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介调节的大学英语教师科研意识变化叙事探究

作者: 杨惠丽

摘  要:科研是每位教师的重要任务,该研究采用叙事探究的方法,研究大学英语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在大学英语教师访学故事的基础上,探究该教师在中介调节的作用下,从科研意识淡薄、科研畏惧、“教研一体”到科研实践的科研能力发展过程。研究发现,中介调节是研究对象转变科研观念、确立研究方向的原动力,而行动力则是教师参与科研实践的根本。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中介调节;科研能力发展;叙事探究;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1-0143-05

Abstract: Doing research is a priority for each teacher. Taking a narrative research method, the study explores EFL teachers' research ability development and various influences on such development. Based on a college English teacher' stories of being a visiting scholar, the study focus on the process of her research ability development, from being ignorant, dreadful of academic research to integrat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nd getting involved in research practice.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regulations are the impulsion for teachers to change their research concept and establish their research orientation while actions are the key for teachers to practice in the research.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mediation; research ability development; narrative inquiry; research technique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之根本既不是科技,也不是经济,而是教师的质量”。习总书记也很重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做一名新时代的‘大先生’,需要成为学术典范……拥有深厚学识和高超科研水平的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教学更容易做到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成长进步”。

“教学是根本,科研是关键”,教师应如何在教学同时提升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做到“研以促教、研以促学”,这不仅关系到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发展,也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越来越受关注。教师参与科研益处众多,如增强自我反思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提升自身研究能力和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然而,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参与研究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参与人数少、参与频次低、研究方法单一等。究其原因,制约教师参与研究有诸如缺乏专家引领和团队合作、教学任务繁重、教育程度有限、时间难以调配、发表渠道不畅、科研经费受限和科研项目批复艰难等外部因素,但更关键在于教师参与意愿和动机缺乏、参与意识不强、能动性不足、甚至有畏惧和排斥心里,对科研缺乏认同感。

综上所述,目前针对教师参与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参与科研的益处、参与现状及制约因素等方面。关于教师科研意识变化的研究相对匮乏。曲鑫等通过探讨“科研观”对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影响,以求唤醒教师参与研究的意识。王小红通过反思自我科研意识,发现自身存在科研认识误区,且科研意识薄弱是制约科研能力提升的因素之一。徐锦芬等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在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然而,关于大学英语教师科研意识转变的过程性、动态性研究鲜有探讨。因此,本文采用叙事探究方法聚焦个案,借助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以访学教师为例,弥补这一缺憾。访学教师所处环境优越,一是脱产一年,专心学习; 二是身处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共同体中,这个共同体由导师,硕、博士生和访学教师组成,与共同体成员的互动势必对访学老师的科研意识转变产生积极的影响。案例选取,对于研究物体调节,他人调节和自我调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本研究,笔者希望为读者呈现教师科研意识变化的真实动态图景及变化过程中中介调节的作用,以便为更多处于科研迷茫和挣扎的青年教师和国内访问学者提供一些借鉴。

一、中介调节

中介调节是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个体通过使用物质社会工具和符号工具改变他人生活和他人之间的关系。Lantolf等认为,调节包括三种形式:他人调节(在互动中他人行为或者言语对个体产生影响)、物体调节(如文献、手机等)和自我调节(如运用内化的思想指导自我实践或私语)。在教师科研能力发展这一动态变化过程中,教师通过导师指导硕、博士生文献分享、访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鼓励实现了他人调节;文献阅读、图书馆、课程、会议和电脑等资源的有效利用体现了物体调节的作用;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和科研实践的实施又是自我调节的体现。

二、研究方法

(一)叙事探究

叙事探究作为研究方法采用质性调查手法,使研究者以“局内人”的视角走进研究对象的故事中,去理解和探究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及其背后的意义关联。叙事探究的意义在于“人们的生活故事里是否发生了变化和成长”。本文采用叙事探究方法在于,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意识变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叙事的过程,“通过教师的‘故事和语言’来探索”变化背后的中介调节作用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因此,叙述和思考其科研意识变化的过程也即叙事探究的过程。

(二)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本科毕业正赶上全国高校扩招,很幸运加入了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工作以来她一直从事大学英语教学,访学前研究意识不强,研究能力薄弱,急需通过脱产学习改变现状。研究对象的工作和学习经历也是全国大多数高校大学教师的缩影,也反应了这一群体在教学和科研道路上的努力与挣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数据收集和整理阶段,笔者为国内某外国语大学访问学者,所有数据的获取和分析都得到了老师的指导、博士生和同学的确认,并且研究者在和大家一起上课、学习、探讨教学和科研问题过程中也经历了教师科研意识变化的动态过程。

