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英语学生思辨能力要素研究
作者: 李伟容摘 要:该文首先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分析课程思政与高职英语学生思辨能力的融合问题;然后通过对比国内外较有影响力的思辨能力结构模型,并结合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研究高职英语学生的思辨能力要素。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英语学生思辨能力要素研究以文秋芳提出的思辨能力层级结构模型为框架,突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的第一层次的思辨能力,将情感特质分为基本情感特质与职业情感特质两个维度,丰富高职英语学生的思辨能力内涵。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英语学生思辨能力要素研究为其量具的开发及教学实践的深入探讨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辨能力;要素;高职英语学生;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9-0176-05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college English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rality education. The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vocational attribut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studies the elements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comparing several influential models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Based on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model put forward by Qiufang Wen, the element research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lights the first level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directed by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divide the affective dispositions into basic affective dispositions and vocational affective dispositions, and consequently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paper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its measur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practic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element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当前,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关注点,各类课程正致力于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以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通过促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既增长知识,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
在我国从国家层面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促使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实现课程思政的历史性转变的背景下,英语教师们正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职英语教学的全过程。现有研究或从课程体系构建,或从教学模式创新,或从各类语言技能训练出发,结合课程思政的理念,致力于提高高职英语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国际视野及思想道德修养。如包桂影等[1]探究“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公共英语“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问题,雷盛燕[2]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分析POA理论在公共英语智慧教学创新模式中的应用方法,穆志刚[3]则以英语阅读融入课程思政为例,研究英语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英语课程思政的现有研究虽已涉及多个方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尚缺乏与高职英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相结合方面的研究。
一、思辨能力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一)思辨能力研究现状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是指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4]。思辨能力以提高与改进自己思维能力为目的,对自己思维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5]。西方教育体系大都要求高等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将思辨能力与独立创造性并列为高等教育的终极使命。对思辨能力的界定和诠释,以“特尔斐”(Delphi)[6]项目组提出的双维结构思辨能力模型,以及Richard Paul构建的三元结构思辨能力模型最有影响力[4]。国内学者对思辨能力也有较多关注,如黄源深[7]探讨思辨缺失问题,李莉文[8]、阮全友[9]等尝试提出解决方案;文秋芳[10]等构建思辨能力理论模型,郑玉琪[11]、杨德祥与赵永平[12]等通过开展教学实验或实证研究,探索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等等。
虽然国内外学者在探讨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缺失和培养问题中都做出了大量贡献,但他们都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思辨的意识形态问题。尽管英语教学在经历了“哑巴英语”的批判,“唯技术论”的批判,提倡回归教育的本位,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思辨能力的意识形态属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换言之,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构成中基于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方法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信念不能缺席,其理应成为中国英语学习者第一层次的思辨能力,是对思辨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英语学习者思辨能力培养研究”应该成为当前思辨能力研究的趋势之一。
(二)思辨能力与课程思政在高职英语课程中的融合
当前,全球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各国文化与意识形态在不断交融与碰撞,客观上要求高校学生具备较强的是非分辨能力。然而,姜乐[13]、何佳琪[14]等的研究表明,高职英语学生存在自我效能感偏低、积极性不足等“思辨缺席”导致的负面情况。高职学生总体上认知技能不高,体现在学习中的情感特质较为消极,无法在课堂上展现出应有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基础正是思辨能力”[15],就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而言,思辨能力不高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整体教育质量提升而言都是非常不利的,思辨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迫切。
高职英语是高职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这门课中,促使作为一种判断能力的“思辨能力”与作为一种立德树人理念的“课程思政”进行交互融合,将对高职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首先,通过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守好我国的意识形态阵地。高职英语学生在高职英语课程中不仅接受英语知识的输入及与岗位相适应的英语技能训练,也通过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提高是非分辨能力与思辨能力,以便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能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与判断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差别,守护好我们的意识形态阵地。其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能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高职英语的重要教学目的还包括培养高职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中外合作)在毕业后出国深造的人数越来越多,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将帮助他们储备好“中国元素”的外文知识;思辨能力的提高对他们未来在留学中做好“民间大使”,传播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将大有裨益,这是学生提高思辨能力的最好的社会价值体现。最后,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将极大地服务于国家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的国际专业人才的战略目标。这一培养模式和目标要求我们在聚焦语言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这将有助于他们对“中国道路”和“中国精神”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把握,以便未来在国际舞台上能熟练地运用外语阐释国家政策和维护国家利益。
总之,把高职英语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研究置于课程思政的大视野下,就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德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高职英语课程当中去,使教师更加明确“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帮助学生弄清楚学习英语应当“在哪儿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这对帮助学生学好英语,改善语言能力,提高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创新能力,用好“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英语学生思辨能力要素
(一)三个较有影响力的思辨能力结构模型对比分析
Delphi项目组将思辨能力界定为“认知能力”与”情感特质”两个维度,是谓“双维结构模型”。认知维度包括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及自我调节六种能力,其中分析、评价与推理为核心技能,每项认知能力又包括多项子能力;情感维度涵盖好奇、自信、开朗、灵活、公正、诚实、谨慎和善解人意等情感特质。双维结构模型将认知能力与情感因素并重,认为认知能力的高低影响个体的分析判断能力,而情感因素则会左右个体对事物的评价。双维结构模型提出思辨能力是个体认知能力与其情感特质的统一体的观点,为后来的思辨能力模型研究提供了启示。
三元结构模型包括思辨标准、思辨元素和智力特征三个维度,其中清晰性、准确性等十大标准必须应用于衡量或检验思辨元素,而在运用思辨元素过程中,必须逐步发展智力特征。智力特征沿用了双维结构模型的情感特质理论框架,但具体特征更改为谦恭、坚持不懈、独立、自信、正直、富有同情心、勇敢和公正无私等更加积极向上的情感特质。三元结构模型通过具体的思辨元素,清晰地描述思辨过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双维结构模型类似,三元结构模型重视智力特征在思辨元素应用过程中对个体作出判断、评价及自我调节的影响;且新增了思辨标准维度,用于衡量在思辨过程的各个思辨元素。
文秋芳以双维结构模型为框架,提出思辨能力层级结构模型。该模型将思辨能力分为第一层次的元思辨能力与位于第二层次的思辨能力,强调元思辨能力对思辨能力的管理与监控,因而是具有层级性的双维结构模型。同时,层级结构模型也在三元结构模型所提的思辨标准与智力特征基础上,将其十大思辨标准精简为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和灵活性共五个标准,智力特征则概况为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和坚毅五个特征,从而使该模型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但该模型对位于第一层次的元思辨能力的内涵没有进行说明。
三大思辨能力结构模型侧重点不同,概括性与操作性都很强。但是,其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思辨的意识形态问题,思辨能力的意识形态属性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换言之,高职英语学生的思辨能力构成中基于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方法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信念不能缺席,这些理应成为高职英语学生的第一层次的思辨能力,来对思辨过程进行更高层级的管理和监控;唯有如此,方能更好地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这一点应尤其体现在情感特质的维度上,因为认知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而情感因素又时刻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判断、分析和评价。课程思政的视角可拓展思辨能力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这一视角下高职英语学习者思辨能力培养研究也为当前思辨能力研究指明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