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学术英语混合式课程设计研究
作者: 薛宏 范宽 于七龙 鲁宁
摘 要:教学实践显示混合式学术英语学习者在学习内容方面集中体现的实际需求是增加论文写作练习,教学模式方面的需求则是增加混合式学习中线上线下教学的衔接性。该文分析学术英语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结合产出导向理念中“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选择性学习”的教学假设,设计以提升学术英语写作产出为目的的混合式学术英语课程,并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学生的反馈。基于教学实践,认为该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增强混合式学术英语课程不同模块的衔接性。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学术英语;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线上线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1-0035-05
Abstract: From the observation of previous teaching practice, we knew that blended teaching was effective for academic English courses, but we also found insufficient writing output and the gap between online-learning and class-learning were two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eir learning outcomes. Based on the learning content and required skills of academic English, we adopted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to design the blended teaching that could increase the writing output. From the teaching observation and questionnaire, this approach could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writing ability, and immensely bridge the gap between on-line learning and class-learning.
Keywords: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academic English course; blended teaching; curriculum design; online and offline
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要求高等教育培育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科研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近年来已经有多所高校开展了学术英语课程,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交流专业前沿知识及创新的能力。作为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新文科课程,目前对学术英语课程需求、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及效能评估等方面的研究都成为了高校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
前期混合式学术英语教学实践中反映出写作输出不足,线上线下衔接性不强的问题。学生语言产出效能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例如学生面对教材时不会进行选择性学习,学的内容也难以灵活“迁移”到交际情境中,本身写作能力较低,组织语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等等。混合教学衔接性不强同样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例如教师在设计课程时没有系统性地规划线上线下内容及学习方式,或学生线上学习的低效导致课堂学习难以跟上,或是线上平台利用率低等原因。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产出导向法应用到混合式学术英语课程中,通过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两次相近学术写作任务,以第一次产出任务驱动线上学习有针对性的输入,以教师进阶辅助的第二次产出实现内容产出和能力提升的同步达成,同时通过两次相近任务的练习让学生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衔接起来。教学实践结束后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数据表明该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对学术文献的阅读能力。
一、相关工作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优质教育资源已经变得不再稀缺,学生的学习途径也得到极大的丰富,混合式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兴起。英国学者Harvi等[1]于2001年提出“混合式学习是在恰当的时间,使用恰当的学习技术匹配恰当的学习风格为恰当的学习者传授恰当的技能,达到最优化学习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我国,何克抗教授[2]将其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混合式教学“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 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相较于西方的认知,何克抗教授的理念更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出能应用该学习方式的教学环境。在随后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将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结合起来,把教学过程中应用互联网技术的线上教学部分移至课前,把解决问题与探究合作的教学部分置于线下面授课堂,以实现信息化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
