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初步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作者: 袁媛 王丹 张清华

建筑初步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0

摘  要:建筑初步课程是建筑学专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践与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初步课的专业入门牵头作用,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和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对课程进行一系列思政改革,教学效果显著,为建筑土木类专业其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建筑初步课程;思政教学;课程改革;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0-0180-04

Abstract: The preliminary architecture course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rchitecture. Exploring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of this course is conducive to better playing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preliminary course in professional introductory courses. The teaching effect is remarkable by presenting a ser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s on this course, which includ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setting, teaching methods, cours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etc. It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of other courses in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Keywords: preliminary architecture cours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desion; teaching method

古人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这就要解决好推动其他教职员工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

建筑初步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基础课,课程设置旨在向学生介绍建筑的本质属性及社会意义,并通过表现技法与设计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建筑的空间属性、构成原理与设计方法,在整个建筑学教育中起到启蒙作用[1]。当前,全国各大建筑学高校采用的教学方法依然以传统方式为主,分为“知识”与“技能”两大块内容:“知识”模块主要以建筑概论、中外建筑史和建筑空间等内容概述为主,“技能”模块主要以线条练习、构成演绎、建筑测绘、模型制作、水墨渲染和小建筑设计等内容为主。教学过程主要以课堂讲授加课后练习同步进行。然而,在长年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传统教学过分侧重于知识讲解,情感目标、职业精神、家国情怀和大国工匠等思政内容讲解不足,低年级学生以个人的知识面去片面认知建筑,缺乏相关精神层面的提升,在后续的专业课程设计以及职业生涯中自身的设计能力与专业素质将受到一定限制。

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授课对象为建筑学本科一年级学生,刚刚结束数学、英语、计算机、素描和水彩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尚未接触建筑设计相关专业知识。这个阶段的学员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充满了好奇,但又不甚了解,缺乏相应的工程意识、责任意识和职业精神。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了解掌握基本完成,但是内在的信念内涵等方面仍然有限,这种培养方面的不足,必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来隐患。

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针对建筑初步课程包含的知识内容设置了五个思政教学目标。

目标1:了解建筑的基本概念,建筑与社会、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习得坚固、实用和美观的建筑师从业标准。

目标2:了解中国古代、外国古代、外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演变对建筑发展的推动意义,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筑历史观。

目标3:熟悉各类型建筑作为人民生活载体的本质含义,掌握各类型建筑文化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牢固建立文化自信。

目标4:打好建筑师基本功底,由简到难,由简到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确立认真、坚韧和毅力的学习宗旨。

目标5:充分掌握各建筑设计和建筑表现方法,确立为人民服务的职业宗旨,树立新时代科学发展观念。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见表1。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目标的关系

对建筑初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分解,分别设计相应的思政融入点、思政元素和思政内容。

教学内容对课程思政目标的支撑关系,见表2。

三、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教学中,针对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特点,对课程思政的内容结合思政目标进行贯彻。在不同章节采取适合的思政教学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元素总结型。归纳说明式、提炼升华式。涉及“本课程研究对象和内容、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等内容,通过元素总结模式加以引导,以及每一大讲的小结部分,将本章节案例稍微加以串讲回顾,采用引导、启发、研究、讨论和问题驱动等形式,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激发每名学员的特长和潜能,培养学员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2)嵌入型。案例穿插式、专题嵌入式。通过建筑实例参观、用地现场考察、建筑功能分析、设计实践、分组指导和课堂讨论等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教学。通过大量具体化、形象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建筑与环境专题——讨论外界环境要素与设计的关系。

功能与空间专题——讨论建筑物内在功能要求与设计的关系。

技术与经济专题——讨论技术因素与预算的关系。

设计与构思专题——讨论思维模式、构思手法及表达方法。

(3)辨析型。课程论文式、讨论交流式和调研+交流等。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个体设计水平差异、思考切入点不同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处理好问题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针对共性问题,采用集体授课、集体探讨的模式;针对个性问题,进行单独分析辅导,向每名学员提出阶段性要求,以期每名学员的设计能力在有序的教学环境中得以提高。一般用于平时调查作业的布置与交流,属于比较严谨的思政逻辑展开环节,强调思政理论要求与专业实践效果的对照。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手段

