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社会微生物素养:生活中的微生物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与实践
作者: 陈青 王红妹 谭小艳 尉鸿飞 王丽虹
摘 要:微生物学学科的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高校中微生物学多数以一门专业课出现而非以通识教育课程出现在培养方案中。作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不仅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价值引领,为了更好实施学校777互联互通育人工程,共聚“课程思政”同心圆,提高社会的微生物素养,该教学团队在全校学生中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生活中的微生物。生活中的微生物在建设期间,教学团队开展了基本理论知识、生产应用和实践教学探索,建立思政元素的典型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微生物素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切实守好通识教育选修课这段渠,种好通识教育选修课这个责任田。
关键词:微生物素养;课程思政;通识教育选修课;生活中的微生物;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0-0101-04
Abstract: The achievements of microbiology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However, microbiology mostly appears as a professional course rather than a general educationelective course in the training program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elective course of general education not only teaches scientific knowledge, but also leads the value. In order to better carry out the "777 Interconnection-Education-Project of Zaozhuang University", gather the concentric circles of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microbial literacy of the society, Microorganism and Life has been open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 of Microbes in Life, our teaching team carried out the exploration of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production application and practical teaching, established a typical teaching ca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eaching reforming practic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the microbiology literacy in society. Finally, the electivecourse of Microbes in Life not only earnestly kept the channel of general education, but also planted the responsible field of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 course.
Keywords: microbiology literacy in socie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course;microorganism and life; teaching objectives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1]。2019年12月5日枣庄学院党委书记曹胜强、校长李东署名文章《枣庄学院吹响整改集结号 奏响育人大合唱》,在文章中强调,把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实施了“777互联互通育人工程”和“七个一行动计划”[2]。“777互联互通育人工程”中7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类专业课程、文化课程、素质课程、美育课程、劳动课程和创新课程,都坚持“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其中素质课程、美育课程、劳动课程和创新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最初源于西方的哈佛大学等研究型大学[3],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已为国内外高校所充分认识,然而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开展仅10多年时间,各高校通识教育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发散了学生思维方式,为学生架起了联系学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时代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4]。
为了更好实施学校777互联互通育人工程,共聚“课程思政”同心圆,促进社会对微生物学了解,教学团队开设生活中的微生物课程为非生物学本/专科学生打开一扇认识周围微观生物世界的窗户,让其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及其活动对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影响,并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应用所学的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5]。一个具备基本微生物素养的学生,可以把微生物相关知识传递到家庭、工作单位甚至社会中,培养学生具备微生物素养就显得愈发重要。
一、提高社会的微生物素养:高校开设微生物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紧迫性
2020年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Coronavirus)引起的肺炎疫情,迅速扩散全球,该疫情防控难度大、持续时间长和社会影响深,截至目前已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经济损失不可估算。该疫情的主角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属于病毒类群,微生物学科[6]。追溯历史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瘟疫,2003年SARS病毒引起的非典给人类生命健康带来灾难,至今人们记忆深刻。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有关病毒传播、预防诊疗措施等打着“科学”幌子的谣言屡见不鲜,比如药店的双黄连系列产品、板蓝根等被抢购一空。倘若微生物学知识普及开来,在疫情防控中,全世界人民何以会如此被动!
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庞大分支,该研究领域的成果促进人类社会快速发展。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其微生物学或相关学科多以一门专业课出现在培养方案中。由于微生物本身的一些特性,比如体积小、肉眼难以观察,需要借助专业的显微镜才能认识其形态,因此很多非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对微生物特性及微生物是如何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等相关问题并不熟悉,因此正确地认识并了解一定的微生物学知识对指导人类生活和生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荣使命,基于此,笔者认为各高校应该尽早开设微生物学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用以提高青年学生的微生物素养,使其能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指导学习、工作和生活,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目前国内部分兄弟院校开设了微生物或是相关学科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如微生物与人类健康[7]、微生物与人类[8]、微生物与生活[9]和微生物与人类生活[10]等。
二、生活中的微生物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思想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高等教育最初教育主流为课程教育专业化,20世纪80年代高校教育主流为 “通才教育、文理渗透”。2013 年,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日益成为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高校通识教育分为人文素养、社会科学、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自然科学和创新创业类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课程思政”工作高度重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全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新热点。不同于学科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为选修课程,选择该课程的学生前期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调查,属于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因此通识教育选修课是“课程思政”一个理想的载体。
近年来,微生物引起的流行性感冒、非典型肺炎、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艾滋病毒和新冠肺炎等疾病,对患者身心造成了极大伤害。为了促进人们了解微生物学知识,提前适应学科交叉发展趋势,满足枣庄学院“777互联互通育人工程”,遴选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的要求,生活中的微生物课程得以建设。在生活中的微生物课程建设中我们的教学团队立足于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怎样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这一主题,案例教学讲授生产和生活中一些神秘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们不局限于认知微生物表象,而应当去探究表象背后微生物奥秘,进一步领略生命科学的魅力。
该课程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学的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关注学科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强调微生物学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辩证思维。
课程教学目标2:掌握一定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生物学相关信息的能力,具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3: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课堂互动、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反思技能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生活中的微生物课程设计为32学时,其中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16学时,作为一门典型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该课程是面向全校本/专科专业学生。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非生命科学专业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又要兼顾非生物专业学生的理解程度,因此我们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1. 理论
第一章揭开微生物的神秘面纱:微生物史话,主要讲授微生物的发展史和典型的微生物科学家。
第二章神奇的微生物:“小而强”的微生物和绚丽多姿的小生命,从微生物的特性入手,到微生物形态、功能和代谢的多样性。
第三章天涯海角四海为家:微生物的大本营和微生物与生态系统。
第四章微生物与人类: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正常菌群与健康和有害微生物的防范与消灭。
第五章小生命的大乾坤:“基因”的认识过程——从符号到物质、生命信息的保存与表现、“挑食”的细菌和重组DNA技术的主角。
第六章多才多艺的小精灵:微生物与环境保护、微生物与资源利用、微生物与绿色能源、微生物与农业生产和微生物与医疗健康。
理论课程主要教授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将生活和生产中相关热点问题有机整合进课程中,向非生物科学专业本/专科生普及微生物学常识和进展,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2. 实验
参观微生物学实验室(啤酒和果酒酿造生产设备)、环境中的微生物检测、生活周边微生物的形态、微生物作画和微生物发酵产品的制作。通过课程实践教学,让学生进入实验室亲手操作体验特有的微生物学研究方法,获取对微生物学科学研究的直观认识。既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如何研究和利用微生物,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考核办法
1. 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