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中科技与社会课程群建设及实践
作者: 厉凌哲 陶明霞 刘春
摘 要:随着内地/大陆高等教育交流的对外开放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学生选择来内地/大陆学习和交流。如何对港澳台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国情教育,增强港澳台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成为许多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重点考虑的内容之一,也是港澳台学生培养过程亟需思考的问题。为此,该文提出把中国科技取得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与学生一起讨论科技的生产力能力、文化能力,以及和中华民族人文文化的关系,从新的视角尝试建立有特色的国情教育课程体系。同时以同济大学开设的中国科技与社会国情教育课程群为例,给出在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的课程建设思路和实践成效,以期达到激励港澳台学生的专业学习,建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共同服务和支撑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关键词:国情教育;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思想引领;正向激励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0-0025-04
Abstract: With the opening up of mainland higher education exchanges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ociety, more and more students from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choose to study and exchange in the mainland. How to carry out targeted national conditions education for students from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and enhance their national pride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considerations of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programs, and is also an issue that needs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students from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to link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discuss with students the productive capac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al capac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nese nation's humanistic culture, and try to establish a distinctive n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from a new perspective. At the same time with Tongji University's curriculum group of national conditions education of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etyas an example, it gives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deas and practical results of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education for the students from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in order to motivate the students from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to study professionally, establish the sense of mission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jointly serve an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Keywords: national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social development; thoughts lead; positive incentives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为此,在高校培养过程中不断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随着内地/大陆高等教育交流的对外开放和社会高质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学生选择来内地/大陆学习和交流。对港澳台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国情教育,有利于培养这些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同,坚定一个中国对民族进步的重要性,也激励学生更好地融入到专业的学习中。
一、港澳台学生的国情教育需求
目前全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国情教育,面向港澳台学生陆续开设有关于中华文化、历史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课程,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和所在城市的生活,设计了一些实践考察类活动,力图帮助学生融入内地/大陆社会,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少高校也积极开展国情教育课程的建设,但总体上仍缺少课程体系的支撑,现有针对内地/大陆学生的思政类课程并不适用于港澳台学生[1]。如何将宽泛的、广义上的国情教育和实践考察活动与高校的学科建设相结合,与学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相结合,与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相结合成为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本文结合同济大学的思考和实践,讨论如何挖掘高校的优势学科资源和实践资源,把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逐步构建有特色的港澳台学生的国情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在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的课程和实践内容,并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提升港澳台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培养其责任和担当。
二、中国科技与社会课程群的建设
目前高校的港澳台学生的管理均纳入“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驱同管理体系,同时鼓励开展文化涵养、实践融入和艺术熏陶等活动帮助港澳台学生融入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培养框架如图1所示。
教育部等六部门在教港澳台〔2016〕96号文件中提出,对港澳台学生教学事务应趋同内地(祖国大陆)学生,由高校指定部门归口管理。在保证相同教学质量前提下,高校应根据港澳台学生学力情况和心理、文化特点,开设特色课程,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教学工作。