结合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既能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又能通过教学流程翻转提升灵活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因此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但是哪些理论能够指导教师开展高效的混合式教学目前尚未定论,研究者与实践者仍然在摸索如何设计成功的混合式教学。事实上,不同课程应该依据其不同的学科特点及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理论框架,设计具体的课堂活动来达成最佳教学效果,这也正是混合式教学真正强大之处,不同课程的教师可以根据需求设计真正适用于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3]。但是,混合式教学不仅给一线教师提供了强大的教学支持,同时也对教师的观念、态度及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能力和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一项关于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87%的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灵活性满意,但15.6%的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启发性和引导性不满意,17.5%的学生对线上教学的有效性不满意,12%的学生对线上线下的衔接性不满意[4]。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混合式教学中除了考虑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还应该结合具体的学情分析和需求分析进行设计。
本文前期的混合式学术英语教学实践考虑了学术英语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学生的满意度较高,但同时问卷也收集到了学生在学术英语方面的实际需求,因此明确了新一轮混合式教学实践中需要加强的部分。问卷中一个量表题“我认为课程中应该增加写作方面的练习”,有70.2 %的学生表示认同(如图1所示),同时开放式问题“改进建议”或“期待的课程内容”中,117份问卷有27份提到了增加论文写作练习。从学生的切实需求出发,本文认为学术英语混合式课程在设计教学手段时应该考虑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输出能力;从教师的教学观察出发,一些学生会轻视线上学习,一些学生觉得线上学习后面有时间再补上也可以,同时也有学生在问卷的开放问题中明确表述“在课堂中练习使用刚学习到的知识”,因此混合式学术课程还需要达成的一个目的是做好线上学习和课堂学习的融合与衔接。基于上述两个教学需求,本文引入产出导向法指导新的混合式学术英语教学设计。
二、基于产出导向的混合式学术英语课程设计
本节首先介绍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分析学术英语写作特点,推论出产出导向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习者的学术英语写作产出效能、增强线上线下学习衔接性,进而设计产出导向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环节。
(一)产出导向法
产出导向法是我国的文秋芳教授[5]在语言学家克拉申的输入理论及斯温纳的输出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产出导向理论强调“学用一体”的理念,在该理念指导下提出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和“以评促学”四个假设,并且形成了可实现的教学流程“驱动—促成—评价”。
一味强调输出结果可能出现写作过于模板化的情形,不利于学生真实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产出导向法不仅强调产出结果同时强调产出过程,写作任务的全程思考、全程参与相较于单纯背模板句型而言更有利于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逐步提升,因而可实现教学中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两手抓。学术英语写作需要准确表达研究者的思路和实验研究结果,因而过于模板化的写作培养模式不适用,能实现知识能力同步提升的产出导向法更切合学术英语写作的学科特点。上海交通大学的教学实践及研究结果已经表明产出导向法确实能够提升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6]。同时,产出导向理念指导的教学实践以尝试产出为教学起点,以进阶产出为教学重点,以评价反思为教学终点,整个流程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一种前后呼应、层层递进和学有所用的学习感受,因而可以加强学习的连贯性、衔接性。
(二)产出导向理念下混合式学术英语教学环节
本次教学设计旨在解决学习者写作产出不足的问题和线上线下学习衔接不紧密的问题。产出导向理念指导下的混合式学术英语教学中,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整个流程应该对应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教学环节。课前预习阶段通过第一次尝试产出任务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驱动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自己所需的线上自学材料;课堂学习则通过教师的难点解析及提供进阶输入材料,促成学生第二次产出时能更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课后通过师生共同评价以评促学,以评价和反思来实现学习的深化和元认知层面的提升,如图2所示。课前课中两次产出应该设计相近的任务,一来相近任务的熟悉感能降低学生的输出难度,节省课堂时间,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前输出驱动下的自学知识能够在课堂教学的第二次产出中复现并作为基础支撑,再辅以教师提供的新输入材料提升输出质量,让学生通过相近任务的完成既能感知到自学的有效又能感知到课堂讲解的重要,如此,才能在实现高效产出的同时加强线上自学和课堂学习的衔接性。学术英语写作相较于通用英语写作更加强调语言的逻辑性和凝练性,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因而,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更注重第二次课堂产出任务教师能给予的帮助与指导,要让学生意识到学术英语写作文体和通用英语写作文体的区别,将第一次产出中不符合学术文体规范的部分作出调整。
1. 输出驱动的课前线上教学
课前线上教学的设计应该以输出驱动为出发点,首先教师应该根据所学内容设计适合学生产出的两次相近的任务,围绕初次写作任务提供相应的自学资源。自学资源的设计需要考虑其形式、内容和数量。形式方面,线上教学资源可分为知识性资源、任务性资源、拓展性资源、生成性资源、检测性资源及指导性资源等类型[7]。产出导向的学术英语线上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以教师布置输出任务驱动学生的选择性输入,因此要以任务型资源、知识性资源为主,辅以指导性资源让学生明白学习顺序及知识性资源的选择策略。内容方面,要从难度、广度两方面进行考虑。学习内容的难度需要结合Krashen[8]的可理解输入理念,如果输入材料持平于学生目前水平则无法实现语言水平提升,如果远超学生目前水平,那么通过相关语境学生也无法理解,反而会挫伤学生积极性。也就是说教师所准备的学习材料应该略高于学生目前语言水平才能实现有效输入:语言水平从阶段i(目前水平)提升至i+1(略高于目前水平)。学习内容的广度需要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支撑需求:有些学生的输出障碍在于学术词汇量欠缺,有些学生的输出障碍在于逻辑关系的英文表述,有些学生的障碍则在于不了解学术文体的体裁和规范,因此教师需要从多角度分类提供支撑材料供学生选择性学习。数量方面,需要结合粗调输入和精调输入的不同作用来设计,粗调输入指输入的语言材料没有被调整,精调输入则是指对语言材料进行过调整[8]。Krashen认为大量的粗调输入就能够帮助学习者不断接收目的语知识并逐渐掌握,本文认为线上课堂提供大量粗调输入不仅能保证学生在课前有充足自学资源可供选择,另外学习完成后学生需要类似的学术内容输入材料时也可以重新调取,意味着学生的学术英语线上学习收益能扩大。因此产出导向理念下学生目的明确的线上选择性学习要求教师提供维度更广、数量更多的教学资源,并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的使用指南,以免学生理解偏差下的超负荷学习导致厌学情绪。
2. 输入促成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