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演讲课程成果展示赛的实践及探索

作者: 季璇 田朝霞

英语演讲课程成果展示赛的实践及探索0

摘  要: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建设旨在落实育人的根本目标。英语演讲课程有机地融合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强调“三全育人”和“全人教育”。以此为目的,南京师范大学的英语演讲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立全校课程成果展示赛这一课堂组织形式。活动设计注重个体化参与、挑战性和协作性,以实现丰富学生真实情境体验,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建构的目的。这种教学创新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对接,有助于实现英语演讲课的核心价值,为立德树人提供动力,具有一定的推广作用。

关键词:英语演讲;课程展示赛;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全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0-0105-04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ollege education lies invalues education and all-round character building, which requires tha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im at fulfilling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course of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properly integrates knowledge transfer, skills training and value shaping, emphasizing the "three-all education" and "holistic education". To serve this purpos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has explored extensively into the course development, which gave birth to an innovative classroom organization form, a campus-wide Course Achievement Show. The design of the event focuses on participation, challenge, and collaboration, with the aim of enriching students' real situational experience, building a teacher-student learning community, and enhancing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Overall, this innovative event of seamless integration of 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helps realize the real significance of the course, and motivates values education and all-round character building. The model and practice may extend to other universities.

Keywords: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Course Achievement Show; innovation; competence cultivation; holistic educ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金课”概念,指出课程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障,应当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2]。“金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最终具备解决复杂且没有标准答案问题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其特点可概括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3],这对英语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英语演讲是一门注重学生自我表达、思辨培养、情感交际及价值传播的人文通识类课程,其所依赖的概念逻辑推理性的西方思维,有助于帮助学生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进而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其育人理念与思政价值导向与“全程育人”的理念有着共同的价值诉求,使得其极大程度上契合了“金课”或“一流课程”的高阶挑战性建设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南京师范大学的英语演讲课程建设开展超过15年,一直探索课程在中国高校的本土化[4],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以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其中,全校英语演讲课程成果展示赛是一个创新性的无缝对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课堂组织形式,其起于朴素的动因,而在实践过程中,其丰富育人内涵得以不断彰显和延展。

一、课程成果展示赛创立的动因

教育部对“一流课程”的打造,说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求应着眼在课程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上。就教师而言,课程质量的提升体现在教学过程是否能呈现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否积极钻研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否使学生有获得感、成就感,并最终得到能力的飞跃提高。在此过程中,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学生自我效用的满足间达成最大程度上的共识并形成合力,是建设高质量课程的逻辑起点[5]。

南京师范大学英语演讲课程成果展示赛创立的第一个动因,就是为了强化学生学习的获得感。要有获得感,特别是要有长久的、渐增的获得感,首先必须加深记忆。课程成果展示赛的准备、参与,特别是仪式感,会使学生记住这门课,进而记住学习的内容。

第二个动因是“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公众演讲是大众传播和交流艺术的一部分,因此从教学的角度,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公众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跨越班级的全校课程展示赛,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一方面增进了跨越班级的交流,这正是英语演讲课程的一个现实目标。

第三个动因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对接的需求与启发。英语演讲刚开始进入高校时,属于第二课堂范畴,即学科竞赛;后来逐渐发展为课程。竞赛一般只针对少数的优秀学生,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展示赛应要求全体同学参加,且有别于一般的比赛。

于是南京师范大学全校范围的英语演讲课程成果展示赛就诞生了。相比之下,其至少三个方面更具有第一课堂的特征。第一,这是课程的一部分,一般安排在每个学期的最后一周,要求全体学生参加;第二,展示赛虽是比赛的形式,但是一个主要目的是考察和总结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因此,赛题的大部分内容为课程学习内容;第三,比赛由课程团队的所有教师共同策划和指导,由学生协作来完成,就像课程团队一起为全体学生上一堂课一样。从2017年至2021年的六届展示赛过程中,课程团队不断地探索和实现其丰富的育人内涵。

