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

作者: 徐丽霞

摘  要:改革创新是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思政课要从改革创新中增强活力。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原理出发,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的外因,教学实效性有待提高的现状则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的内因。从问题意识出发,当前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过程中存在重(学生)主体轻(教师)主导、重形式轻内容、重科研轻教学的“三重三轻”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失去了内驱力,甚至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从“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出发,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是坚持“八个相统一”是基本遵循,教师是关键,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是制度保障。

关键词: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1-0135-05

Abstract: Reform and innovation is the key move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hould enhance their vitality through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e great attention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and the arrival of the all-media era are the external factor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needs to be improved is the internal cause of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re are some "three, three light" phenomena of emphasizing (student) subject over (teacher) leading, emphasizing form over content, and emphasizing scientific research rather than teaching.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 loses its drive, and even deviates from the right direction. The path choice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mode in the new era is to adhere to the unity of the "eight phases", is the basic follow, teachers are the key, and the scientific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is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Keywords: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eaching mode; reform and innovation; path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长期以来,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都是热门话题。可以说高校思政课从“05”方案实施以来,教学改革创新就在持续探索中不断推进。概而言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时而变,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进行了积极尝试和有益探索,使思政课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课程地位也有了极大提升。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这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履行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要求。改革创新是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思政课要从改革创新中增强活力。因此,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内外促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动因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事物外部的矛盾性,前者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后者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而事物的发展最终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出发,我们认为,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的外因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内因则是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有待提高的现状。

1.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助推剂。我们党历来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高校思政课“05”方案的实施是对思政课教学地位的政策肯定,也极大推动了高校思政课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相关重要文件、重要指示和重要会议为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2017年9月15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独立设置为一级学科,各高校相继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把高校思政课建设推进到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课堂教学纪律等十六个方面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和路径。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围绕课程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学等提出具体举措,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具体指导。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从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具体指导和基本遵循。

由“三全育人”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外在政策的指引和推动下,高校积极探索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和方法,思政课教学变革的层次也更加深入,变革的层面更加多维,即由单一的关注方法论到系统思考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是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最大推动力量。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最大变量”。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成长成才已成为新常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与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2],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几乎是“无人不网、无处不网”,他们的日常生活已进入“微圈”时代,看微博、微信、登陆客户端等成为他们每天必做的事。新媒体平台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影响是巨大的,对于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

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立足新时代大学生“媒介生存”和“网络生存”的新常态,就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断丰富思政课的教学设计,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重新构建思政课的呈现方式。

3. 教学实效性有待提升的现状是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根本原因。虽然在外在政策和信息技术的助推下,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初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但却并没用从根本上改变思政课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高的问题。思政课存在着学生到课率不高、抬头率不高、人到心未到,教学内容难以让学生入脑入心入行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内部动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模式转向了大众模式,学校外延式快速发展,学生数量上的激增,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最根本原因。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我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首次突破10万人大关。‘十三五’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均增长率达14.4%,其中专职教师由2015年的43 353人增加到71 749人,五年共增长65.5%。[4]”思政课师资队伍在快速增加,但却存在“多而不优”“多而不强”等问题亟待破解。同时,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比,目前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存在较大缺口,加快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和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能力是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师资紧缺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思政课教师教学任务重,大班授课是普遍现象,面对不同生源和不同专业的学生难以做到精准教学,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另一方面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有待提升,也是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

二、问题导向: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现状

总体而言,在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方面,教师多尚处于创新上的被动与主动、自发与自觉、固守与拓展、守正与创新的交融或胶着状态;日常教学改革多以“单打独斗”为主,浅尝辄止是常态;各类教学比赛如火如荼,但比赛状态不同日常教学是常态。国家政策推动的相对弱效与深层变革动力不足是当前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基本现实。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原动力,面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有待提高,教学模式改革难以深入推进的现状,审视问题及其症结是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前提基础。思政课具有政治性、价值性、理论性与知识性的基本特征,正确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必须从规律和本质的高度思考问题,防止形式主义;多一些辩证思维,少一些简单化和片面性[5]”,才能使改革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当前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过程中存在重(学生)主体轻(教师)主导、重形式轻内容、重科研轻教学的“三重三轻”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失去了内驱力,甚至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