(一)总体建设思路
中国科技与社会课程的主要目的是结合高校的学科特点,把传统和优势学科作为有力支撑,通过介绍中国各领域科技的进步,引出对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实现对港澳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正向激励:思想引领、学业指导、成长引导和实践养成。
在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指出:同济的一百年,是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一百年;同济的一百年,是与祖国科教事业心手相牵的一百年;同济的一百年,是与上海城市发展相濡以沫的一百年。为此,同济大学建设的中国科技与社会课程依托学校的优势工科、厚重理科、特色医科和精品文科,以及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交叉学科领域,通过科技这一视角,纵深回顾中国社会的发展,见证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教育学生从历史传统文化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从现实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力量,从而了解中国现在所走的道路,激励在校港澳台学生的使命担当,砥砺爱国奋进之心,增强民族自信、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建设祖国和民族复兴的后备军和生力军。
(二)师资队伍
课程由学校港澳台事务办公室负责人担任课程建设负责人,邀请学校10位优势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授课团队,教授比例高达90%,许多授课老师都是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的入选者,师生比达2∶7。中国科技与社会的课程授课老师,不仅“传道受业解惑”,而且是心怀“国之大者”,在品德树立上也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课程团队的师资遴选坚持“六有”,即课程有特色、科教有结合、教改有参与、科创有投入、成果有凝练和师生有沟通。这个授课团队设计的课程内容更贴近港澳台学生的学力情况和心理、文化特点。
(三)课程内容组织
课程内容涵盖城市建筑、测绘、海洋、交通、人工智能、医学和文化等方面,展现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及取得的进步和成果。授课和实践教学每次2学时,总计34学时。课程实践分为5次,呼应课程主题,有机融入。课程内容的组织见表1。
三、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授课实践
课程采用讲授、参观教学交叉融合的教学形式,并开展主题讨论,撰写报告。教学场景如图2所示,以学生为主体,有机融合课程讲述和参观考察,通过实地“观看、互动、交流”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考核形式考勤15%,过程考核(课堂表现和讨论互动)15%,期中报告20%,期末论文50%。
同时,充分考虑到疫情常态化对于教学的影响,该课程还录制了线上课程,为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以及以“线上”模式与其他合作高校互享教学资源提供可能,同时也为多形态教材积累素材。
(二)互动交流
课程设计了主题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加深认知。期中主题讨论如图3所示,该讨论围绕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三方面的讨论,论证科技发展与国家社会进步的关系,启迪学生从各自在同济的专业学习出发思考未来的发展定位。
以讨论科学的生产力功能为例,从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相关性、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科技革命对经济的影响、科技革命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四个角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三)学习反馈
通过中国科技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形成正向激励:思想引领、学业指导、成长引导和实践养成。
1. 思想引领和学业指导
以“空-天-地”对地观测网路与社会精细化治理为例,课程以同济大学校门的3D模型为切入点,讲述了我国对地观测的发展、应用领域及无人智能应用于对地观测需要的理论突破和技术突破,课程通过大量案例展现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科技的发展走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之路,未来我们必须以需求为引导、夯实基础研究、突破核心技术,同时要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信心。有选课学生认为:“这门课中老师们介绍多为各专业的基础,也因此留给我们更多反思与自己摸索的空间,进而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2. 成长引导
选课学生在实践报告中提到:“(当代公共建筑)课程结束后,我感慨万千,我认识到,建筑学可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设计房屋的学科,作为建筑师,或者作为建筑学的学习者,我们必须时刻转变我们的角色,我们不但是设计师,同时还是一个工匠、一个实验者、一个工程师、一个热切保护世界的环境工作者,一个坚持不懈的推动者,为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和低碳生活努力而奋斗终生。”可见老师的人格魅力给学生带来的深刻影响。
3. 实践养成
通过实践参访中,学生可以获得与专业相关的亲身体验,同时获得对于未来的共同想象的启发,想象自己作为专业的学习者进入未来的行业,共同塑造我们的城市和世界。
有选课学生提到:“这次上海中心大厦参访之行,让我以一个更加具体的视角,通过俯瞰的方式接收了以往难以获得的丰富信息,并使得这‘骄傲’与‘使命感’都有所着落,成为了我自己实在而无比真切的情感。”
以参访校友企业风语筑为例,许多学生在参访后表示“通过这次系统的参观学习,我得以用更加多元的视角审视建筑科学,通过深入的思考同建筑师的思想进行交流。建筑不仅要研究工程建造,更要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思考,甚至是为国为民的伟大情怀。如今我国的城市化仍在不断推进,同时旧城的改造也在有序进行,如何让城市的更新跟上时代,让人民的生活更加愉悦幸福,让城市的空间更加有温度和亲和力,我在风语筑的参观中找到了他们的思考和答案。”
四、总结与讨论
国情教育课程不应该脱离学校的办学传统和整体的育人目标,需要用好学校的学科特色资源。中国科技与社会课程群在建设过程中,注重课程定位和主题呈现,着重中国科技发展和民族进步,而不是科技本身,同时注意主题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此外,在进行线下课程的同时,也录制了线上课程,试图形成多种介质综合运用、表现力丰富的新形态教材,同时为互享教学资源建立可能。
港澳台学生的国情教育永远在路上,需要不断完善国情教育课程体系,丰富课程的主题和内容,扩展实践形式,并将课程覆盖从本科向研究生延伸,同时希望通过建立国情教育实践基地,将国情教育的效应进一步向课外延伸,为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实习或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邓轶聪.新形势下高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5):105-108.
基金项目:2021年中央高校建设世界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中“同济大学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课程”(210019)
第一作者简介:厉凌哲(1986-),女,汉族,浙江慈溪人,硕士,初级管理岗,项目协调人。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通信作者:刘春(1973-),男,汉族,江苏海门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遥感与多维建模、室内外场景感知和空间信息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