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地质系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践
作者: 李纯泉 沈传波 陈红汉 徐思煌 李水福 唐大卿 刘建章 陈思
摘 要: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组织实施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最基本教学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地质系具有优良的历史传承,在新时代进一步开展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过程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构建具有融合型内部组织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通过完善教学组织与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入教学改革和研究及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等举措的实施,石油地质系基层教学组织取得多方面的建设成效,为学校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学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关键词:立德树人;基层教学组织;石油地质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融合型组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1-0067-05
Abstract: Grass 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s are the most basic teaching unit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organize and implement teaching and cultivate people. The Department of petroleum geology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as excellent historical heritage. In the process of further develop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 in the new era, according to its own actual situation, it further defines 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and constructs a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 with integrated internal organization form.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asures such as improving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and research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the Department of Petroleum Geology has made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in many aspects, an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high-quality talent training and "double first-clas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Keywords: morality establishment and people cultivation;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Petroleum Ge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integrative organization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经历了“大学—系—教研室”以及“大学—学院—系(研究所)”等模式演变,基层教学组织由教研室的兴起、兴盛到式微,进而转化为系[1-2]。虽然目前高校中“教研室”仍然部分存在,但是“系”作为基层教学组织更为普遍和合理,有效实现了科教融合,在落实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管理、开展教研活动和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最终完成高校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
作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基层教学组织之一,石油地质系经历了从建校之初设立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及勘探专业发展为石油地质及勘探系(1956年),并几经分合与发展,于1998年因国家专业目录调整并入资源学院成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系,后因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需要,于2015年进一步拆分为石油地质系和石油工程系。石油地质系作为具体实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气方向)本科人才培养的基层教学组织,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油气勘探与开发领域的专门人才,其中不乏行业领军人物。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能和在人才培养中的砥柱作用,石油地质系近年来结合自身实际开启了新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征程。
一、存在问题
不同类型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在具体运行中表现出不同的问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一所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石油地质系作为具体实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气方向)专业课教学的基层教学组织,主要暴露出以下问题:(1)长期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不适应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2)作为专业课程教学实施单位,存在教职员工相对多而总课时偏少的问题,不能满足人员聘期考核和职称高聘时对教学学时数的要求,影响教师个人发展;(3)缺乏凝聚力,教学组织内生动力不足,各项工作实施效率不高;(4)因科研任务繁重及评价体系导向等问题,存在重科研轻教学而造成执教能力低的现象,尤其是新进年轻教员,亟待尽快转换角色,提升教学能力;(5)课程建设及教学成果建设欠缺,尚待加强。以上问题如何有效的克服,是石油地质系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中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二、建设目标
新时代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体现了“三多”(组织形式多样、活动形式多种与研讨内容多元)和“三全”(教师全员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全覆盖及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全过程)的特征[2],但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高校组织教学、开展教研及培养人才的基本教学单位这一内涵性质没变[3]。开展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是对当前“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4],对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具有重要意义[5]。
石油地质系以学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结合所承担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情况,提出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总体目标,即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形成职能定位及发展方向明确、组织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相对稳定,以及教学活动规范和教学研究氛围浓厚的基层教学组织,实现基层教学组织中教师倾心教学,潜心育人,在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按照新工科标准求真问学并加强和夯实工程训练,最终彻底打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最后一公里”。
三、建设举措
高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应该以基层教学组织为基石,将其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抓手[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地质系在近年开展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过程中,力求走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普遍存在的困境并有所突破,主要根据自身实际实施了针对性的相关建设举措。
(一)明确职能定位,完善教学组织与管理
基层教学组织普遍存在职能越位、错位与缺位问题[7],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有利于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职能融合统一,真正实现科教相长。石油地质系在实施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承担了大量的科研任务,通过明确职能,以建立融合型内部组织形式,通过研究方向融合、课程类型融合及师资结构融合等优化完善教学的组织,提高基层教学组织运行效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教学管理、教学实施的运行机制,保障基层教学组织的高效运行。在具体的教学组织与管理中,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采取小班化教学;课堂教学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包括校院两级督导随堂听课评价、同行听课评价及学生评教等确保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践行立德树人初心使命
师资队伍建设是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点[8],提高教师教学素养是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工作目标之一[2]。只有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石油地质系近年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坚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本,要求基层教学组织中全体教师要做到潜心育人,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并模范践行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此外,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整体促进石油地质系基层教学组织可持续的教师教学发展。针对教师硬实力强而教学软实力弱的问题[9],进一步明确教师发展规划并切实执行,尤其是对新入职教师,执行学校、学院和系三级体制传帮带机制,帮其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并通过开展助课、试讲、教学竞赛、教学观摩及教学培训等,提升执教能力,更好地培养合格人才。
(三)深化改革与研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石油地质系在教学改革和研究方面紧密联系行业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10],完善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设置;转变教学理念,按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深入研究和施行OBE理念,教学思想上更加重视“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教学目标追求上更加强调“综合素质与价值引领的提升”。为适应新时代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鼓励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师针对各自所讲授课程的特点积极开展各类教学研究,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等提出创新性补充和完善,优化教学方法,以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保障高质量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是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目标[11],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更需要优质教学资源来保障。石油地质系以教学小组为单位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小组组长总体规划负责,做到全员参与。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教材建设、慕课建设及各级一流课程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建设过程中以打造“金课”,淘汰“水课”作为新时代本科教育课程建设重点和根本指导思想,在继续加强传统优势课程建设与完善的基础上,积极响应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序推进相关专业主干课程省级及以上一流课程建设。
四、建设成效
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方针的指导下,石油地质系全体教职员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近年来的共同努力,石油地质系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在多个方面取得显著建设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石油地质系承担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气方向)两个教学班的人才培养,长期为单一的培养模式。随着行业内页岩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及地热能等地质新能源的逐渐兴起,人才需求发生巨大变化,急需有相关人才的培养与之适应。石油地质系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于2017年论证开设了新能源英才班培养模式,并于2019年培养方案修订之际,形成了两套独立的培养方案,即资源勘查工程(卓越工程师)专业培养方案和资源勘查工程(新能源英才班)专业培养方案,实施于两个教学班,分别着重于常规油气资源勘查评价和非常规地质新能源勘查评价方面的本科人才培养(图1)。新开设的资源勘查工程(新能源英才班)已完成第一届本科人才培养,成果喜人,研究生推免率达52.4%,最终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比例达80.9%。
(二)人才培养平台方面
实验实训平台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实验实训为一大特色,除了通过学校的三大野外基础教学基地(北戴河、周口店和秭归)开展野外工作实训外,石油地质系还建成了“通山—咸宁”野外专业实训基地、美国犹他州地热及页岩气实践基地、一个湖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能源地质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一个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服务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完善并形成了符合新工科要求且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工程实践平台体系(图2),既夯实专业技能,又开拓国际视野,极大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