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作者: 董春桥 王秀萍 王琳玲摘 要: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分支和延续,如何更好地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既具备深厚学科知识、专业素养和技能,又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使命担当的时代新人则是当前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再深化的研究内容。该文针对生态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从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使命担当,以及师资建设五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在价值塑造与引领中的实践,探索生态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课程思政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及实践途径,为课程思政再深化提供经验和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价值引领;实验教学;生态环境;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9-0181-05
Abstract: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curriculum is an extension and branch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new research contents of its further deepening design and practice until now is how to cultivate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with profound disciplinary knowledge,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skills, having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 international vision, innovative spirit and mission with the same direction and making synergy effects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aper introduces a practice education of value guidance of family emo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ternational vision, innovative spirit and great missions, and construction of qualified teacher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lass. The study also explores the further deepen design principle and practice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for better help and reference.
Keywords: ideology and politics curriculum; value guidance; experimental teaching;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qualified teachers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对我国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明确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深刻领会就不难发现,习近平总书记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擘画了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清晰阐明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和相互促进作用,为铸造新时代人才提供了重要遵循。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分支和延续,是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可缺失的教育环节,建设目标就是在思政课程教育的目标上同向同行,并与思政课程产生协同效应,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既具备深厚学科知识、专业素养和技能,又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使命担当的时代新人,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1-2]。
为了更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要求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建设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因此,专业课程改革发展必须在价值塑造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3],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使命担当的形成,从而激发内在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热情。
我国高校生态环境类专业实验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上已相当成熟,并且各具特色,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要求下,如何将价值塑造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实验课程全过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达到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效果,就是当前实验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使命担当,以及师资建设五个方面对价值塑造和引领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计原则与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生态环境类专业实验课程包含安全教育、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校外实习及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等教学项目,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上形成了多学科融合与“产—学—研”协同的育人模式,具备较为完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课程体系。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教育部颁布纲要,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价值塑造和引领是我国高校在新时代课程改革的“灵魂”,是我国高校在新时代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意义所在[4-5]。基于这个认识高度,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精炼生态环境类专业中的思政元素,对原有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
生态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课程要实现新时代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在原有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将价值塑造有机地进行融合,三者融为一体,经过充分讨论和研究,制定了如下主要设计原则和方法。
(一)统筹布局,再优化教学内容
在课程思政全面展开之前,高校课程已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上经过多轮改革和优化,教学内容已趋于完善和饱和,在此情况下专业课程要全方位参与价值塑造的思政教育,就必须统筹布局,对课堂教学内容再优化,即统筹考虑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将不同的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不同的实验教学课堂之中,充分发挥价值塑造隐性教育的特点,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很显然,在有限的课堂内,价值塑造就会占用一部分课堂资源,解决方法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拓展专业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延伸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例如我校开发了功能丰富的“互联网+生态环境实验中心智慧平台”,利用智慧平台不受时空和教学硬件设施限制的特性有效地解决了实验教学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上时空的限制,打造“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只要价值塑造和引领发挥了实效,激发了学习热情,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是优化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精炼思政元素,明晰思政教学边界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思政课程在不同专业教学中的分支和延续,侧重点与思政课程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在广泛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同时,必须精炼思政元素,明晰课程思政教学的边界,找准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掌握实验教学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的合理尺度,让思政元素在价值塑造和引领中产生精准“滴灌”的教学效果,防止出现“扩大化”产生牵强附会的说教,或者走“形式化”产生聊胜于无的不良效果。
由于生态环境与社会政治经济紧密相连,挖掘思政元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思政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如何精炼和明晰边界,就需要有公认的判定标准,但目前除《纲要》之外,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只能从课程思政的总目标和要求进行探索和判定。根据我校工科优势和实验教学课程的特点,结合新工科建设要求,将生态环境类实验教学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塑造分解为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使命担当四个主要方面。其中,家国情怀包含政治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是课程思政的出发点和基本点,思政教育就是厚植家国情怀,培养政治正确、堪当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使命担当则是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在生态环境类实验课程思政中就是要培养勇担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新人,用专业技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用创新驱动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而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则是课程思政中对专业素质的要求,由于这部分内容除勤奋因素之外还与个人天赋相关,故在教学效果上只要求精进,不强求看齐。
在厘清上述关系后,采用民主与集中的方法将众多生态环境思政元素根据其特点进行分类和精炼,按照课程思政的出发点、基本点和目标任务精炼思政元素,并根据实验教学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找准切入点,通过教案设计提升思政元素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亲和力,然后付诸实验教学实践。
二、主要内容与实践
从上述设计原则和方法可以看出,实验教学课程思政是围绕专业教学内容展开的,思政教学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在找准切入点时应有亲和力,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这就要求思政教学内容在统筹布局中坚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优化,并根据实验教学中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专业内容进行串连,专业知识为主线,思政就是这个主线上一颗颗“明珠”,只要精心准备教案,两者有机融合,提升亲和力,就会相得益彰,熠熠生辉。
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在实验教学课程思政中不求大和全,但求精和准,讲究实效,原则上采用一个实验教学项目融入一个思政元素的教学方法,并充分挖掘融入思政元素在价值塑造和引领的作用,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融进血液。由于内容较多,概括如下。
(一)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新生入校实验教学的第一课,在讲授安全知识、安全法规、实验操作规范和案例的过程中,融入对新生的人文关怀,引领安全意识、热爱生命、遵规守纪、规范操作及责任感等价值观的形成或再加强。
(二)基础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主要从学科发展史观引领科学探索和创新意识价值观的形成。学史明理,学科发展史即是对学科发展历程的总结,也是指引探索新知识和创造未来的一切。通过对学科发展史的教育,让学生清晰地把握基础实验知识形成的历程,认识基础实验知识形成的动力和原因,从而让学生对习以为常的知识进行再认识和反思,进而激发和增强学生科学探索与创新意识的形成。
(三)综合性实验
在综合性实验中,实验教学内容深度涉及生态环境类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在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培育的基础上,思政内容主要从生态文明建设开展政治自信、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等价值塑造和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就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和庞大。按照与时俱进的思路,经充分讨论后精炼为“双碳战略目标”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两个方面。
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方向。我国始终以巨大雄心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双碳战略目标”就是我国用30年的时间完成西方发达国家70年的任务和目标。目前,我国可持续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强大支撑,为减污降碳做出了实质性贡献。近年来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先进绿色能源技术,为高质量共建绿色“一带一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未来,中国将持续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制定更加积极的新能源发展措施,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用切实行动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表率,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增强政治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形成,进而激发学生勇担“双碳战略目标”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