教学中,针对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特点,加强课程思政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线上资源包括微课视频、课件、学习笔记、习题库、在线作业与试题、演示实验和课前测等,线下资源包括纸质教材和疑难解析等辅导教材,通过课程PPT+说明、影像片段+归纳和网络分享等形式,引入MOOC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思政元素。

目前,MOOC、SPOC和学堂在线等线上教学平台正在大量涌现,资源日趋丰富,并且以其便捷、低价和可订制化等特点,学员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行学习,这样更能满足个体化思政学习的需求,为建筑设计类课程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例如,“中国大学MOOC”中的北方工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建筑设计课程,“智慧树”平台中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的建筑设计课程等,“学堂在线”平台中成都理工大学的建筑设计课程等,这些高校的建筑设计类思政课程在线上资源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与尝试,且均由专业的技术团队支持,运行多年且效果良好。

课程PPT+说明注重翻转课堂的效果。影像片段+归纳和网络分享则强调所选案例素材本身的思政资源价值,采用丰富的地方性思政资源全方位补充。

四、课程思政考核

建筑设计是为了一定的沟通和传达目的而做的,使用的所有思政元素应该都有实际的根据和充分的理由,设计的存在有它需要完成的任务,如果它是一张海报,它要明确地告诉你它的内容,如果它是一个形象,它要真实地传达它的特点。思政课程的展开,要紧密结合建筑设计的核心要求。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将课程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过程考核和结课考核所涵盖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中。

具体做法包括:

(1)通过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思政的相关环节进行考量。包括思政内容在课程教学方法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内涵。

(2)通过课堂问答中对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思考进行考量,但仍以正面引导为主,考量手段主要起到侧面督促的作用。

(3)通过课间讲述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深入探讨,围绕教学目标与思政元素,结合后续课程鼓励线上线下进行观点交流与讨论。

(4)通过学生上课规范性与否进行考量。围绕建筑设计初步教学目标与思政案例,教师进行课堂讲授,结合课后学生查阅资料与思辨组织讨论,从而达到思政内容全方位融入教学的目的。

(5)课程思政考量结果纳入课程的成绩考核。占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成绩的比例为平时成绩的一半,一般在15%。

五、结束语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阵地”和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强化示范引领,强化资源共享,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将思政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面向普通本科教育,全面推进不同类型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和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加快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建筑初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仅仅在土木建筑专业开了一个头,前方任重而道远。承载学生无限的信任和期盼的目光,作为老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将思政内容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接触情怀塑造及职业精神的培养与传承,最终实现为国家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薛滨夏,周立军,于戈.从真实到概念——“建筑初步”课程教学中空间意识培养[J].建筑学报,2011(6):29-31.

[2] 梁晶晶.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路径分析[J].陕西教育,2021(12):8-9.

[3] 黄钦,关鹏.信息技术支撑下高效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课堂构建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50):22-23.

[4] 郝慧敏.《建筑设计初步一》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J].房地产世界,2021(11):26-28.

[5] 王晓博.关于风景园林学科本科生设计初步课程的思索[J].华中建筑,2014,32(7):175-179.

[6] 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7] 王建国.中国建筑教育发展走向初探[J].建筑学报,2004(2):5-7.

[8] 黄琪,郑孝正.整合与创新——独具个性的上海济光学院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建设[J].华中建筑,2015,33(4):160-165.

基金项目:陆军工程大学国防工程学院教学科研课题“‘以赛促学’视角下的建筑设计类课程教学设计与方法研究”(无编号)

第一作者简介:袁媛(1983-),女,汉族,山西晋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学、图学教学。

*通信作者:王丹(1974-),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图学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