形态教育与实践过程相融合,提升专业归属感和学习兴趣,打造润物无声的实训环境。(4)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医学院周边建立“生命之碑”、华佗像等体现医学元素的标志物。在走廊、公共学习空间等处悬挂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画像及其感人事迹。通过医学文化节、医院志愿者及生生不息社团活动等多样化方式倡导刻苦钻研、医者仁心等医学特色思政元素。
(五)党建助推
党支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力量[4],医学院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图2),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及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自身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全程有机融入优秀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斗争精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党建元素。通过每月主题党日等活动,有计划地学习先进党员教师的事迹、交流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及分享优秀课程思政案例等。另一方面通过师生党支部联合共建及第二课堂等多种形式,以教师党员带动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将党的理想信念和优良作风散布到广大学生中去,将课程思政元素扩大到专业课堂之外。
(六)课程建设
(1)“医学强基”课程群建设。梳理医学院三个专业共同的专业必修课,建设“医学强基”课程群,课程群覆盖医、药、护专业人才培养基础阶段和关键环节,形成科学、完整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针对课程思政要求,以医药护各专业“强基健心”计划为主线,筛选出八门灯塔课程(表1),系统化地梳理核心课程资源,挖掘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明确课程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改革教学内容,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借助信息化技术和手段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强化育人成效,培育优质建设成果。
(2)课程思政教学大纲与教学设计。配合课程群建设,构建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设计,定期编制优秀课程思政教案集。
(3)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对课程群各课程思政案例进行梳理重构,形成贯穿课程群、覆盖多课程的案例库,达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共享、课程思政理念统一及教学质量有保障的效果。
三、医学院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创新点
(一)理念创新
医务工作者面对的是生命,从学生时代起,医学生就应该建立起“生命至上”的观念。医学院创新性地提出全程渗透信仰、信念、信守的“探究生命奥秘、守护生命健康、追求生命价值”的“三生有信”理念,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奠定基础,是实现立德树人、价值塑造的有利思想武器。
(二)模式创新
思政教育贵在“三全育人”,难在润物无声。育人不应该只在高校思政课堂内进行,也应该发生在各门专业课堂上,更应该渗透在课堂外、生活中。基于这样的要求,在“三生有信”理念下创新性地提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全链条多方位开展思政教育的模式,为师生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场景选择,从而推动课程思政总体建设顺利进展。
(三)方法创新
在总体计划实施环节,医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剖析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提出以八门灯塔课程为引领,结合实践教育和校园文化熏陶,围绕“三生有信”理念以点带面开展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保证建设进度。在各门课程的独立建设环节,鼓励教师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工具,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问题教学法等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