(三)研究问题

本研究通过探究以下两个问题:研究对象访学前、访学中科研能力发展经历了哪些变化?科研能力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四)数据收集与整理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研究对象对从教后学习和工作回顾的自我叙事故事、两次非正式访谈和访学以来的学习日志与反思。数据收集跨度时间贯穿整个访学始终。为方便提炼主题,笔者采用自下而上的编码方法,根据研究问题对数据进行了从文本数据中标注出体现“本土概念”的一级编码。接着通过对典型数据进行类比与分析,提炼出概括主题的二级编码。最后在二级编码的基础上,对主题更进一步升华形成最后的三级编码,也即文章发现部分的主题轮廓。

三、研究发现

叙事数据表明,访学前,思文处于职业发展瓶颈期,科研意识薄弱,科研动力不足,急需通过中介调节发生改变。访学中,思文通过发挥能动性,利用各种中介资源进行调节,补充了教学理论知识、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文献阅读能力和积极参与了科研实践,实现了科研意识的转变。因此,整个科研意识动态变化过程中,思维经历了科研意识缺乏、科研畏惧、“教研一体”和科研实践四个阶段。

(一)中介调节意识淡漠:“上好课是我的职责所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外语教师应重视教学,外语课堂不仅为传授知识同时要注重技能培养。

由于教学岗位需要,思文本科毕业经过短期岗前培训就边观摩指导教师的课程边开始上课。因缺乏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理论知识,也没有做助理教师经历,以致上课只讲授课本知识,不懂教学设计,不开展教学研究。

我整天处于观课、备课和批改作业的盲目阶段,至于教学理论书籍几乎没看过,也不知道这些书作用何在,“上好课”是我的职责所在。(访谈1-1)

以上叙述表明,思文入职初期由于缺乏理论指导,课堂成为把书本知识通过口头表达传递给学生的阵地,而非通过教师课堂设计和引导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对教师的身份认同只是“上好课”,使自己误把“授之以渔”的教师当成了“授之以鱼”的教书匠。并且,由于自身能动性缺乏,对于上课以外的任何事情并不关注,更没有利用教学理论书籍这一中介工具对自身进行物体调节,这一阶段的教师身份认同停留在传统的“好好教书、教好书”的状态。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本应是思文正式步入学术研究的起点,但由于认知能力有限、自身能动性仍不足,以至思文再一次与研究擦肩而过。

研一时我把导师推荐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书籍抛于脑后,被动参与导师课题,完成手头任务,遇到问题不懂探究,每天做着备好课,讲好课本知识的单一工作。(访谈1-2)

这种做法不禁让笔者想起访学时导师时常提醒我们的那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领她,她连门都不入,何谈修行?但与刚入职有所不同,通过“被动参与导师课题”的物体调节和导师的他人调节,研究已经悄然走进思文的生活,教书的同时还需进行研究。

(二)畏惧心理抑制中介调节:“科研是专家和学者所做的事情”

罗素曾说过:“科研是每位教师的重要任务,每位大学教师都应去了解各国学者所做的相关研究。”迫于评职称、年终考核,读文献、参与导师课题、申报课题、写文章及发文章也曾经走进过思文短暂的生活。但相对积极能动地参与,被动应对往往难以持久。

我们晋升副高的条件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感觉那样的条件可能只有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专家和学者”才能达到吧,而且我自己也没有切实参与团队与大家合作,感觉自己总是一个边缘化的参与者。(访谈1-3)

职称评审条件的改变本应成为思文科研意识发生变化的诱因,但由于产生畏难情绪,对科研认识也出现了“这象牙塔太高了,我够不着”“不食人间烟火的学者和专家所做的事情”消极论断。显然,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避免伤及自我,思文运用职称评审条件过高无力达到和不合作的院系文化对自我进行了物体调节,赋予科研畏惧合理性,从实证上支持了陶丽等的研究结论。

(三)物体调节和他人调节引发自我调节:“教研一体是一线教师的科研之路”

大学英语教师身兼“课堂教学、专业学习、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重责任。其中,教师从事研究是促进教学实践和自身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访学以来,思文发挥能动性,借助丰富的学术资源、寻求各种机会对自我进行调节,使自己逐步成为科研活动中合法的边缘化参与者。

今天我观摩了“北京师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学员的开题汇报会,印象最深的是L老师的“高中生英语……的行动研究”,整个报告是关于课堂设计和课堂活动的展示,这是我第一次真正体会“科研来源于教学”。(反思日志1)

思文通过“名师工程”学员开题汇报的物体调节,了解到教学中的问题可以成为研究来源,研究不再是 “语言学理论和教学的硬嫁接”,而是来源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且本着解决问题的原则而尝试研究。

如果说观摩“名师工程”开题汇报会和参与名师学员访谈让思文明白研究可以来源于教学,那么导师指导的“课例研究”过程报告就让思文清楚研究不仅来源于教学同时也能服务于教学,做到“教研一体”。

青年教师发展学术会议上,导师通过名师学员“课例研究”案例向大家详细呈现了学员研究课及导师指导的全过程。研究课中,被指导教师以“悦读分享会”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原版小说阅读活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流程,这就是“教研一体”吧。(反思日志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