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
作者: 李娜娜 刘勇 王晓霞摘 要: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举措,是顺应信息化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开展线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需要。然而,在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下,应用中出现了“结合”而非“融合”、教学理念固化、教师信息化专业水平不足等困境。因此深入挖掘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双向融合、建构混合式教学模式和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提升融合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深度融合;混合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9-0185-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ig data and oth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provides new ideas and new vitality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necessary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is the practical need to carry out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whole country during the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outbreak. However,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application, such as "combination" rather than "integration", the solidification of teaching ideas, and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level of teachers' informatization. Therefore, the study deeply explores the two-way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constructing hybrid teaching mode, and constantly improving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re important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ion.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line teaching; deep integration; hybrid
新时代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1]概念的提出,拉开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现代化广泛结合的序幕,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借助信息技术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可见,在信息化背景下,思政课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质量,关系到建设学习大国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通过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之道,发现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探究高校开展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的优化策略,以期达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融合,对于高校思政课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必要性
(一)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任何一项工作的任务决定了它的性质和方法。高校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对于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要落实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必须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特别是基于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的出现,已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发展的转变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立足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特点,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的本质规律与传播方式在思政课的理论—实践—理论中的育人功能,激活思政元素,推进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相互赋能和创新发展,是贯彻落实新时代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顺应信息化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教与学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生产力正在推动着教育领域的创新和优化,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新的教学场域中铸魂育人,成为高校思政课深化教学的重要命题。其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3]“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4]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和提质增效的发展方向。进而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被逐步推广到思政课教学中,加速了思政课的信息化教学改革,这也对思政课教师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高网络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有鉴于此,推进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顺应信息化时代思政课教育改革要求的必然之举,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质量的必要举措。
(三)应对疫情在全国开展线上思政课教学的现实
需要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迅速蔓延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的开展,在形势的倒逼下,教育部迅速作出应对之策,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的要求。这种要求无疑已成为世界在线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事件,不仅是对多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效果的一次大检阅,也是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创新的一次在线教育实验。这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给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探索基于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应用的融合创新;如何进一步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形态和教育管理等层面进一步落实“停课不停学”的要求等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主动探寻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潜能,探究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目标与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既要推动信息技术从辅助工具转变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核心动能,又要立足于思政课教学的性质和目的,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实践证明,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应急之举,它正逐渐成为一种教育新形态、新常态,推动着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快速转变。
二、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梗阻
(一)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是“结合”而非“融合”
进入新时代,尽管在相关政策引领、制度保障及疫情的催生下,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融合,但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结合,并没有实现两者在功能、效果上的“融合”。首先,在融合的层次上,两者存在教育与辅助教育的主从关系。思政课教师更多地将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看作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领域,更多关注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平台或者载体,在实际运用中并没有真正分析各种信息技术的独特特征和优势,信息技术基本上处于教育的边缘位置。其次,在融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中心。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目标—内容—方法”的关系认识不清,片面地从教育者自身的理解出发应用信息技术传递教学内容,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后,在融合的效果上,思政课教师还没有很好地从实践运用中深入地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自身特点分析不足,未能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服务。
(二)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理念的固化
教学理念体现的是教学的本质,是教学活动的基石,深刻地影响着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人类生产、生活、思维和学习方式等各个方面,但是,在推进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中,无论是对创新信息化教学形式的困惑、对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的疑惑,对推进信息化教学过程的顾虑,对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忧虑,这些都是对“教”的困惑,是“教师的困惑”,而不是“学生的困惑”。尤其是在应对疫情防控的挑战上,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采取在线教学方式,这种依托互联网手段展开的线上教学形式,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思政课教师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中。有些思政课教师只是将线下讲授内容机械地搬到线上,仍然是灌输多,探究少;展示多,互动少;资源多,契合度少。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鲜少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师更多的是秉持重视“教”轻视“学”的教育理念,没有积极去思考教学的核心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收获什么。在教学中采用何种信息化手段能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时代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很好的学习成效。
(三)教师信息化能力不足
教育信息化从1.0进入2.0时代,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下取得了显著性的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信息技术给思政课教师带来的新挑战,聚焦于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新需求,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标准被重新定义。其中,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匹配问题已然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在实践中,尽管思政课教师具备信息化素养基本能力,但对学生的全方位个性化需求却难以满足。思政课教师在坚持网络学习和信息研判等方面能力不够强,学科内容体系建设不足,课程内容更新率不高。二是信息化教学法素养知易行难,跨时空需求难以满足。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传统教学理念的固化作用较强,未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由此,在模拟学习过程、构建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方面能力不够高。教师对于何时、何地及如何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方面,对于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满足学生跨时空学习需求方面较难达到预期效果。三是信息技术素养意识强,但理论阐释能力与技术迁移能力有待提升。不同学科、不同年龄的教师之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差异明显,部分教师对在线教学工具使用不熟练、不习惯,甚至有抵触的情绪;同时,由于大部分教师此前从未开展过线上教学,因此难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功能遗漏、信息丢失,以及无画面、无声音和网页打不开等各种意外状况发生。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路径
(一)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双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