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 陈丹摘 要:中国法制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培养法学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培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扎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定位,融课堂教学、课外读书、实践应用于一体的中国法制史教学模式。通过该教学模式,打破学生对于传统与当代法律之间的隔膜,使其能够如同理解当下的生活语境一样理解历史语境中的法律制度,使其能够如同参与部门法课堂一样参与中国法制史的学习,缓解教师授课难与学生学习难这一教学困境。
关键词:中国法制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操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1-0088-0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of Teach+Learn+Do amalgamation of Chinese Law System History is to cultivate compound talents. Its goal i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solid basic knowledge, basic theories and basic skills. It integrates the teaching mode of Chinese Law System History with classroom teaching,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and practice application. Through this teaching mode, we break the gap between students'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law, so that they can understand the legal system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s well as they understand the current life context.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enable them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Law System History, as if they participate in departmental law classes, thus alleviating the teaching dilemma of teachers 'teaching difficulties and students' learning difficulties.
Keywords: Chinese Law System History; Teach+Learn+Do;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 operation strategy
中国法制史自清末以来,就在中国法学课程体系中存在,并承载了锻炼法律思维,夯实法学理论功底,促进部门法学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当代法律问题等多项重任。在新形势下,“如何让充满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真正融入法学课堂”“如何通过中国法制史的传授,将现实性、民族性与历史性相结合重塑中华法系”等是中国法制史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法制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之源起
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说过:“研读法律的学生如果对其本国的历史相当陌生,那么他就不可能理解该国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也不可能理解该国法律制度对其周遭的历史条件的依赖关系。[1]”然而,在当今法学倍受重视的大背景下,中国法制史却成了实实在在的冷门学科。究其“冷”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莫不与中国法制史传统教学模式之教学方法单一,教材体例陈旧,考核机制落后不无关联,但笔者以为该局面形成的深刻缘由及课改之路径实则深藏于中国法制史课程特性之中。
首先,中国法制史缺乏实用性。中国法制史作为一门纯理论法学基础课程,与现实的关系,从表面上看相去甚远,法科毕业生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对于这种难以直接转化为财富的知识通常嗤之以鼻,从功利的角度常常将其打入冷宫。因此,要让这些对法律职业充满无限向往的学子面对浩如烟海的周鼎汉简,唐律宋敕,明诰清典等史实资料,焉能不厌?
其次,中国法制史综合性太强。一是中国法制史作为历史学中的专门史,需要一定的通史基础,课程视域广阔,背景知识覆盖面广;二是由于其教学内容均围绕中国古代文献典籍而展开,要接触大量古文,字难辨、句难解;三是该课程集中国古代法学理论与部门法体系于一身,与其他法学学科门类紧密联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学基础知识,更是对教师知识的复合型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四是传统法律与当今现实的联系具有隐蔽性,需要深层次地从法律文化理论层面进行剖析,使得从业教师授课的难度远远高于其他法学课程。
因此,面对中国法制史课程之教师授课难与学生学习难,只有居安思危,积极谋求对现状的改变,才能让法律史学在法学课程体系中有安身立命之所。而中国法制史“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之提出与探索莫不源于此前途之忧中,其欲通过课堂教学、课外读书、实践应用三环节,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塑造中,打破学生对于传统与当代法律之间的隔膜,使其能够如同理解当下的生活语境一样理解历史语境中的法律制度,使其能够如同参与民法、刑法部门法课堂一样“参与”中国法制史的学习,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解决中国法制史教师授课难的问题无疑是具有较为迫切的法学教育现实意义的。
二、中国法制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及其操作
具体而言,中国法制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培养法学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培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扎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定位,融课堂教学、课外读书、实践应用于一体的中国法制史教学模式。其操作内容有三。
(一)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
1. 整合教学内容:通史+专题
中国法制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欲革新传统的朝代章节教学范式,其目的一方面是为避免知识点的重复,使制度的沿革与变化规律更加明显,将本着通史加专题的思路,从横向、纵向两条线全面梳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将对教材删繁就简,精练其语言,突出其重点,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梳理,以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此外,在教学内容上,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还将补充、穿插相关思想、制度史内容,以弥补传统中国法制史教学中很少涉及法律思想史、地方法制史、民族法制史等内容的不足与偏颇之处,并将法制史拓展为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展现学科的融合性、多元性。最后,基于法学本科学生大多数都会报考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法学教学无论如何不可能与此考试毫无干涉,因此一体化模式的课堂教学,仍将在中国法制史的教学内容上主动与学生感兴趣的司法考试相关联,以唤起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