二、课程成果展示赛的组成部分

英语演讲课程成果展示赛是在前期课堂学习、演练的基础上,对课程学习的进一步探究、讨论和体验,旨在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一定的方式,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给观众。展示赛以教学班为单位组队,展示形式有个人与团队相结合、已备与即兴相结合、知识点与表现力考察相结合。自课程成果展示赛创立至今,英语演讲教学团队设计的活动项目不断优化,有一些常规的保留项目,也有备选项目;每年根据组织方面的需要,如选课人数、学生兴趣、比赛时长等进行取舍。主要的展示项目见表1。

“经典重现”:教师事先精选名篇演讲,比赛时,各班参赛队重温、背诵、再现所选择的经典片断。这一环节要求15~20人在五分钟之内共同完成。学生在赛前准备中反复聆听、诵读演讲名篇,揣摩演讲时的情境、语气与情感,并通过集体合作,展现团队的智慧和气势,帮助不自信的学生在团队他人的陪伴下,打破心理界限,实现公众演讲的零突破。

“最佳演讲”:在本学期所教授的几种基本演讲类型——自我介绍(introductory speech)、信息型演讲(informative speech)、说服性演讲(persuasive speech)中,学生选取自己最擅长、最想要分享的演讲类型和话题进行个体展示,稿件内容可提前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完成。每班推荐一名选手参加比赛。

“百科达人”:每个班一支五人代表队,回答与课本知识点相关的各种问题。题目内容由团队教师命制,题型多样,有定义题、例证题、实际运用题、演讲赏析题、案例分析题及思维判断题等;形式上包括单选、正误判断、填空及简答等,有必答部分和抢答部分,分值大小基于题目的难度。百科赛题在学期末为全体选课学生提供了一次大班课机会,让学生对所学习的重点知识进行一次梳理和巩固。

“演绎王者”:每班出一个队,学生两两组队,针对大屏幕上出现的场景或情感提示,充分运用肢体语言和表情进行情感演绎,或根据赛题所要求的语气,朗读指定段落。此项任务促使学生运用夸张的表演和声音表现力,展示平时羞于在公众面前表现的一面,突破公众演讲时的心理障碍,体验与公众交流的艺术。

除了以上常规项目之外,还有几个备选项目。第一个是“大家谈”,选手就同一个辩题进行不同立场的陈述。学生抽签分组来确定所代表的立场,分别为赞成、中立、反对,并根据所抽取的立场,做一分钟陈述。第二个是“降落伞演说”,设置特定情景,要求多名学生通过演讲来获得唯一的一个机会。典型的场景是,飞机突发事故即将坠落,机上有6名乘客和1个降落伞,参赛选手根据所抽到的角色极力说服观众,自己的角色应得到这唯一的降落伞。这一项目要求学生实践公众演讲中的人格诉诸(ethos)、情感诉诸(pathos)和逻辑诉诸(logos)。这既践行西方修辞学奠基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三角理论的核心思想,也是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和“合情合理”的精华思想。第三个是“部长竞选”,设置情景话题,提供多个部长角色,学生通过抽签决定所要竞选的职位,结合角色进行一分钟即兴竞选演说。

课程成果展示赛以巩固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公众交流为主要目标,故大部分项目不排序评奖,而是从发音、观点、结构、演示、创意和表现力等演讲核心能力要素的不同维度,来发掘和表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长。最值得一提的是,获奖学生都会获得由教学团队所有老师签名的证书。这一创新的全校大课堂形式,有别于传统单向性的知识灌输、教师讲授型的课堂,内容设计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位置进行交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在体验中自主完成演讲技能的练习与展示,从而有效实现探究性学习,达到语言教学与语境教学的统一。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作为认知主体,学生是知识的体验者、创造者,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6]。作为教学活动设计者、学习过程支持者、方案执行协作者,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种合理而积极的氛围,以充分激发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与过去更注重学科知识性、系统性的“学科本位”教育思想相比,课程展示赛充分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注重将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

三、课程展示赛中的育人

以学习者为核心的学习活动设计是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考量[7]。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中,教师及时了解并帮助学习者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习者感受到教学的温度,体会到教师的人文关怀,并上升为心灵体验,这有助于催生学习者获取新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情[8]。除强调情境创设,建构主义学习观还突出协作学习和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9]。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应考虑主体差异,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多层次、协作型教学任务,使学生丰富自身体验,在会话中获取意义,完成知识的建构,这一举措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和社会需求[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