2. 糅合教学方法:讲授+研讨,线上+线下
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可偏废外,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比较法教学、网络教学等各种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都将得到逐步推广与应用。
研讨式教学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然后通过讨论、课堂翻转、阅读自讲和辩论赛等多种具体教学方法,由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在该互动过程中,教师将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发散学生思维,突出对立焦点,促成学生辩论。例如,在学习汉代“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时,通过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就“亲亲得相首匿”与大义灭亲开展质辩,然后在讨论后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述讲解,比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更能使学生心悦诚服。
案例式教学法以凸显法律运行的真实情境为特点,是部门法学必不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而根据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教学内容,辅之以古代案例教学,同样是学习法史类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比单纯抽丝剥茧般地厘清历朝历代中国法律制度的一些固定原理和机械性规则,学生的接受程度更高。该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形象地去了解动态的法制史教学内容,还能够调动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对于《明大诰》的内容,可以列举蓝玉谋反案、胡惟庸谋反案、郭桓案及空印案明初四大冤案来呈现这部朱元璋亲自批示的刑事特别法规重点治吏的特征,使学生对法制史获得直观、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多媒体技术是古老学科与尖端技术相结合引起的一场教学方法革命,该技术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其可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将单一的课堂讲授转变为多维学习空间,为学生呈现更加符合他们学习心理的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让厚重的法制史平添一分轻松与活泼。如在讲汉代的危害中央集权的一系列罪名时,在PPT中穿插进《百家讲坛》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史记之吴楚七国之乱》,可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了解汉武帝制定的左官罪,王侯私通国界罪,酎金不如法罪等这一系列罪名的由来及其产生的治理效果,以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央专制集权在汉代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比较法。比较法是法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同时也是一种法学研习和学习的重要方法,其可通过借鉴历史的或不同国家间的法制发展经验,拓展学生视野。早在20世纪30年代,法学教育者孙晓楼特别谈到“比较法学讲座之重要”,强调以西方法来改造中国法——“谋法律改善,免外人得所籍”[2]。当然我们今天大可不必如此功利,法律文化只有不同而并无高下之分,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就古今之说,东西之辩展开比较时,应重在分析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在当时当地语境下的合理性,以避免学生拿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古人,造成比较法判断标准的简单化,从而使比较教学囿于缺乏历史的纵深性而浮于表面
网络教学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法制史网络教学提供了平台,促进了教学向综合化发展的方向。一方面,教师不仅可以在Moodle或MOOC等学习平台上实现与学生随时随地的交互协作,而且可以将历史背景、趣味故事、典型案例通过声光电图等虚拟现实技术融为一体,为学生创造更为活泼有趣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的行为、思维、情感。而另一方面,网络教学也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海量的教学资料平台建设,已使得教学不再像以前那样教师的课堂讲授是唯一的信息来源渠道,学生可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地访问网上信息资源,以及在网上自主练习、自由讨论,创造一种崭新的自主开放式地学习模式。此外,教师也可通过平台的自动统计分析功能发放问卷、听取学生反馈,分析问题症结,即时调整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提高。
(二)课外读书的操作策略
中国法制史课程内容时间跨度漫长,历史事件浩繁,史料堆积如山,对其消化理解既需要以法学基础理论为指导,又需要有相当程度的历史知识为背景,学生若不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学术视角,学习无疑味同嚼蜡。因此,在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中推行课外“读书工程”,就显得十分必要,其具体措施如下。
1. 设定合理的读书任务,打开学生眼界
中国法制史的专业书籍之多之繁,不胜枚举,但仍有某些经典是无法逾越的。读书工程一般要求每届学生在本课程学习期间至少阅读相关专业读物3本书,而书单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课程学习的必要性进行提供。如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张晋藩的《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陈景良的《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程燎原的《从法制到法治》,杨鸿烈的《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马小红的《礼与法》及张中秋的《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范忠信的《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等。这些经典著述或是对中国法制史的宏观叙事,抑或是对中国法制史的某项专题研究,但皆为大家之作,文风平和朴实,内容充实凝练,是学习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的敲门砖,学生可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对课程有一个更为全面扎实虚拟现实的理论铺垫。在此基础上,如果有的学生还有余力,对其中一个问题产生兴趣,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要求补充书单,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继续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